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2050028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6.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班 级:学 号:姓 名:指导老师:日 期:目录 Contents前言 1一、工区概况 21、工区位置 22、勘探概况及石油地质特征 23、T1层位地震地质层位特征 34、钻井深度及地震层位的相应关系 35、地震剖面资料描述 3二、完成工作量 4三、成果(资料)解释 51、层位标定 52、地震反射时间剖面对比解释 63、断层识别解释 74、上数据 75、断层平面组合 76、勾绘TO等值线87、空间校正,将等TO图转换为真深度图88、解释两张图并作报告 9四、成果分析 9五、体会和建议1O、二.前言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地震勘探原理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中有着不 可或缺的重要地

2、位。对地震勘探原理较好的掌握将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能 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进行矿产资源勘查 ,工程地质勘查 , 地质灾害调查等方 面的工作,为进一步深造及研究工作奠定基础。通过学习地震勘探原理 , 初步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专业中的问题 , 提高分析问 题,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 渗透学 科前沿问题,懂得所学的基本理论的意义及价值。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 则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与实际,通过对地震课设的学习,我们将掌握以下内 容:1、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2、绘制等tO构造图,包括断点组合,等值线的勾绘等;3、绘制真深度构造图的一种方法,即将等 t0 构造图转

3、换为真深度构 造图;4、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5、编写解释文字报告。一、工区概况 1、工区位置本区位于黑龙江省松辽盆地北部龙南油田(大庆市泰康县境内),地震 测线南起,北至,西起,东至,工区南北长,东西宽,面积约平方公里。地球坐标为东经 124?18124?24北纬 46?0946?14原点位置:原点坐标:x=5115246, y=主测线方位角 90?,联络线与之正交,测网密度为*。区域构造位置:本区位于齐家古龙凹陷和龙虎泡大安阶地两个构造 的交汇处,在龙虎泡构造向南延伸倾伏的鼻状构造上。2、勘探概况及石油地质特征本工区勘探程度较高,从“五一”型地震仪到模拟磁带仪、直到数字地震仪勘探都在这里进行

4、过。19861987年在工区内完成了 2X4Km测网 的数字地震详查工作,19911992年在此地区进行了 1X2Km测网的高分 辨率地震勘探工作,工区内现有四口深井。我们小组将研究其中G13与G36 两口深井。龙南油田主要储层为葡萄花油层和黑帝庙油层。沉积相研究表明葡萄 花油层属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是层状岩性构造油藏。3、T1层位地震地质层位特征龙南油田T1层位反射:相当于姚家组顶面反射,T1反射波为3个强相位,其反射能量强,连续性好,容易追踪对比,采用第三相位作图。4、钻井深度及地震层位的相应关系本工区内共有四口井:G13井、G36井、G38井和G40井,各井在地震 剖面上位为:G1

5、3井,在测线的195 CDP点G36井,在测线的167 CDP点G38井,在测线的175 CDP点G40井,在测线的345 CDP点5、地震剖面资料描述采样间隔:1 ms;道间距:25m;采样基准面:120m二、完成工作量我们小组成员五人,分别为胡威、金达年、张建勇、郭远智、刘续刚 我们小组的工作任务是分析解释龙南油田、及、测线的 地震剖面共19张剖面图,并作T1层位等T0构造图及T0层位真深度图, 解释层位为T0层,其中分析钻井两个,为G13与G36,并作过井剖面与骨 干剖面对比。地震剖面图长度分别为:测线剖面长度:测线剖面长度:测线剖面长度:测线剖面长度:测线剖面长度:测线剖面长度:测线剖

