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鲁科版化学必修一自测卷:3.1 碳的多样性含答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2086285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修版鲁科版化学必修一自测卷:3.1 碳的多样性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修版鲁科版化学必修一自测卷:3.1 碳的多样性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修版鲁科版化学必修一自测卷:3.1 碳的多样性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修版鲁科版化学必修一自测卷:3.1 碳的多样性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修版鲁科版化学必修一自测卷:3.1 碳的多样性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修版鲁科版化学必修一自测卷:3.1 碳的多样性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修版鲁科版化学必修一自测卷:3.1 碳的多样性含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资料基础演练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由碳单质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B金刚石和石墨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C石墨转化成金刚石不属于化学变化DC60是碳元素的一种同素异形体解析: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有多种,如金刚石、石墨、C60等,都是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它们在化学性质上相似,在物理性质上有很大差别,由它们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故正确答案为B、D项。答案:BD2将过量CO2气体通入下列溶液中,联系所学知识推测最终会出现浑浊的是()ACaCl2溶液 B饱和Na2CO3溶液C澄清石灰水 DCuSO4溶液解析:CaCl2、CuSO4是强酸形成的盐,都不能与CO2反应;C项中的Ca(OH)2与过量的CO2

2、反应生成可溶性的Ca(HCO3)2;B项中的Na2CO3CO2H2O=2NaHCO3,溶解度Na2CO3NaHCO3,有晶体析出,即出现浑浊。答案:B3有关Na2CO3和NaHCO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相同质量的NaHCO3和Na2CO3与足量盐酸反应,在相同条件下Na2CO3产生的CO2体积大B将石灰水加入NaHCO3溶液中,不产生沉淀,加入Na2CO3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C向Na2CO3饱和溶液中通入足量CO2,会出现浑浊D固体Na2CO3中含少量NaHCO3,可用加热法除去解析:A项中,相同质量的NaHCO3和Na2CO3,在相同条件下应是NaHCO3产生的CO2体积大;B项中,两者

3、都有沉淀生成,故正确答案为A、B项。答案:AB4用1 L 1.0 molL1 NaOH溶液吸收0.8 mol CO2,所得溶液中CO和HCO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A13 B21 C23 D32解析:设反应生成的Na2CO3的物质的量为x,生成的NaHCO3的物质的量为y,则根据Na原子个数守恒,有:2xy1.0 molL11 L,根据C原子个数守恒,有:xy0.8 mol。解得:x0.2 mol,y0.6 mol。COHCO13。答案:A5某无色混合气体可能含有CO2、CO、H2O(水蒸气)、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如下连续处理(假定每步处理均反应完全):通过碱石灰时,气体体积变小;通过

4、赤热的氧化铜时,固体变为红色;通过白色硫酸铜粉末时,粉末变为蓝色;通过澄清石灰水时,溶液变得浑浊。由此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体中()A一定含有CO2、H2O,可能含有H2、CO中的至少一种B一定含有H2O、CO,可能含有CO2、H2中的至少一种C一定含有CO、CO2,可能含有H2O、H2中的至少一种D一定含有CO、H2,可能含有H2O、CO2中的至少一种解析:通过碱石灰时,CO2和H2O都能被其吸收,体积变小,说明至少含其中一种;通过碱石灰后剩余的气体只能为H2、CO中的一种或两种,通过赤热的氧化铜后的气体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原气体中一定有H2,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一定有CO。答案:D6A、B、

5、C、D、E五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已知A为二元碱,微溶于水且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1)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A_;B_;C_;D_;E_。(2)写出下列两个变化的离子方程式:BD_。BE_。解析:A是二元碱且微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可推测出A为Ca(OH)2,结合图中各物质及量的关系进一步解答。由A为Ca(OH)2,Ca(OH)2与过量CO2反应,生成B为Ca(HCO3)2,Ca(HCO3)2受热分解成C为CaCO3,CaCO3与盐酸反应生成D为CaCl2。答案:(1)Ca(OH)2Ca(HCO3)2CaCO3CaCl2Na2CO3(2)HCOH=CO2H2OCa22HCO2

6、OH=CaCO3CO2H2O能力提升1下列关于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我们肉眼看到的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多个分子靠一定的作用力堆积而成的单质B虽然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但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却是相同的C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决定了它们的性质不同D金刚石中所有的碳原子都按一定的方式连成一个向空间伸展的网状结构,而C60中每60个碳原子构成一个分子解析:金刚石、石墨和C60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邻碳原子间的作用力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石墨为层状结构,每一层上的碳原子以强的相互作用形成平面六边形结构,层与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容易发生

