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教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2249054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赤壁赋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后赤壁赋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后赤壁赋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后赤壁赋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后赤壁赋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后赤壁赋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赤壁赋教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后 赤 壁赋一、导入: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 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人们之一。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固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她的盖世功业的确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岁时被贬往惠州,岁时贬至儋州,到6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她创作中的一种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

2、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她的创作更深刻地体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看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看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种写于元丰五年(108)“七月既望”,一种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

3、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目前,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第十四课后赤壁赋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1、正音、释义,疏通文意(同窗质疑,提出不会解释、翻译的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一)、点名诵读(最佳是自告奋勇)至“复游于赤壁之下”,正音、释义皋o 坂n 行g 鲈从:使跟从,译为“带领”坂:山坡,斜坡乐:以之为乐行:走已而:不久,一会儿何:怎么办薄:逼近举:撒顾:可是谋:商量诸:兼词,相称于“之于”须:通“需”(二)读第二段(同上),正音、释义巉cn栖q鹘h冯n划hu 悄qi凛n断:阻隔曾:才,刚刚摄:提上: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上履:践踏,踩巉岩:险峻的高山,此处指赤壁披:拨开

4、蒙茸:茂盛的草丛踞:蹲坐危:高焉:相称于“之”,译为“我”悄:哀愁样子肃:恐惊的样子凛:恐惊的样子(三)齐读第三段(同上),正音、释义裳ch 缟go 戛ji 翩n 跹xin 揖y 俛f东:名词作状语,向东裳:古人穿的下衣缟:原指白绢,此指白色西:向西飞,方位名词作动词羽衣: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羽毛做的衣服翩跹:形容轻快地跳舞俛:同“俯”,向下,低头,和“仰”相对畴昔:过去,此前寤:睡醒,与“寐”相对户:泛指门2、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我们先来看一张表,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前赤壁赋(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

5、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浮现过的曹操、周瑜y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的生活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限(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呀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尸解这些美景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限的感慨)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如何的?请同窗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时间 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地点 黄州赤壁 黄州赤壁景色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心情

6、 乐悲乐 乐悲惆怅迷茫分组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解决的理由(事先予以必要指引:论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游前(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游中(2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慨渐入悲哀沉重游后(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三、赏析课文第一段: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开具了如何的氛围,有什么效用?寥寥十六字,传神地开具早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氛围,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

7、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大好的铺垫。 1、在复游赤壁之前,诗人写了“夜游黄泥坂”这样一种轻松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这件事写得颇有波澜请找出文中能显示情节变化波澜的动词顾乐叹谋游(初到黄州,苏轼寓居城东定惠院,不久她的家属也来到了黄州,便搬家到城南江边的临皋亭由于家里人多口阔,仅靠她微薄的薪奉,生活很感困难后蒙老友马正卿为她请得城东荒地数十亩,让其开垦耕种粮食,才基本解决了生活问题她还在这里修房子,因是在大雪中修的,四壁绘有雪图,故取名为雪堂堂前屋后广种果木佳蔬,可供生活不时之需,并将雪堂自比为陶渊明的斜川因此地位于黄州的东坡,遂自此取号为东坡居士)2、究竟是什么样的美景令诗人“顾而乐之,行

8、歌相答”?“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教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让学生用一段文字描述一下这四句所写之景点一到两位学生朗读所写语段“直译”到“描述”,对作品的鉴赏层面从意读上升到了美读,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奔腾只有对作品的语言进行想象、还原,才干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其实就是一种“再发明”的过程,这也是诸多学生缺少也未能予以注重的一种审美能力白描式的写景语言,质朴清新,语淡而意丰寥寥十六字,尽显初冬景物之神韵:清静、明洁、空灵逼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景色之清朗,环境之清空,静谧宁馨的氛围,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较好的铺垫“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国内东汉

