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2060226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同心县城二小 张红梅教材分析: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贞革命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深深地思念。文章除开头外,是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记叙的。学情分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小学阶段最后一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通过六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具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础功。因此,通过老师适时的引导点拨,要让他们的朗读入情入境,他们的表达酣畅淋漓,他们的倾听全神贯注,他们的笔尖真情流露。课堂上,只需要教师的“授之以渔”,“原生态”的语文课堂即可呈现,当然这只是预期的效果。教学目标: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

2、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 、匪徒、舅姥爷”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教学准备: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自学生字新词。设计理念:课前查找资料,帮助加深理解;课堂书声琅琅,享受精神食粮;学习表达方法,读写相得益彰。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简)一、质疑“回忆”直接出示课题,根据“回忆”质疑。(谁回忆谁,回忆了哪些事,为什么是十六年前的回忆等)二、抓住“回忆”,整体感知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认

3、读生字、新词情况。3、再读课文,想一想:按时间顺序,“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学生汇报交流)4、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教师出示李大钊的生平简介。三、走进“回忆”请你再一次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我们先来学习父亲被捕前这部分,找一找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为什么?预设交流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预设交流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我哪能离开呢,父亲依然不顾安危工作着,依然,引读: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

4、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呀?师过渡:父亲依然工作着,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这一天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继续认真读课文,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时(详)教学目标:1、 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表现,深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2、 体会课文对比描写以及前后照应的写法及其好处。3、 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教学流程: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想一想,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从被捕前这部分内容我们读出了李大钊是怎样的一个人?引导学生采用自由交流的方式,交流上节学习的收获。教师相机出示重点内容。二、引发研讨,深读

5、悟情。1、 课件出示思考题:(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三部分课文,划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 作者的心理有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问题设计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学生对课文稿有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发研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利于学生整体上把握课文稿内容,进而深刻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2、 分段学习,进行讨论。(深化理解认识,开放学习内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三、汇报交流,升华情感。1、被捕时:(1) 李大钊是个( )的人,因为( )。交流并

6、出示:父亲保持者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2)(“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除了读出李大钊的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外,还读出了敌人怎样的特点?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学生汇报)。(3)(“宪兵、侦探、警察一一拥而入,挤满了小屋子”这些都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横肉是说相貌凶恶,不要放走一个的吼叫,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枪对着父亲和我”这些都说明敌人的残暴。)2、师小结:文章中,

7、把李大钊的镇定自若,临危不乱和敌人的心虚、残暴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种写法就是对比描写,这样写更能反衬主人公的伟大精神与品质。此时,我们的心中已经对李大钊充满了无限的敬佩,那么,在法庭上,他又是如何表现的呢?【设计意图】课文通过将李大钊的言行与女儿的害怕、敌人的残暴进行对比,来烘托人物的形象。因此,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我依循文脉和学情,相对“被捕前”和“被捕后”这两部分,将“被捕时”这一部分做弱处理。通过让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式再现当时的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3、法庭上:(1)李大钊是个( )的人,因为( )。交流并出示: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

8、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2) 指导感情朗读,引导相互评价。(3) 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升华文章的主题。4、激情过渡:就是这样一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革命者,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父亲,在1927年4月28日,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杀害,他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怎能不心痛呢?带着这种感情齐读最后三段。【设计意图】学习这篇课文,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和临危不惧的高尚品质。但课文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很难理解烈士的伟大精神

9、。这时我将孩子引回文本当中,从“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可以看出,李大钊因为心中“有伟大力量”,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非常沉着”,并以此鼓励亲人,使“我”由紧张哭喊变得机智勇敢。这时学生渐渐为人物的品质折服了,他们的神情肃穆了,朗读的语气也饱含了对烈士的尊重。5、学习最后三段。(1)有感情朗读。(2)师引导:母亲只是让我们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吗?她还让我们记住什么?(讨还血债、继承遗志)(3)再读第一自然段,体会本课的表达方法。(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设计意图】帮助高年级学生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这个问题使孩子进一步感受李大钊对家人的深刻影响,感受文章表达出来的深切怀念

10、与悲痛。四、课外拓展,读悟生情。出示下面这首诗,激情朗读。结合课文内容和资料谈谈你的体会。三十八年 血雨腥风,你用铁肩和道义担示 二十二个日夜 铁链下,你用学者身躯撑起了民族的豪气 四十分钟 西交民巷,绞痛的历史字字清晰 十九个青年 注目、跟随、没有语言,那是静默的对峙 千万民众的呼吸 在高墙外,在青山中,在赤水畔,在山村,在原野 80多年后的今天 那一片崭新的赤旗世界,已经成长为华夏的大地【设计意图】课外知识的拓展,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领悟文章的主旨,感受革命者的伟大精神,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五、出示塑像,真情表达。面对革命先驱,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什么?请拿起笔写下来吧。1、 学生写话。2、 汇报交流。【设计意图】“情动而辞发”,文章学完了,学生的内心不会平静。此设计既是学生情感的一种流露,也是一种语言表达训练。六、教师小结。七、布置作业读下面的句子,再找出课文中和它相照应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1、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2、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3、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4、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被捕前 高度负责被捕时 处惊不变法庭上 大义凛然被害后 激励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