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剧场建筑的设计-曹孝振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221447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剧场建筑的设计-曹孝振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现代剧场建筑的设计-曹孝振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现代剧场建筑的设计-曹孝振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现代剧场建筑的设计-曹孝振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现代剧场建筑的设计-曹孝振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剧场建筑的设计-曹孝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剧场建筑的设计-曹孝振(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剧场建筑的设计曹孝振(中国建设部建筑设计院北京 100044)1、影响现代剧场的特点当代人们仍然渴望华丽高贵的艺术殿堂,光彩美丽建筑艺术形象和雍容华 贵的厅内装修以及光彩绚丽的艺术表演,这是人们崇尚完美形象的精神寄托。 而这种向往必然会导向现代剧场建筑的设计。而其中主要是需要大量场景变换 的演出,所以依然是离不开传统的舞台设施,因此现代大型的新建的剧场形式, 并没有比 19 世纪剧场有太大的实质性的变革,环绕形的观众厅和镜框台口箱型 舞台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1.1、多功能战后西方剧场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创意就是为适应性多功能剧场,主要是 适应战后人民对文化娱乐的需求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并不

2、是要求以往的什 么都能演出的多功能剧场。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音乐-剧场的模式。美国的剧场设 计顾问艾森渥尔对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用现代的机械电子技术使过去的多 功能剧场走出了“无功能”的状况。欧洲人也逐渐改变了对多功能剧场的偏见, 作了很多的尝试。德国剧场建筑绝大部分是各个州的事情,建设资金由地方政 府提供,所以决定权在地方政府,因此剧场建筑显示了地方性的特征,有别于 国家剧院的特点,这类大量性的各州的剧场仍然保持“综合活动”和“保留剧目”的 形式,一般是要上演歌舞剧和歌剧。因此剧场多数为多功能的,舞台形式仍然 是具有传统形式的延续-镜框台口厢式舞台。新型的多功能剧场-音乐厅-剧场已 被许多国家

3、所接受,这些新建的剧场具备着适应音乐厅-剧场的各种设备措施。 北美各州的剧场也是具有多功能的技术特点。这种舞台的模式进一步在德国的 科隆歌剧院、柏林德国剧场等新剧场中发展为成熟的品字型舞台,并形成了完 善的舞台机械系统。这种情况与当前我国的国情很适应。1.2、声学的介入80 年代以来关于厅堂的音质标准已从众说纷纭中逐渐取得共识的有5 个: 响度;清晰度;混响感即是丰满感,也就是要求厅内有合适的混响时间; 环绕感要求前次反射声的方向性好,以往要求从四面八方均匀地反射而 来,现在认为:首先应从前侧向来的好,即侧向化;亲切感要求第一个反 射声与直达声的间隙应为20-30ms (1s=1000ms),

4、这样不会感到厅堂是大而无 当,在心理上比较亲切。这5 个标准中,首要的是响度。战后歌剧院观众厅设计的最大变化是在于声学设计的介入,而声学因素又 与观众厅的容量、尺寸、体型、视线、舞台照明、空调等技术结合在一起,使 当代歌剧院的设计难度有增无减。歌剧演出的声音由舞台上的演员和乐池的乐队构成。歌剧的声学主观标准 为:歌词清晰可辨,音乐有足够的明晰度,并有适当的混响感;歌唱声和乐队 声都要有足够的响度和平衡感,其中歌唱声更重要。而环绕感则是次要的。所 以声音的强度优先于它的方向,因此竖向的反射也很重要。环绕感则对乐队声 具有意义。实践表明乐池中的乐声自身就具有环绕感,这是由于乐池声作为整 体向上辐射

5、,容易产生侧向化。1.2.1、声学对观众厅几何因素的影响1、长度Lp=10lgW+1Olg (Q/4nr+4/R)+120dB式中:S厅内总表面积(平方米);合一厅内平均吸声系数;R房间常数R二Sa/1-a (平方米塞宾);r距离(米);W声源的声功率 (1W=10000000yW)Q指向性因素:自由空间,Q=1 ;半自由空间,Q=2;1/4自由空间, Q=4; 1/8自由空间, Q=8由式可知厅内要有一定的响度,其长度应有限制。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手段 来增加厅内声强。这是音质设计的首要问题,其方法是:座席要有必要的升高(c 值=12m),以免直达声被阻挡;其次是增加反射声。2、宽度台口区域的表