9、出名科学家张衡的诗描述了火星西移的深秋时节,秋虫鸣叫,繁霜浮现,草木凋零的景象“严霜杀物”令“百工休”霜并非是露结成,而是二物同一气,都是水气凝成,凝成物若暖则是露;若寒甚,水汽直接凝华为冰晶则是霜“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的诗说霜使秋色更美南宋诗人杨万里也在诗中也赞美霜后色愈浓“荒荒瘦日作秋晖,稍稍微喧破晓霏,只有江枫偏得意,夜摇霜水染红衣”可见霜的浮现可带来美景和好的旅游季节)3、主、客、妇三方的对话要特别提一下“以备子不时之须”与友人一起饮酒赏月,进而诗歌相和,本来就是文人雅事、快事,更何况此酒乃贤妻所备?在患难之中,能有这样一位懂得体贴自己的妻子,不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10、(在生活中的苏轼是位什么样的人呢?苏堤和东坡肉在一般百姓中早已闻名遐迩,而苏轼的家庭生活呢?在她的小品文中我们可以一窥一二这些类似便条、日记的小文,记录了她作为一般人平常的喜怒哀乐而最令人动容的,当属二红饭:“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故日夜课奴婢舂觉得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子女相调,云是嚼虱子然日中腹饥,用浆水淘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以小豆做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日:此新样二红饭也”这篇小品文写于被贬黄州时,当时苏轼由于政治上坚持己见遭贬斥,连累了妻儿甚至连工资也没有,她把所有的钱都吊在屋顶以防挥霍,每天只用一吊生活异常艰苦,有时甚至要采杞食菊充饥苏轼也

11、亲自耕种大麦,和着粳米做饭,固然很难下咽小子女为此调笑说像嚼虱子于是她设法改善工艺,加入了小豆妻子就美名其曰为二红饭在艰苦的环境下,一家人没有牢骚没有责难,有的只是其乐融融的支持和理解文中的老妻即是王闰之,一位可以懂得、体贴诗人的女性她是王弗的堂妹,因排行的兄弟姐妹诸多,称“二十七娘”她是苏轼的知已不仅可以诗情画意地生活,在患难中也能相伴共苦在“乌台诗案”中,王闰之“几怖死”,哭得死去活来,苏东坡也万箭钻心,却“无一语之”,只回头“顾老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王闰之听后“不觉失笑”看到妻子笑了,于是东坡便分手而去由此可看出,东坡与王闰之的感情极为笃厚,当此生离死别之时,尚能以

12、旷达态度处之,阐明她们间的理解是极深的黄州的日子令苏轼成熟起来,也让她有了充足的时间思考自省,从而找到真正的自己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到:“她成熟于一场劫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她身边的时刻”其实,她并不是一种人医治诗人伤痛最佳的心灵补剂,恰恰是来自她的家庭,良好的家庭生活提供了一种细细体味生命的平台第二段、第三段,从中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谋求精神解脱的心情;比较阅读两篇赤壁赋;扩展阅读苏轼定风波第二段:对复游赤壁时所见景色做了具体的描写,月夜登山,划然长啸,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情。良宵、来宾、佳肴、美酒,四美已具

13、,重游赤壁,乘兴而为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是如何一番妙境呢?1、来到赤壁一方面进入诗人一行视线的是如何的景色?这四句写景句子,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先教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而后学生分析其意境,最后教师小结)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1)“断岸千尺”,夸张手法,明写岸之高,暗写 (水之浅)()为什么会有“山高月小”的感觉?(农历十月,已是初冬,天气清朗,作为参照物的山,就显得格外高峻;相比之下,月亮就显得小了)小结:全用白描,状景写情,字字如画景色清冷峭拔

14、,不同于前赋的清幽它不仅呈现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遗世独立的美态,并且充溢着浓浓的凭吊江山之幽情,造物者的天工和历史情绪达到了完美的统一2、由此诗人发出了如何的感慨?为什么会有如此感慨?“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既有对人生短促、年华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诗人由此生发了下小舟、登高山,与大自然和而为一的冲动由于上次游赤壁时所见之景是如何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那是何等邈远广阔!目前反差如此之大,作者就不能不生感慨了、学生翻译“予乃摄衣而上俯冯夷之幽宫”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体会该语段句式参差所导致的特殊体现效果该语段使用了一系列动词:“摄”、“履”、“披”、“踞”、“登”、“攀”、“俯”,写登山以六字句开头,间以三字句,后以六字句收尾,节奏呈“缓急缓”的变化节奏由急而缓,暗示着登顶行为已结束,也预示着诗人情感的进一步变化4、诗人为什么会“划然长啸”?融入自然后情绪转为激昂(安静的乐激昂的乐),以啸声抒发内心感慨、诗人又为什么会“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呢?登山所见景物“巉岩”、“蒙茸”、“虎豹”、“虬龙”、“危巢”、“幽宫”,色彩是阴暗的,“草木震动,山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