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3单元 第3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课时限时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2054006 上传时间:2022-08-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3单元 第3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课时限时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年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3单元 第3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课时限时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年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3单元 第3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课时限时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年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3单元 第3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课时限时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年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3单元 第3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课时限时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3单元 第3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课时限时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3单元 第3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课时限时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3单元 第3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课时限时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若图示表明的是物种A与物种B的关系,则物种A与物种B之间的信息传递的方向是()A信息只能由A传递给BB信息只能由B传递给ACA与B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DA与B之间不能相互传递信息【解析】读图知A与B为捕食关系,信息既可由A传向B,也可由B传向A,即A与B间可进行信息的相互传递。【答案】C2地球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调节能力。与农田、草原、冻原等生态系统相比较,热带雨林的自我调节能力特点是()A种群数量多,调节能力强,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弱B分解力弱,生产

2、力强C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强,自我恢复能力弱D能量流动速度快,物质循环速度慢【解析】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生物种类较多,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强,生产力、分解力较强,物质循环速度较快,但自我恢复能力较弱。【答案】C3如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甲生态系统一定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受气候影响较小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A BC D【解析】据图可知,在S点气候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对甲生态系统影响不大,说明甲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强

3、,而乙生态系统变化较大,说明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较弱。乙生态系统在S点时,种群类型及数量几乎接近于零,而后又逐渐恢复到原来状态,所以可确定乙在S点后经历了次生演替过程。【答案】B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两大类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C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D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就是化学信息【解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等;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也来源于无机环境;捕食关系的存在,对食草动物有利,也有利于牧草

4、的更好生长发育。【答案】D5下列食物网中,其营养结构最不易被破坏的是()ABCD【解析】A、B项各有2条食物链,C、D项各有4条,但D项生产者有3种,故D涉及的营养结构最稳定。【答案】D6森林中,狼能够依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子,兔子也同样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A可以保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B可以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C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解析】狼能够依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子,兔子也同样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答案】D7下列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稳定性有关

5、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起点B生物种类越复杂,种群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C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就可完成碳的全球化循环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捕食者都必然有利【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没有起点和终点,A错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复杂,个体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B正确;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主要方面,但并非碳循环的全部,碳循环还包括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的传递过程等,C错误;生态系统中有些信息传递可使生态系统的被捕食者躲避猎捕,故信息传递对捕食者不一

6、定有利,D错误。【答案】B8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生物多样性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ABC D【解析】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故其自我调节能力较高,抵抗力的稳定性较强,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能长时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正确。【答案】C9某池塘演变早期,藻类大量繁

7、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随之大量繁殖,导致藻类数量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因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D早期、后期均属于正反馈调节【解析】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早期符合负反馈调节的机制。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答案】B10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制作的小生态瓶,据图

8、分析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瓶的组成成分虽比较简单,但其群落仍存在垂直结构B生态瓶中生物种类稀少,没有食物链存在C为了保证生态瓶的正常运转,瓶内浮萍、金鱼藻、螺蛳和虾的比例应适中D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该生态瓶会更稳定【解析】生态瓶的组成成分简单,生物种类稀少,但不同生物间仍存在捕食关系,如金鱼藻虾螺蛳等构成了食物链。【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50分)11(15分)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请

9、回答:(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_之间进行信息传递。(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_和_。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_。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_。(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_。【解析】植物释放出的物质X既能吸引甲昆虫的天敌,又能驱赶乙昆虫,故X分别在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和乙昆虫之间进行传递。影响甲昆虫取食的信息来自生物(植物),影响甲昆虫在白天活动的信息来自无机环境。影响乙昆虫活动的物质X是化学信息,影响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的信息是物理信息。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利用了蜘蛛网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

10、信息。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故在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后,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答案】(1)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2)无机环境生物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3)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12(18分)某弃耕农田多年后形成灌木丛,甲表示灌木丛某阶段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乙为该灌木丛第一、二、三营养级生物的能量分析表(单位为百万千焦,?表示能量暂时不详,但可以计算出来)。甲营养级同化量未利用量分解者分解量呼吸量一2.4810112.010111.6910102.81010二3.1

11、1094.61086.61081.53109三?8.01074.01072.3108乙(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灌木群落在空间的配置情况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2)甲图中虚线表示_,N点时出生率_死亡率。(3)当田鼠种群中有鼠疫发生时,鼠疫杆菌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_。(4)若田鼠为该荒地唯一植食性动物,田鼠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营养级的能量。能量在二、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5)该灌木丛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

12、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N点时,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这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当发生鼠疫时,由于鼠疫杆菌寄生在田鼠体内,导致其患疾病而使田鼠数量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后,数量会增加,最终趋于稳定。田鼠是植食性动物,即处于第二营养级;田鼠粪便中所包含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4.5108)(3.1109)100%14.5%。此荒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适宜条件下,最终演变成森林。【答案】(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垂直结构(2)环境容纳量(K值)(3)寄生(4)第一14.5%(5)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13、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3(17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图1种名山桃丁香油松刺槐山桃1丁香0.1241油松0.1250.7341刺槐0.1480.7610.8841图2图1: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植物优势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图2:表示科研人员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后,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变化进行分析的结果:请根据图形及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1分析,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该群落发展至第3阶段时,甲、乙、丙之间为_关系。该群落的空间结构应具有_现象。(2)在该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的物种数目即_提高,导致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会逐渐提高。(3)根据图2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有一种鞭毛藻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借助鞭毛移动到光线合适的位置进行光合作用,这说明_离不开信息的作用。(4)在生态系统中,基本组成元素能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不断循环,为什么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_。(5)下图a是某段时间内沼气池中产甲烷杆菌的种群增长率曲线,请在下图b中画出这段时间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解析】(1)由于在此地区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