6、面长度:测线剖面长度:测线剖面长度:测线剖面长度:测线剖面长度:测线剖面长度:测线剖面长度:测线剖面长度:测线剖面长度:测线剖面长度:测线剖面长度:测线剖面长度:测线剖面长度:三、成果(资料)解释1、层位标定首先我们在地震剖面图上找出G13与G36两井,分别是测线195 CDP 点与测线167 CDP点。我们在测线地震剖面图与测线地震剖面图上画出两 井所在的CDP道的直线,再根据钻井及地震层位对比表查出两井反射时间 大小,1330ms与1355ms,从而在地震剖面图上确定钻井在T1层位上所在 点,找到该点所在信号较强的同相轴,进而确定T1层位同相轴,进行层位标定。2、地震反射时间剖面对比解释时

7、间剖面的对比就是在地震反射时间剖面上,根据反射波的运动学和 动力学的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过程。波的对比又称为 波的相位对比或同相轴对比。反射波的识别对比三个标志为:强振幅; 波形的相似性;同相性。时间剖面的对比方法:1、通观全局,做到心中有数。对比工作开始之 前,首先要收集和分析工区的地质、测井及其他物探资料,了解采集和处 理的方法及因素,做到心中有数,如工区内区域构造类型、断层类型等; 2、从主测线开始对比。在一个工区有多余的地震剖面,应首先从主测线 开始对比工作,然后从主测线的反射层引伸到其他测线上去。所谓的主测 线是指垂直构造走向,横穿主要构造,并且信噪比高、反射同相轴连

8、续性 好的测线,它还应有一定的长度,最好能经过钻探井位; 3、重点对比标 准层;4、相位对比。一个反射界面在地震剖面上往往包含有几个强度不 等的同相轴,选其中振幅最强、连续性最好的某个同相轴进行追踪,这叫 做强相位对比,有时反射层无明显的强相位,可对比反射波的多个或全部 相位,这称为多相位对比;5、波组与波系对比;6、利用偏移剖面进行对 比;7、剖面间的对比。我们在确定井位与T1层位之后,进行了剖面对比。对比解释地震剖面, 先做出过井剖面,再做出井字形骨干剖面,检查是否闭合,再对骨干剖面 进行加密,得到等 T0 剖面与真深度剖面图的底图。对比的各反射标准层 应在所有交点上闭合,闭合差应不大于

9、10 毫秒。3、断层识别解释断层构造在含油区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构造,在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的 识别标志有反射波同相轴发生错段、反射波突然消失或反射波组的突然增 多或减少、标准反射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 反射同相轴产状突变,反射凌乱或出现空白带、特殊波的分析等等。在本次课设中,我们主要是利用波组的变化来分析断层。波组是指三、 四个数目不等的同相轴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或指比较靠近的若干界面所产 生的反射波组合。本次课设 T1 层位同相轴与其他两个强同相轴构成一个 波组。根据同相轴波组的错断分析断层,并确定断点、求得水平断距。另 外,对断层的识别不能只局限于一个波组,更要联系上下组

10、成波系,从大 局着手,从而得到更准确的结果。4、上数据做一张测线底图,画好网格,比例尺为 1:12500 并标上坐标数据。在 地震剖面图上每隔150m取一个t0值,此外所有断点交点都要读数,并将 这些数据标注在底图相应位置上。5、断层平面组合所谓断层平面组合是在平面图上将同一断层相同盘上的断点连接起 来。为此,需要先把同一层位的全部断点投影到平面图上,并在平面图上 标出断层上下盘中断点的位置、断开层位、落差、地层产状、隆起高点和 凹陷中心点的位置等。然后把平面图上属于同一条断层的断点,按照断层 的延伸方向,在平面图上连接起来。同一断层的上升盘(或下降盘)应位于断层面的同一侧,同一断层在 互相平