6、面是各反射表面最有效的部分。因为该区域是声源的所在 地。该区域的反射面的朝向斜度应不大于10 度,常见的台口侧墙为大八字形, 会影响最有效的声反射作用。一般台口的大反射面不易处理好,热内亚歌剧院 在此区域的反射面侧墙做成外墙的装饰以利反射和扩散,德国歌剧院把台口反 射面隐藏在透声的装饰格栅网后面。剧场观众厅的宽度不应大于27-28m,否则 不利于侧向反射。3、高度池座的前中区是观众厅音质设计的主要问题。观众厅中声音最弱的区域一 般是在池座的5-6排至11-12排之间的区域,因为该区域缺乏前次反射声,而直 达声已有很大的衰减,而传统马蹄形的侧挑台的栏板对该区声反射是非常有效 的。圆弧形的后墙和挑

7、台会引起聚焦,但可以进行扩散或改变反射方向处理, 也可以避免的。台口区域的顶棚若是水平的或角度很小,可以把舞台声源的声 音反射到池座,又能把乐池乐队声反射到座席和舞台上。德国的著名声学家 L.cremer 设计的德国歌剧院的顶棚,其声音效果很好;它是一系列分段的反射 面,使所有的座席都能接受到顶棚的反射,其中有一部分的池座还将听到两次 顶棚的反射声。并且这些反射声的延迟小于人耳能分辨的50ms。这种顶棚的处理对于歌剧 院很重要,因为歌剧院中要求响度比侧向反射更主要。顶棚的高度也有一定的 要求,即这些反射声的延迟不能大于50ms。此外,高度又会影响混响时间的长 短,对厅内混响感影响很大。观众厅的

8、高度一般为8-11m。4、挑台的高度和开口比挑台对其下部观众席的音质影响很大。希望开口比1/2,并且要求挑台下的最后一排与挑台顶棚之间的距离2.8m。大型歌剧院应以提高响度为主要目标。大面积地利用可收缩帘幕来调节混 响时间应考虑对有效反射声的吸收,改变容积方式也会因反射板的存在容易产 生过长的延迟声,所以可调混响装置的设计应谨慎、精心地考虑。目前主要是 以折衷方式选择混响时间,为了能举办音乐会,反射声罩装置是比较普遍的做 法。1.3、台口区域设计镜框台口箱型舞台台口区域成为战后剧场设计的主要课题。台口区域是指 台口、台唇和乐池所组合的空间。镜框台口是观众厅设计的根据,它的高、宽尺寸决定了观众厅

9、和舞台的规 模、尺寸,甚至影响观众厅的体型。它又是舞台内的声场与观众厅的声场耦合处,位于舞台口内的声源所辐射 的声能,必定要通过它向观众厅辐射,如同咽喉,因此对观众厅的音质起着决 定性的作用。观众厅内的侧向反射主要是取决于台口区域的特点,所以它对音 质的作用很大。扩声系统已是当前观众厅必备的设备,扬声器组主要布置在台口区域内, 一般在台口上部中央的中置扬声器组的高度为1.2-1.5m,为了便于调整扬声器 的辐射角度,还必须大于此尺寸,另外还要增加装饰线脚等,其高度约为2m或 2m以上。以中型剧场为例,舞台口高为5.5-8.5m (“剧场建筑设计规范JGJ57- 88”中包括戏曲和歌舞剧的要求)

10、,加上扬声器组的总高为2m或2m以上,同 时考虑舞台口与面光槽之间的顶棚有一定斜度,则这类观众厅顶棚的最高处大 约为& 11m左右。这样高度的面光照射角度大约为45度左右,也是符合规范要 求的。池座和楼座后排座席的音质情况与中置扬声器组的直达声的分布和在它们 上部顶棚的高度(“规范”修定后的报批稿指定为2.8米)有关的,因此台口区域 的高度又将影响观众厅的容量。台口区域从建筑上来说越来越成为观众厅的一部分,尽可能不被强调,通过 这种方式来消除舞台和观众厅的界限。这就说明台口区域既是舞台的延伸又是 观众厅的一部分,这里是舞台和观众厅的结合部。在台口区域的设计上,还有 是在固定的台口部分几乎与观众

11、厅同样宽,舞台中部向观众厅凸起即是大台 唇,两侧又向观众厅延伸,形成半伸出半环绕的样子,这种形式实际上是取消 了镜框台口,成为开放式舞台,大大增加了观众厅的宽度,缩短了最大视距, 适用于戏剧演出(无扩声)。当代众多的镜框式舞台剧场,都将乐池作成升降式的以适应多种演出的需台口区域又是观众厅空间构图的中心,也是观众厅的视觉中心,无论顶棚 的倾势、座位和耳、面光槽的向心,多种建筑处理和构件的重复,无不强烈地 像众星拱北斗似地突出它的地位。所以台口区域直接地关联着剧场科技和建筑 艺术,它是作为系统工程的剧场建筑各子系统的“纽结”所在。2、观众厅的设计观众厅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处理好演员和观众的关系

