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读书的名人故事范文7篇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2082217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读书的名人故事范文7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有关读书的名人故事范文7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有关读书的名人故事范文7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有关读书的名人故事范文7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有关读书的名人故事范文7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读书的名人故事范文7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读书的名人故事范文7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关读书的名人故事范文7篇有关读书的名人故事1怀素是中国历出色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怀素自幼聪明好学,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非常惊人的。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方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

2、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连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有关读书的名人故事2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孙康幼时热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置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方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方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一天夜里,他一觉悟来,突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突然心中一动:映

3、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有关读书的名人故事3王羲之是中国历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他的兰亭序让人叹为观止。他能有这样高的成就,是怎么来的呢?王羲之七岁时,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一直学习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

4、担忧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容许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恳求父亲允许他如今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容许了他的要求。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到达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如今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王导与王敦非常器重羲之。当时陈留人阮裕名声很大,做王敦的主簿

5、。王敦曾对羲之说:“你是我们王家秀的子弟,你的成就应当不比阮主簿差。”阮裕也对王羲之有美誉,将其与王承、王悦并称为“王氏三少”。周顗是当时人物品鉴的专家,经他品评给予肯定的人物,身价倍增。十三岁那年,王羲之去拜见名士周顗。王羲之位次在众人之末。周顗观察王羲之后,觉得他是个奇异的人物。当时以牛心为贵,众客人都还没吃呢,周顗先割下一块牛心,给王羲之先吃。于是王羲之名声大噪,开始为世人所知。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构造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

6、眉苦思,以致废寝忘食。有关读书的名人故事4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才能。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可以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

7、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方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这就是凿壁偷光的故事。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有关读书的名人故事5宋濂小时侯 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

8、,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誉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假设说话做事不讲信誉,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着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埃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有关读书的名人故事6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

9、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非常苦恼。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突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突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有关读书的名人故事7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

10、汗。他就用这种方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根底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深化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考虑,注意观察与理论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假设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非常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假设陆续搜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