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宣执法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2071788 上传时间:2023-11-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董宣执法教学设计教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董宣执法教学设计教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董宣执法教学设计教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董宣执法教学设计教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董宣执法教学设计教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董宣执法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董宣执法教学设计教学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董宣执法教学设计教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含义,疏通文意。2了解董宣人物性格,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公正、廉洁的品质,并帮助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 理解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2 .把握人物性格特点。3 .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难点理解古代“法”与“执法”和现在的“法”与“执法”不同。教学突破点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采取合作讨论等 形式疏通文意,把握人物形象;同时可通过新旧知识相融合

2、,学习写作方法;古 今社会生活相联系,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投影片。学生准备熟悉课文,准备资料。教学步骤(第1课时)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 .情境导入1 .回忆旧知2 .指导初读2 .感知了解3 .验收效果3 .理解积累4 .指导诵读4 .巩固深化一、情境导入(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包拯一文通过哪几件事表现了包拯这一人物, 我们对他曾做过怎样的评价2.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这样一篇传记,看看他与包拯有哪些相似之处,两篇课 文在写法上有何异同。3. 板书:董宣执法1 .积极发言。(发言应尽可能全面)2 .领悟学习本文时要与前一篇课文从内容

3、与写法两个角度做对比。3.看注释了解作者,理解本文作者与前文作者都是史学家。二、指导初读(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请先自读一遍课文。2 请互相讨论自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也可请教教师。(巡视指导)3 小组讨论,共同翻译课文。1 自读课文,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标注生词读音。2. 同桌互读,纠正读音,质疑问难。3 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集中疑难,质疑,解疑。,。._1 “ t三、验收效果(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出示投影,组织竞赛)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掌握下列字音:晔、圉、骖乘、敕、绶(2)解释加点生字词。A .后特征为洛阳令。B .臣不须。C .将何以理天下乎?D .使宣叩头谢主

4、,。E .赐钱三十万。F 由是搏击豪强,2.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思考问题:课文主要记叙了几个故事来表 现人物?与包拯一文有何不同?1 .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解释加点词时,要读出原句。提倡翻译全句)2.不 要求学生翻译课文,说出故事大意即可。与前文对比也不要求细致周到,说出: 本文是重点记叙一件事,来突出董宣的精神。前文通过几件事来表现人物。3. 那么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找出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 结局。遇到疑难,可相互讨论。4 .同学们在解决字词的基础上,复述全文.3 .学生用原文回答也可,自己概括回答也可。(参考如下: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

5、,吏不能得”。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不 从。结局:光武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4. 找一、二名同学复述课文。可在原文基础上有所发挥。四、指导诵读(约 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对课文情节有所了解,对课文的词语也基本掌握了,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要求:字音要读 准,句读要分明,语调要.抑扬。自由朗读、自由讨论。五、本课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以读为主,通过合作疏通文意,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要情节, 初步感受到了董宣的那种凛然正气, 愿他的这种精神能体现在我们的身上, 留在 我们的心中。六、板书设计参考

6、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设计1 过关斩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加点的词语。(1) 大言数主之失(2)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3) 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4) 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2 口头翻译下列句子。(1) 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2) 宣悉以班诸吏。个性练习设计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师旷劝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日:“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日:“何不秉烛乎?” 平公日:“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日:“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 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 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日:“善哉!”1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1) 问

7、于师旷(2) 安敢戏君乎如日出之阳(4)臣闻之2 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3 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4 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 ?他为什么这样理解?5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教学步骤(第2课时)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 指导复述1 回顾旧知2 诱思导学2 思考探究3 .组织讨论3 .讨论发言4 探究学法4 .辐射练习5. 指导写作5 .片断练习一、指导复述(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董宣执法,哪位同学再来复述一遍这个故事? (强调细节)可请一位同学

8、复述全篇,也可让四位同学分别复述故事的起因、发展、 高潮、结局。二、诱思导学(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提问:在这个故事中,汉光武帝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怎样 看待他的变化?(此题使学生通过对刘秀的前后态度的对比分析, 理解秉公执法的 意义)1 思考回答:变化:刘秀一开始听了公主的告状,怪罪于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但后来却不杀他,而奖励钱三十万。对这个问题的第 2问,学生可能会从这几方面 回答:(1)从中看出光武帝是一个识别人才, 知锗就改的明君。(2)光武帝明白了 个中道理,明白了董宣痛陈严格执法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3)2 董宣为什么要“大言数主之失”?3 董宣未经审判,“

9、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4 为什么被称作“强项令” ?请从文中找出依据。(此题旨在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从而体会董的不畏权贵,秉公 执法的精神)2 思考回答:因为公主管教不严,纵奴行凶。3思考回答,理解现代的“法”与“执法”与古代的“法”及“执法”不同, 从而树立现代法制观念。(董宣秉公执法,他知道如审判湖阳公主家奴,必遭公 主阻挠,或许就杀不了家奴,这们做,体现了董宣的当机立断,果敢英明。)4阅读回答: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 地,终不肯俯。三、讨论合作(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3. 同学们都看过小说或电视剧 红楼梦,其中有一个“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故 事。如果把“贾雨村”换作“董宣”,请你设想他会怎么做 ?3 想像回答。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特点,从人物性格特点上去推断“他会怎么做”,切木可无 根据地求新求异。四、探究写法(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第#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