11、行的侧线上性质相同(同正断层或逆断层),产状相似或有规律地 变化。同一时期的构造运动形成的断层,其断开层位应基本一致,或有规 律地变化。同一断块内,地层产状变化应有规律。6、勾绘TO等值线在做这一步骤的时候我们已将各个测量点数据都标注在测线地图上, 并标注了井位与断层断点断距,将断层平顶面组合,连接起来,接下来开 始勾绘等值线。勾绘等值线是将图上有相等时间值的点以10ms为间距连接起来。勾绘 等值线一般从易到难,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先绘出大致轮廓,如构造的高 点和低点、构造轴线等,然后在逐一考虑构造细节。在断块区分块勾绘。 勾绘过程中,我们按照平面勾绘出的等值线所反映的构造形态、范围、高 点位置

12、及幅度的特征应与各剖面上相应的特征一致;勾绘的等值线应符合 构造规律两个原则进行工作。7、空间校正,将等 T0 图转换为真深度图构造图是指用等深线(或等时线)及其他地质符号表示地下某一层面 起伏形态的一种平面图件。它反映了某一地质时代的地质构造特征,是地 震勘探最终的成果图件,是钻探提供井位的主要依据,因此,绘制构造图 是地震勘探中十分重要的工作。在前面我们已经绘好等 T0 图,这一步就是利用空间校正,将等 T0 图 转换为真深度图。我们在一张等TO清绘的成果图上取相邻两条等TO线每 相隔 1-2cm 做一条两线斜线的近似公垂线,从较高数值的等 T0 线向较低 数值的等T0线测量其长度,查询指

13、导书19页空校表,得到相应的s与h, s及按测量顺序取该长度作点,单位为mm,h即该点深度,单位为m。作 出所有的点后,以一 1Om 为间隔连接出等深度线。连接原则同等 TO 线, 两者近似平行。如经过断层则将断层向着空校方向进行平移。8、解释两张图并作报告两张图做出来后,我们的工作就以接近尾声了,接下来是进行成果分 析并写课程设计报告。四、成果分析工区整体北东高、南西低,西部陡、东部和南部缓,圈闭不发育北东两断层分割构造鼻但并不彻底,T1层位最高为-1880m,最低为-2010m。断层发育总共5条,分别,是西部断层编号为,大致为东西走向, 探知延伸长度约为1120m;中部断层编号为,大致为南

14、北走向,断层延 伸长度2500m;东部断层编号为,断层走向为西南方向,工区内断层延 伸为2250m;西南部断层编号为,走向方位为西北方向,延伸长度2500m; 东南部断层为,走向方位为西北方向,断层探知延伸长度为1000m。五、体会和建议通过这次课设,我对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原理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体 会,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对地震资料解释室内解释的流程和处理方法 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把在理论课上学到的地震勘探原理和知识在陈老师的 指导下应用于剖面处理工作中,和组员一起,分工明确的进行了一次室内 资料解释处理。从解释剖面到最后的的等 T0 图、真深度图绘制,都是在 全组同学团结协作的前提下顺利进行的

15、。我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 更体会到作为地质工作者在以后工作中应有团队意识。?在本次设计中虽然只是学会一些最基本的解释方法,但遇到问题知道 如何分析问题,找原因并逐步排除问题。设计开始时,由于是第一次接触, 面对十几张剖面图,感觉无从下手,只能机械的遵循陈老师所讲的步骤, 老师指导一步进行一步,经过老师的指点和对原理的讲解,让我明白如何 去分析地震资料、如何去解释地震资料,把自己所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在此次设计学习中,我深刻感受到地震勘探解释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 作,必须具有超强的耐心与充足的精力。在设计过程中老师反复强调,但 我们有时还是会错,使我体会到自己学习的仅仅是九牛一毛,还需要继续 努力学习。地震勘探是油气勘探的基础,在油气勘探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 的,学会地震解释,就是掌握了一项技术。 ?总的说来,这次课程设计我的收获很大,不仅明白了地震勘探解释的流程及关键点,?而且对学的书本知识进行了巩固和延伸。最后我能按时 完成课程设计缘于陈老师悉心教导和各位研究生学长的耐心解答我们的 难题,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导我们,让没有实践经验的我们也收益良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