门诊医生工作站的设计与门诊流程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2249227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门诊医生工作站的设计与门诊流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门诊医生工作站的设计与门诊流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门诊医生工作站的设计与门诊流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门诊医生工作站的设计与门诊流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门诊医生工作站的设计与门诊流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门诊医生工作站的设计与门诊流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门诊医生工作站的设计与门诊流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门诊医生工作站的设计与门诊流程完整的患者医学记录是医学研究的重要信息资源,这类资源在手工 作业环境下,大部分被抛弃了。著名的麻省总医院(MGH)开发的COSTAR系统在60年代初开始并发展到今天成为大规模的临床患者信息系统。国际上,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开始就定位在以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EMR)为中心。在我国,专家们把HIS分为管理信息系统(MIS)和临床信息系统(CIS)。MIS管理成分较大,目前已比较成熟,从二十世纪80年代年微机在全国推广应用以来,许多医院逐步实现了MIS。CIS的技术难度较

2、大,我院在实现了MIS后开始了对CIS的研究。在整个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医生工作站是CIS的轴,只有把医生工作站打造得科学、实用,CIS才会转起来。2医生工作站在CIS中的位置及其基本功能就门诊而言,一个患者的门诊经历,包括挂号、候诊、看医生、交费、取药、抽血、化验、检查、治疗等,是围绕着医生的诊疗行为而形成的门诊流程。可以说,没有医生的诊疗行为,门诊的业务流程就不存在,CIS也就无从谈起。显然,患者医疗的数据是CIS的核心,医生工作站是发出和接收这些数据的集合处,是CIS的轴。我们认为,中医的望、闻、问、切、开方下药,西医的症状体征、病史采集、检验检查、处方治疗,是医生诊病行为的经典

3、,医生工作站平台必须具备这些基本功能。我们眼前有这样一幅场景:患者进入诊室坐到诊桌前,医生接诊用计算机记录病史、症状和体征,开出各种检查检验申请。患者按医嘱做完检查再坐到诊桌前时,就可以通过医生眼前的计算机,看到自己的各种检查结果和医生根据诊断开出的处方,进而根据自己的支付能力选择治疗方案。医生开处方时,可以得到系统许多规范用药的提示。这样的工作站既是医生的诊病助手,又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3打造门诊医生工作站三部曲我院采用合作开发的模式建立CIS,为了营造这个充溢着人性化的就医场景,我们经历了三部曲。3 1门诊流程再造门诊医生工作站是门诊流程的中心环节,它的改变势必牵动上下环节,打造

4、这个工作站的第一步就是要作流程再造的设计。在合作开发模式下,这个设计方案必须由医院提交。我们在建设MIS的时候就有体会:只有当医院管理者拿出清晰的思路时,计算机系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我院在1993年实现计算机门诊收费管理,1996年实现以挂号、收费、发药为主线的门诊经济信息计算机管理,都曾经是门诊工作方式、管理模式方面的一次变革。这一次的系统改造,又将是一次门诊流程变革。流程设计如下: 门诊各开诊科室预先计划开诊项目和安排出诊医生,谓之排班; 患者第一次来院领取一张诊疗卡,作为在本院挂号、交费、采样、治疗、查询等就医登记的工具,卡号是患者在本院就医的唯一身份; 挂号时如果患者没有特指,系统即将

5、患者分配到相应科,并安排在诊室队列最短的那位医生名下; 患者按挂号收据的指引到相应的科室; 预诊护士引导患者在医生诊室门前等候,期间可根据候诊厅情况调整候诊队列,引维持良好的秩序; 医生在自己名下的待诊队列中点击名字发送到诊室门楣上的电子屏。病人进入后,医生使用工作站平台接诊,完成简单的门诊病历,在得到患者的认同后向患者提交一张打印的治疗方案;患者到收费处,收费员刷卡即完成收费; 患者到取药处,递上诊疗通知单,即可取到药师根据系统传输的信息提前准备好的药品; 患者到采样中心,采样人员刷卡,打印出相应的样本标签,贴在采样器皿上。检验科收到标本即核对系统显示的患者信息并进行化验分析,各类仪器产生的

6、结果自动转换为统一格式的检验报告;患者到检查科室,影像、B超等物理辅助诊断科室的医生已经在影像工作站、B超工作站上查看到门诊医生申请时对患者的病情描述。对患者进行检查后,对检查所见进行描述,形成了带有图像的检查报告;B11 患者到注射室,治疗护士刷卡,根据系统提示信息为病人备药治疗,并对治疗过程进行登记。 一个循环下来,患者的门诊信息完整地记录在计算机系统中,院长、部门负责人、科室主任、医生以及各环节操作人员、患者本身,都可以通过系统的信息服务功能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3 2连接检验检查系统 检验是医生诊病的重要辅助手段,现代医院中使用影像、超声等设备进行检查的项目也越来越多,它们对医疗的质

