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物理选修3-4、3-5记忆知识点

hs****m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58.01KB
约7页
文档ID:492067203
物理选修3-4、3-5记忆知识点_第1页
1/7

选修3-4、选修3-5知识点归纳一、物理学史1、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正比于t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2、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3、开普勒:丹麦天文学褰;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4、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5、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6、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7、奥斯特:丹麦科学察;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8、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9、法拉第: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出了电磁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10、麦克斯韦:英国科学家;总结前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11、赫兹:德国科学寨;在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存在后二十多年,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测得电磁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证实了光是一种电磁波12、托马斯·杨:英国物理学寨;首先巧妙而简单的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成功地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 (双孔或双缝干涉)13、伦琴:德国物理学家;继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发现红外线,德国物理学察里特发现紫外线后,发现了当高速电子打在管壁上,管壁能发射出x射线一伦琴射线14、爱因斯坦:德籍犹太人,后加入美国籍,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寨,他提出了“光子”理论及光电效应方程,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及广义相对论提出了“质能方程”15、德布罗意:法国物理学家;提出一切微观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提出物质波概念,任何一种运动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16、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17、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受其启发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18、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

说明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同时适用于微观粒子)二、电磁场和电磁波 1.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1887年由赫兹证实2.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1)变化的磁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磁场. (2)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稳定电场.随时间不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变化的电场.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稳定磁场,随时间不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变化的磁场. (3)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总是相互关系着,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就是电磁场.3.电磁波 (1)周期性变化的电场和磁场总是互相转化,互相激励,交替产生,由发生区域向周围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 (2)电磁波是横波(3)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介质,频率不变、波速和波长均发生变化,电磁波传播速度v等于波长λ和频率f的乘积,即,任何频率的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等于真空中的光速c=3.00×10 8 m/s. 三、光的反射和折射 1.光的折射 --光由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将发生光的传播方向改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 2.折射率---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叫做这种介质的折射率,折射率用n表示,即 ;某种介质的折射率,等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跟光在这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之比,即,因,所以任何介质的折射率n都大于1.两种介质相比较,n较大的介质称为光密介质,n较小的介质称为光疏介质.★3.全反射和临界角(1)全反射的条件:①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或光从介质射入真空(或空气).②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2)临界角: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叫临界角,用C表示4. 光的色散: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出射光束变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光束。

由图3可看出:紫光折射率最大,红光的最小由得: 注:各种色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相同,即c=3×108m/s此规律可列表如下:5.全反射棱镜-------横截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棱镜叫全反射棱镜选择适当的入射点,可以使入射光线经过全反射棱镜的作用在射出后偏转90o(右图1)或180o(右图2)要特别注意两种用法中光线在哪个表面发生全反射6.平行玻璃砖-----所谓玻璃砖一般指横截面为矩形的棱柱当光线从上表面入射,从下表面射出时,其特点是:⑴射出光线和入射光线平行;⑵各种色光在第一次入射后就发生色散;⑶射出光线的侧移和折射率、入射角、玻璃砖的厚度有关;⑷可利用玻璃砖测定玻璃的折射率7.视深与实深:①从空气看向透明介质(如水、玻璃)时:②从透明介质(如水、玻璃)看向空气时:四、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 1.光本性学说的发展简史(1)牛顿的微粒说:认为光是高速粒子流.它能解释光的直进现象,光的反射现象.(2)惠更斯波动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能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2.光的干涉(1)光的干涉的条件是:有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波源,即相干波源相干波源的频率必须相同)形成相干波源的方法有两种:⑴利用激光(因为激光发出的是单色性极好的光)。

