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朗读唤起文本情感路口小学曹小花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2083187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1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朗读唤起文本情感路口小学曹小花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用朗读唤起文本情感路口小学曹小花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用朗读唤起文本情感路口小学曹小花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用朗读唤起文本情感路口小学曹小花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用朗读唤起文本情感路口小学曹小花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朗读唤起文本情感路口小学曹小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朗读唤起文本情感路口小学曹小花(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用朗读唤起文本情感的课题研究方案2 用朗读唤起文本情感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6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18课题研究调查报告27第一阶段工作总结32第二阶段工作总结33第三阶段工作总结36学生问卷调查汇总表37调查问卷分析39分析中高年级学生语文朗读情况调查表(结果)40调 查 报 告43课题实验课设计 44经验交流会47主要参考文献:52用朗读唤起文本情感的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的界定与表述1. “朗读”: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准确探求隐藏在文本中的内涵,朗读目的是为了更准确有效地理解文本。“用朗读唤起

2、文本情感”:指语文课堂中教师为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眼、口、耳、脑协同作用和文本及文本作者(也可能包括教材编者)对话,对话时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方法进行引导,能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准确探求隐藏在文本中的内涵,引导学生朗读目的是为了更准确有效地理解文本。二、课题研究的意义与背景以读为本是继承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中的精华,以学生读书为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把读书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即课堂上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背诵、复述等方式,把书读通顺,读连贯,琅琅上口,披文入情,入境悟神,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小学各个学段的

3、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就为我们的语文教学确立了一个方向,即通过以读为本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以读为本,正可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学科本质特点,突出语文课的特色与魅力。而有感情朗读课文是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受到情感熏陶的必要形式,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

4、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见朗读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长期以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角色错位,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着各种弊端,朗读缺乏技巧,缺乏情感,有效性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鉴此,我提出了研究此课题。二、课题研究内容(一)、研究如何加强学生的朗读意识。1、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2、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3、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

5、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二)研究指导学生有效朗读的方法。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受内蕴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1、促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2、通过反复阅读、揣摩、品尝,对语言文字地把握更为准确,追求一种独到的顿悟。3、指导学生在依托具体的语境,整体着眼,上下联系,融会贯通。4、指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重组记忆表象,再造相关形象,并逐渐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去感受鲜活的人物、动人的场面、秀丽的景色,去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喜怒哀乐。三、课题研

6、究目标1、加强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2、植根于课堂,采用多种形式精心指导学生提高朗读训练的有效度,激发学生感情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朗读的技能,力求达到大纲中提出的朗读要求。四、课题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以本校四年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重点研究,其他各班作为同年级对比班级。(二)研究方法。1、观察法:通过早上早读、平时课堂,了解每个学生的朗读水平状况。2、调查法:开展关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方法的调查,分析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有效朗读的教学策略研究打好基础。3、

7、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期间,将在本校同年级各班之间开展行动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以便推广研究成果。4、个案研究法: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5、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五、课题研究实施步骤本课题计划时间为一年,总体上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一)准备阶段(2010年5月2010年7月)申报课题,设计研究方案。(二)实施阶段(2010年7月2011年3月)1、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方法及措施。并针对研究对象目前的朗读现状开

8、展观察调查,积累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2、实施朗读的教学,加强小学生有效朗读技巧(停顿、重读、语调),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朗读的情感体验,深刻领会其课文语言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宋朱熹语)的感觉。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针对出现的突发情况,适时调整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4、建立多元化的朗读教学评价体系,发挥其在朗读教学研究中的导向作用。5、做好课题的结题工作的各项准备工作。(三)总结阶段(2011年3月2011年4月)整理研究材料和数据,完成课题报告和论文的撰写,申请课题结题。六、课题研究成果形式1、论文2、研究报告3、课堂展示 用朗读唤起文本情感的研究课 题 结 题

9、 报 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但从农村小学教学第一线的实际情况看,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状:(一 )朗读的时间不足。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35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注重于形式。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二)朗读的重要

10、性认识不够充分现在很多老师认为在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朗读教学上,没有明显的效果,在语文考试当中朗读教学的成果几乎得不到检验,即使在考试当中考一些背诵,也只要记住几个词语、句子应付填空、默写而已,不需要声情并茂的朗读。这就使得我们的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长此以往,学生固然能念经一般地念读一些文章,但朗读水平却无论如何也是提高不了的,甚至会倒退,由此影响的语文理解水平。 (三)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把课堂还给学生”,现在大部分老师都在做,但是对于朗读教学我们的目的性不强。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

11、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另外,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也是为了使我们的课堂不至于冷场,我们在教学中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就不可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四)读的形式较单一教师的朗读教学要形式还是停留在要么齐读、要么散读、要么单个读。这样的朗读形式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常出现的。长时间的单一形式的朗读,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容易引起厌倦的情绪。这

12、些问题阻碍着朗读作用的发挥,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效果。(五)朗读指导方式单调。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学生见以为常无动于衷。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例如毛泽东写的长征一文中,老师如果不让学生理解逶迤,磅礴是表现红军在长征途中受到的艰难险阻,而腾洗浪,走泥丸

13、是表现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时,学生就不知道这些地方该重读。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六)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小学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模仿性和易于受暗示性。他们会认真模仿教师一言一行,以教师的言行举止为自己的榜样。但有些教师自身的素质不

14、过关,不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有的地区的教师就带学生唱读,甚至干脆用方言上课;也有些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对课文所表现情感把握不准,这种被模仿的后果可想而知。这些教师虽有指导学生朗读的愿望但他们力不从心,效果同样不佳。对于这些不良状况,我们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文本。“书卷多情似故人,沉昏忧乐每相亲”,课堂内外、晨诵夕读,点滴之时,方寸之间无不可成为有感情朗读的天地。那么,我们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该如何有效地指导有感情朗读呢?为此,我们提出了“培养农村

15、小学生有感情朗读能力”这一研究课题,想借此研究,探索出适合本地区农村小学生有感情朗读能力培养的新路子,对学生进行语言美的文化素养的熏陶。此课题于2010年5月定为县级研究课题。二、课题的界定“朗读”: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准确探求隐藏在文本中的内涵,朗读目的是为了更准确有效地理解文本。“用朗读唤起文本情感”:指语文课堂中教师为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眼、口、耳、脑协同作用和文本及文本作者(也可能包括教材编者)对话,对话时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方法进行引导,能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准确探求隐藏在文本中的内涵,引导学生朗读目的是为了更准确有效地理解文本。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目的:1、加强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2、植根于课堂,采用多种形式精心指导学生提高朗读训练的有效度,激发学生感情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朗读的技能,力求达到大纲中提出的朗读要求。意义:有感情朗读课文是学生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