7、相对滑动;金刚石为空间网状结构,每个碳原子都与相邻的四个碳原子以强的相互作用直接连接,形成正四面体形结构;C60为球形分子,每个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形似足球,球面由五碳环和六碳环构成,分子内相邻碳原子间作用力强,分子与分子间作用力弱,故正确答案为C、D项。答案:CD2下列物质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ACaCO3和MgCO3 BCO和CO2CC72和C32 DS6和S8解析:同素异形体是指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答案:CD3下列关于碳元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自然界中只以化合态形式存在B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C只存在金刚石、石墨两种同素异形体D化合价只有4解析: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8、很多,最外电子层有4个电子,所以最高正价为4,最低负价为4,但不是只有这两种,还有2价等;有机物均含碳,且自然界中有机物种类最多。答案:B4炭粉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铜,为了除去氧化铜得到纯净的炭粉,可采取的措施是()A直接高温加热B加入稀硫酸并微热后过滤、干燥C在二氧化碳气流中高温灼烧D通入一氧化碳并加热解析:考查C与CuO的相关性质及混合物的分离方法。若对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和原则没有掌握,易错选。将炭粉中的CuO除去,一要考虑不能使炭粉减少,二要考虑不要混入新的杂质。若直接高温加热,C与CuO反应则都被除去;若在CO2气流中高温反应,C粉则被反应掉而CuO没有被除去;若通入CO与CuO反应C粉没有

9、减少,却混入了新的杂质Cu;CuO能与稀H2SO4反应但炭粉不能,反应结束后过滤,再将滤出的炭粉干燥,就达到了分离的目的。答案:B5不能用来鉴别Na2CO3和NaHCO3两种白色固体的实验操作是()A分别加热这两种固体物质,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B分别在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C分别在这两种固体中,逐滴加入同浓度的稀盐酸D分别在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解析:A中能产生气体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NaHCO3;B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Na2CO3;C中反应速率相对快(剧烈)的是NaHCO3;D中两者均可与Ca(OH)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故无法用于鉴别。答案

10、:D6关于Na2CO3和NaHCO3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Na2CO3比NaHCO3易溶于水BNa2CO3比NaHCO3稳定C石灰水能和NaHCO3反应不与Na2CO3反应D等物质的量的Na2CO3和NaHCO3与盐酸反应,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解析:从溶解度看,20 时,Na2CO3的溶解度为21.5 g,NaHCO3的溶解度为9.6 g,故A正确;从稳定性看,Na2CO3要851 以上才能分解,而NaHCO3加热到270 就开始分解,故B正确;石灰水均能与Na2CO3、NaHCO3反应,所以C不正确;Na2CO32HCl=2NaClCO2H2O,NaHCO3HCl=NaClH2

11、OCO2,所以D正确。答案:C7可以说明溶液中大量存在CO的理由是()A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B加入盐酸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C加入MgCl2时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稀盐酸,沉淀溶解,且产生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D加入Ba(OH)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稀盐酸,反应现象如C所述解析:检验CO要设法排除HCO、Cl、SO等离子的干扰。答案:C8在10 mL 0.01 molL1的纯碱溶液中,不断搅拌并逐滴加入1.2 mL 0.05 mol L1盐酸,完全反应后在标准状况下生成CO2的体积为()A1.344 mL B2.240 mLC0.672 mL D0 mL解析:纯碱溶液中逐

12、滴加入盐酸时,反应为:COH=HCO,HCOH=H2OCO2,n(CO)101030.011104 mol,n(H)1.21030.050.6104 mol,故只能发生第一步反应,没有CO2气体产生。答案:D9下图是某环境监测兴趣小组的同学描绘的南京市中心新街口地区空气中CO含量变化曲线,横坐标表示北京时间0时到24时,纵坐标表示CO含量,你认为比较符合实际的是()解析:CO主要来源于煤、石油及含碳元素的其他物质的燃烧和汽车尾气的排放,根据人们的活动规律,早晨和晚上家庭中燃烧的化石燃料多,汽车排放的尾气多,因而在早、晚期间空气中CO的含量高,选B。答案:B10下列不属于自然界中碳的循环过程的是

13、()A植物光合作用B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破坏,最终变成二氧化碳等物质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海水吸收,通过水生生物的贝壳和骨骼转移到陆地D石墨矿的开采利用解析:A、B、C三项都属于自然界中碳的循环,但石墨矿的开采利用属于人类生产,不属于自然界中碳的循环。答案:D11侯氏制碱法的步骤如下图: ,试回答下列问题:(1)若上述的悬浊液是NaHCO3和NH4Cl的混合液,则和的总反应为_。(2)由这一反应可知NaCl比NaHCO3溶解度_。(3)操作、不能颠倒的原因:_。(4)的操作叫_。 (5)的操作叫_。解析:(1)从生成物是NaHCO3和NH4Cl两种物质不难写出、的总反应式:NaClNH3CO2

14、H2O=NaHCO3NH4Cl。(2)显然溶解度NaClNaHCO3,所以在NaCl的饱和溶液中才会析出NaHCO3。(3)如果颠倒,由于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再通入NH3也不可能产生大量HCO,故不可能析出NaHCO3晶体。(4)把不溶晶体与液体分离的方法称为过滤。(5)操作是对NaHCO3进行加热,使其分解,同时使挥发性物质气化而除去。答案:(1)NaClNH3CO2H2O=NaHCO3NH4Cl(2)大(3)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再通入NH3也不可能产生大量HCO,故不可能析出NaHCO3晶体(4)过滤(5)灼烧12设定下图所示装置中的反应是完全进行的。(1)分别写出A、B、C装置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