7、量和效率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检验检查的预约、执行、报告处理等过程需要有大量的信息交换,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会加快这些信息处理和交换的流程。如果医生工作站得不到患者的这些信息,它的功能只能说实现了一半。我们在联接医生工作站和检验系统的工程上遇到不少难题,不断根据实际调整开发路线,最后购买了社会上比较成熟的产品进行系统嵌接。同时促进已经引进的B超工作站尽快正常使用,把检验系统和B超工作站迅速整合到已经启用的门诊系统中。由于检验和B超检查是我院辅助诊疗项目的重头,医生工作站与这两个工作站接通了,功用呈现成倍的提升。3 3组织充分的信息资源 打造的医生工作站如果医生不愿意用,CIS就转不起来。

8、医生工作站能为医生提供多少信息服务,是医生是否愿意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把可提供给医生的信息资源分为三类,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组织。 一是系统在医生日常工作时所作出的一些快速反应。例如开处方时,提供临床药剂师式的服务;开了检验检查申请后,能将结果迅速反馈回来;制订治疗方案时,能提供病种治疗方案范本,同时可以根据患者的支付能力调整治疗方案等,这些都靠后台基础数据资料支持。在整理这些基础资料时,我们采取兵团作战的方式,例如医教科提供病种治疗方案范本,财务科提供诊疗收费项目内容及其价格,药剂科提供药品属性资料,总务科提供消耗用品信息,病案室提供国际疾病诊断编码等。 二是病人历次看病资料的提取以及个人

9、工作情况的查询。患者的历次诊疗记录是医生在日常工作中产生并积累的,怎样让医生省时省力地完成这些资料的录入,技术上需要很好地研究。目前在国内见到的一些EMR处理方式可概括为文本化和模板化两种模式,都要求医生有比较熟练的文字编辑操作水平。我们的开发组提出元素的概念,它可以是书写病历的基本词组,也可以是提取信息的关键词。这需要组织一些医生技术骨干分专业分病种对病情记录的描述提取元素,前期工作量比较大。 三是医学文献库检索,由图书室提供医学文献库。 有了这样的信息服务,医生就能很好地进行医疗活动和学术研究。4技术不是成功的关键 医生工作站在应用的过程中,影响应用效果和质量的主要因素往往不是技术问题。许

10、多工作流程、管理等非技术问题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4 1电子医疗文件的标准、规范和法律化 HIS是业内公认的企业级信息系统中最复杂的一种。因为医院本身的目标、任务和性质决定了它的信息系统不仅要同其他所有MIS系统一样追踪医院管理中伴随人流、财流、物流所产生的管理信息,以提高运作效率,而且还应该支持以患者医疗信息记录为核心的全部医疗、教学、科研活动,医生工作站是CIS的轴,其产生的数据就是EMR的内容,我们在研究病历记载、医生签名、诊疗通知单打印等许多具体问题时找不到可依循的标准。国内许多HIS开发商对EMR的研发持观望态度,主要是因为EMR尚未有相应的法规、法律上的规范。HL7(Health L

11、evel 7)是目前国际上被广泛采用的医疗电子信息交换标准,卫生部也正在对HL7进行专项研究,在2002上海HL7应用交流研讨大会上,我们已经看到一些成功的应用案例。我们希望电子病历的法律效力能够尽快有个说法。4 2应用人员培训严格地讲,HIS是一个人机混合的系统,计算机在其中承担数据处理的任务,而人负责数据录入、流程控制和信息使用的工作。人员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系统应用的质量。为了促进应用,我们组织了多批各个层次人员参加的计算机应用培训班,考试上岗。建立了科室计算机负责人队伍,定期开会研讨。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对经常出现的操作问题再次组织培训和考试。4 3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 自动化

12、信息处理系统并不完全是手工处理流程的模拟。计算机系统作为一个工具推出时,原来手工操作中形成的习惯和工作流程会有一定的变化。在计算机系统应用推进过程中,能否顺利调整这些工作流程成为系统能否用起来的关键。为了保障系统正常运作,我们制定和修订完善了一些规章制度。当新的工具与旧的习惯摩擦比较大时,或者流程不顺牵扯的环节比较多时,我们即召开医院计算机管理小组会议,把会议决定以纪要或文件的形式下发各科,由医院办公室检查落实情况和观察效果。5结论 在现阶段推行医生工作站,多半是医院管理者希望通过HIS系统实现信息的全过程追踪和动态管理,从而做到简化患者诊疗过程,优化就诊环境,改善医疗秩序。不少医生真正面对医生工作站的时候,由于改变了惯用的诊病方式,第一反应是不愿意用。如果工作站界面不够友好,提供的信息服务不够丰富,业务流程没有合理整合,医生就会认为他使用工作站只是减轻了收费员的压力,接下来的反应就是干脆不用。如何使医生对医生工作站感兴趣,继而主动地熟悉它,最后成为医生喜欢的现代化诊病方式,信息管理人员有许多事情要做。我们总结了打造医生工作站的三部曲,同时深刻地感受到技术并不是医生工作站成功的关键,盼望着EMR相应的法规、法律上的规范能早日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