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2091627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孔子的后裔子思所作,后又秦代学者修改整理。提到“中庸,很多人将其理解为折中、妥协、不思进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意思。其实这是对中庸思想的误解。中庸并不是无原那么地隐瞒自己的观点,谄媚地承受别人的要求,也不是无限制地折中,而是一种恰到好处、准确而又真实地把握处世的方法和境界。我们在读?中庸?时,应用心揣摩中庸之道的三条主要原那么:慎单独修、忠恕宽容和至诚尽性。慎单独修这一原那么要求我们在自我修养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视和自我约束。?中庸?的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那么。“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

2、其所不闻。莫见乎远,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人们一刻也离不开自我教育,要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这就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监视精神。这种精神就叫慎独。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独处的情况下,即使是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听不见自己的言语,自己也能慎重地进展内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和自我监视。宋朝临江的黎立武在所著的?中庸分章?中,在分析?中庸?第一章时也对中庸做出了极高的评价。他说:“中庸之德至矣,而其义微矣。首章以性、命、道、教,明中庸之义;以戒惧谨独,明执中之道;以中和,明体用之一贯;以位育,明仁诚之极功。朱熹对这一章也有过极高的评价。忠恕宽容这一原那么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

3、、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柯伐柯,其那么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至诚尽性至诚尽性的原那么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那么。“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那么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那么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那么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那么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坚持至诚原那么,才能充分发挥自己仁慈的天性。可以充分发挥自己仁慈的天性,就能感化别人、发挥别人的仁慈天性。可以发挥一切人的仁慈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仁慈天性。

4、可以充分发挥万物的仁慈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就能到达至仁至善的境界。到达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了。这就是坚持至诚尽性原那么所到达的理想境界,到达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读有所思】1.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违犯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犯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人们很少能懂得它的道理已经很久了。那么,你知道“小人和“鲜的意思是什么吗?2.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孔子说:“学问修养缺乏、智慧不够的人往往喜欢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地位低下的人往往喜欢僭越专断,生在现今的时代,违犯现代潮流,拼命想走古代的道路:这样的人,灾害将会降临到他的身上。你知道这里的“反是什么意思吗?本文档【?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更多文档欢迎访问wendang.chazidia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