12、,即舞台和观 众厅的关系。20 世纪剧院建设最高峰的时期在50-60 年代,主要集中在德国。这些剧院 都是现代风格的观众厅,不是传统马蹄形剧场的重建,但它们分别是马蹄形和 扇形的两种观众厅形式的延续和发展并形成了新的特点。传统马蹄形剧场的基 本特点在现代歌剧院中被保存了下来:即三面挑台围合的形式;德国的新剧场 中以包厢式小挑台的形式来改善侧向挑台的视线条件,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则忠 实地继承了传统包厢挑台的形式。法国巴士底歌剧院是以平行的浅挑台增加侧 墙上构图的趣味。此外,扇形模式在这类观众厅模式中也被深刻体现,扇形平面观 众厅成为战后观众厅最普遍形式。加强围合空间的层次感,创造了开敞式大挑台 与

13、包厢式小挑台相结合的新方式。例如:(1) 汉堡剧院(hamburger staatsoper)1955 年重建,韦伯(Ger-hand weber)设 计,侧面挑台做成一个个略微倾斜的包厢式挑台,层层跌落地朝向舞台,解决 了视线又具有了传统包厢的围合作用(2) 科隆歌剧院(1957 年建成),更强化了这种各小的包厢式挑台的特 点,全部用层层燕尾式侧挑台来代替侧向包厢这种侧挑台形式在此后被广泛 采用,在中间后墙采用与之相联的大挑台,但深度不深。避免直达声进不去的 弊病。(3) 德国歌剧院(Deutarhe oper,Berlin 1961)波尔恩曼(f.bornemann)设计(1900座),是

14、最成功的一个。它将分段和连 续的两种挑台形式结合在一起,成为战后歌剧院观众厅的典范。高升起的池 座,显然受到德国拜罗伊特节日剧院的影响,两层大挑台观众厅后部,第一层 挑台在两侧连续跌落下来,第二层挑台的两侧与燕尾式的侧墙分隔为包厢式挑 台它们是不相连续的。这种侧墙做法在波恩的贝多芬音乐厅(Beethovenhalle, Bonn)的观众厅也被采用。将侧墙分为竖条形几乎成为德国新剧场的一个特征。 并被推广到世界各地。柏林德国歌剧院是世界上几个音质成功之一。 L.cremer 教授设计时是想利 用侧墙反射,但是结构已定而无能为力,连侧挑台也无法起到定向反射的作 用。只好利用“台口区域(宽W=27.

15、5M),使台口区域部分镜框和顶棚作反射,由 于 cremer 建议的顶棚的定向反射面的面积被估小了,定向反射的作用减小,只能 起扩散作用。面光只保留一道以减少吸声的作用。观众厅的容积V=10800立方 米;混响时间RT=1.35秒;W=27.6米(最大宽度),有节制的观众厅的宽度奠定 了音质效果良好的基础,另外,包厢的挑台适当悬挑,有利于声扩散的,开敞 挑台布局和精心处理厅内表面也是获得好的音质的原因之一。音质得到各方人 士的好评。其乐池采用贝鲁伊特剧场的方式,演员可以走到伸入观众厅的台唇 表演,并能看到顶棚,这对反射有利,并且与观众距离拉近,乐队声受到一定 的限制,所以厅内声音得到平衡。(

16、4)美国纽约市大都会歌剧院(1966 年)由于建筑师哈里森(wr.harrison)接受声学顾问哈里斯(C.M.harris)和乔丹(U.L jondan)的建议,采用了文艺复兴时代歌剧院形式,而摒弃了方形、圆形、楔形和 其它许多的方案。现在的方案使大容量观众厅的大部分观众席离舞台较近,最 大的宽度为29m,挑台进深较浅,都是获得良好音质的基本条件。包厢栏板的斜 度较小,并形成一段一段的凸弧形以利扩散,每段凸弧面的下部被处理成向下 倾斜的斜面,以加强对池座中心的反射,但是侧向包厢的视线不好。台口区域 的三个面被特意地加大,并采用小八字形的倾斜度,以利早期反射。平均24m 高的观众厅顶棚精心地分成为球弧面以利扩散,混响时间为T=1.6秒,但是声音 清晰,这是一个比较适中的取值。大都会有3500座,并能获得可以接受的音质 效果。这是具有非常大的意义,表明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