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水调歌头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2112162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水调歌头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下水调歌头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下水调歌头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下水调歌头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下水调歌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水调歌头(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熟悉词,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4、品味诗歌语言形象、生动与凝练。品味苏轼词风的豪放。5、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学习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 【教法学法】 : 基本原则:围绕目标,注重知识迁移,引导阅读,读中感悟,探究研讨,因材施教,致力

2、于 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师首先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 然后指出大的探讨方向,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 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1)教法 朗读法。诗词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爱,诗词所蕴藏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也 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背诵,还应要求朗读,读出情与意。因 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教程。 启发式教学。 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如下: 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提问

3、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 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 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 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钥匙。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2)学法指导依据“三有利”原则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为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法具体如下: 朗读法积极读书

4、。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其中, 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 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 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 解决疑难。 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养 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引词) 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 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 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 围绕月亮我们诉说什么。二、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2熟读成诵。3把握词意,领略意境。4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

5、态度。(指名读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1、词的有关知识: 兴起于五代,兴盛于宋,是一种和乐可歌的文体,因为它和诗不一样(每句话字数不等) , 又称“长短句” ,“诗余”。填词依据的乐谱叫词调。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 。 词的段落叫做阙,也叫做 片。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两片) 。2、苏轼说: “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 ”读词,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圆,也就是要注意字 音的准确。请同学们来展示你的预习成果。教师引导学生评价: 从字音方面来说,这位同学读得是否准确?(如果不准确,请同学说哪 里读得不准确。 如果准确。教师说: 这位同学做到了字正腔圆。 ) 这位同学朗读的停顿与节 奏把握得怎么

6、样?(指名回答。如果不好,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好,你做到了字正腔圆、有 板有眼地读。 )3、读词,还要有板有眼地读。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韵脚要 读出延长音。下面请同学们看着幻灯片齐读,力争做到以上两点。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 /不胜 /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老师给同学们一点提示:韵脚,押an 韵。押韵的字为红体,读的时候声音要拉长。全班同学一起读 ,读准字

7、音,读准节奏,注意押韵的字拉长音。4、在疏通文意方面,谁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教师借助幻灯片检查词语解释,指名照幻灯片说译文。我端起酒杯遥问青天, 不知道月中宫殿, 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 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去, 又恐怕经受不住那月中宫殿的清寒。 那么, 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 那清朗的影 子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此情此景,哪里比得上人世间呢?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 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 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月儿不该对人们有 什么怨恨吧, 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 月亮也有阴晴圆缺, 这样的 事自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 只希望我们都能生

8、活得平安长久, 那么虽然相隔千里, 离 别的人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四、文本解读 读诗还讲究有情有味, 但必须是在理解词的意思、 意境之后。 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这首中秋 词。(多媒体展示:自学提纲。 ) (指名读自学提纲中问题。学生思考。 ) 反馈 :小序交代了什么? 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欢饮达旦” ,是真正欢饮呢,还是“借酒浇愁”?如果是后者,那么愁从何而来?(知人论世)政治失意 怀念弟弟 知人论世: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年) 。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而被迫离开京城, 在密州做地方官。那时他已经41 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辗转各地为官,政治失意,壮志难酬。苏轼写作这首词时,

9、 已经在外当官五年, 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七年未见。 他原任杭州通判,因 苏辙在济南为官,特地请求北徙,来密州任职,然而,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远,却也因各 自疲于官事而多年不得相见。小序当中说“兼怀子由” ,从“兼”字可见“怀子由”并不是主要目的还有其它。2. 上下阙主要写什么?各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感情?望月失意矛盾兼 乐观旷达怀人离愁别恨穿插问题:(1)谁问“明月几时有”?谁“把酒问青天”?苏轼。政治失意中的苏轼想怎么样?“我欲乘风归去” “归去”什么意思?想回朝廷。 “天上” “人间”各指什么? 朝廷 地方 作者想回朝廷,却又矛盾。师:从哪看出来?“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句中“恐”字说明苏轼

10、害怕回去。 师:他怕什么? “寒”。 师:“寒”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那指什么? 指心理上的恐 惧,是指朝廷中的诽谤、中伤。虽然他想报效朝廷,但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心生恐惧。殿试时,深得仁宗皇帝的心, 评为翰林学士, 立下政治理想辅君济世。 欧阳修很赏识他,提拔他,可如今却因与王安 石政见不合,受排挤,被迫请调杭州、密州 , 于是,词人还是认为哪里好?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人间”就是指“地方” ,包括密州在内。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 以为国家出力。他想通了,从失意矛盾中解脱出来了,表现出乐观旷达的精神。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 (“转”、“低”

11、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 “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朱阁”“绮 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 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埋怨: 月亮啊! 我有很多遗憾, 你不应该有什么遗憾啊! 可你为什么常常在人们别离的时候 圆啊? 1062 年,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离开父亲和弟弟,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郑 新门才与兄长道别。 1074 年为了能和在济南做官的弟弟经常团聚,自愿请调离济南很近的 密州, 可如今与自己精神契合的弟弟近在咫尺却不能见面,母亲去世

12、, 父亲去世, 妻子去世 好像是对月亮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难以十全十美。很富有哲理。它将人世的 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 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 非人力所能左右, 是人生无法 克服的遗憾。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关于祝福的流传千古的名句。 词 人终于以理遣情, 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 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 这样 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这句与上阙结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

13、,以美好 的境界结束。五、主题探讨 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 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 我们欣赏到那中秋 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情与理的矛盾, 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 不脱离现实, 无悲观消极情绪, 全是豁达乐观的祝福。 整首词无不体现了苏轼那种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旷达胸襟。怪不得人们说: “中秋词自苏 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 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 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T 情绪高涨 疑惑不知天上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T沉思矛盾忧郁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T情绪高涨排遣忧郁无奈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T沉思遗憾 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T大彻大悟 乐观旷达齐诵本词。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全诗高潮。六、背诵全词。这么优秀的一首中秋词,我们一定要把它变为自己的积累,下面给同学们1 分钟时间,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背诵这首优秀的中秋词作。七、作业设计 二选一: 将水调歌头改写成散文。 以“月”为背景,写一段 300 字左右的随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