2)干涉区域内产生的亮、暗纹⑴亮纹:屏上某点到双缝的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即(n=0,1,2,……)⑵暗纹:屏上某点到双缝的光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即(n=0,1,2,……)相邻亮纹(暗纹)间的距离用此公式可以测定单色光的波长用白光作双缝干涉实验时,由于白光内各种色光的波长不同,干涉条纹间距不同,所以屏的中央是白色亮纹,两边出现彩色条纹薄膜干涉的应用:肥皂膜、检验平面、增透膜3.光的衍射----光通过很小的孔、缝或障碍物时,会在屏上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且中央条纹很亮,越向边缘越暗⑴各种不同形状的障碍物都能使光发生衍射⑵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可以跟波长相比,甚至比波长还小当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小于0.5mm时,有明显衍射现象⑶在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下当窄缝变窄时亮斑的范围变大条纹间距离变大,而亮度变暗现象:图:单缝衍射;图:小孔衍射;图:泊松亮斑4.光的偏振现象:通过偏振片的光波,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上,只沿着一个特定的方向振动,称为偏振光光的偏振说明光是横波5.光的电磁说⑴光是电磁波(麦克斯韦预言、赫兹用实验证明了正确性⑵电磁波谱波长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

各种电磁波中,除可见光以外,相邻两个波段间都有重叠各种电磁波的产生机理分别是:无线电波是振荡电路中自由电子的周期性运动产生的;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是原子的外层电子受到激发后产生的;伦琴射线是原子的内层电子受到激发后产生的;γ射线是原子核受到激发后产生的⑶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举例种 类产 生主要性质应用举例红外线一切物体都能发出热效应遥感、遥控、加热紫外线一切高温物体能发出化学效应荧光、杀菌、合成VD2X射线阴极射线射到固体表面穿透能力强人体透视、金属探伤★6、光电效应⑴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光电效应右图装置中,用弧光灯照射锌版,有电子从锌版表面飞出,使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带正电⑵光电效应的规律①各种金属都存在极限频率ν0,只有ν≥ν0才能发生光电效应;②瞬时性(光电子的产生不超过10-9s)⑶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光是不连续的,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E跟光的频率ν成正比: ⑷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k是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W是逸出功,即从金属表面直接飞出的光电子克服正电荷引力所做的功7、光的波粒二象性(1)光的波粒二象性:干涉、衍射和偏振表明光是一种波;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又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光是一种粒子;因此现代物理学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2)正确理解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中所说的波是一种概率波,对大量光子才有意义波粒二象性中所说的粒子,是指其不连续性,是一份能量五、原子物理1.1897年汤姆生(英)发现了电子,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揭开了研究原子结构的序幕谁发现了阴极射线?) 1917年密立根测定电子的电量2.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行星式模型)氢原子的能级图n E/eV∞ 01 -13.62 -3.43 -1.514 -0.853E1E2E3α粒子散射实验:是用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这说明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一定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卢瑟福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

由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数据还可以估算出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是10-15m2.玻尔模型(引入量子理论,量子化就是不连续性,整数n叫量子数⑴玻尔的三条假设(量子化)①轨道量子化 =0.53×10-10m②能量量子化: =-13.6eV③原子在两个能级间跃迁时辐射或吸收光子的能量⑵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光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可能是吸收光子,也可能是由于碰撞(用加热的方法,使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相互碰撞可以传递能量)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只能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而从某一能级到被电离可以吸收能量大于或等于电离能的任何频率的光子如在基态,可以吸收E ≥13.6eV的任何光子,所吸收的能量除用于电离外,都转化为电离出去的电子的动能)3.天然放射现象: 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也有复杂结构下表为各种放射线的性质比较种 类本 质质量(u)电荷(e)速度(c)电离性贯穿性α射线氦核4+20.1最强最弱,纸能挡住β射线电子1/1840-10.99较强较强,穿几mm铝板γ射线光子001最弱最强,穿几cm铅版4.核反应①核反应类型⑴衰变:α衰变:(核内) β衰变:(核内) γ衰变(伴随着α衰变、β衰变产生):原子核处于较高能级,辐射光子后跃迁到低能级。

⑵人工转变:(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核反应)⑶重核的裂变: 在一定条件下(超过临界体积),裂变反应。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