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自己的潜能》教学反思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2045889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掘自己的潜能》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发掘自己的潜能》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发掘自己的潜能》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掘自己的潜能》教学反思(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五课第二框发掘自己的潜能观察课堂教学反思执教教师:邕宁民族中学 石莉兰(一)对于教学内容的反思我认为,初一课堂注重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养育人性,养育自己。因此我依据课程标准,围绕三维目标,特别是要按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来实施教学。我通过设计五个活动环节来落实每一个知识点,既什么是潜能,为什么发觉潜能,如何激发潜能。同时也通过请学长、请美术老师、做课堂小游戏的新颖环节来搭建知识点,环环相扣。(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五个活动环节:潜能初体验潜能大搜查潜能来开发潜能我开发我快乐的设置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既落实了知识点,又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起他们想激发潜能的欲望。第一

2、环节,从拍手的小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人有潜能,只是常常被人们认为做不到而未被发现,引导学生理解潜能的含义既未被人发掘或未被发现的能力。再结合搜集到的人有巨大潜能的例子和科学数据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人的潜能是巨大的。环节二通过介绍人至少有7个方面的智能,再把人的7个方面的智能跟各行各业联系起来,让学生感知,人的潜能与未来的职业有密切联系,再让学生找出自己身上潜在的潜能,和特长对比,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激发潜能的重要性既为什么要激发潜能。潜能来开发和潜能开发我快乐的两个环节引导学生如何激发潜能,中间通过邀请学长和美术老师做课堂嘉宾,师生一起玩游戏的新颖环节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搭建新知。最后的环节我

3、来做考官,通过给学生设计问题进行小结,是对知识的再现,整合、识记及深化,这对培养学生会问会答的能力是很好的方式。五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符合课标要求,也突出重点难点,但在课堂的实际把握中,由于时间把握的不好,导致最后两个环节用时短,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在课堂上去深入思考,这是遗憾。(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本节课教学的亮点在于注重从初一学生特点来设计课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设计情境,引发学生共鸣,既能深化课堂知识的深度,又能通过新颖环节搭建新知,活跃课堂,促进师生的互动,寓教于乐。同时通过“自问自答”方式锻炼学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较成功地体现了学生“会问”

4、能力的培养。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的作用,对重点问题进行强调,对疑难问题进行点拨,从而体现课堂的高效。(四)不足的地方:1.时间把握失误。课堂时间把控的不够游刃有余。稍显匆忙。如讲解人至少有7个智能的内容时,用时多了些,导致后面的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够,被迫在第三环节缩减。如课前没能好好培训学长的发言,导致课上学长介绍经验用时过长,因此计划在第五环节给学生设计问题用时6分钟,结果只能缩短到大概3分钟。不能更充分的给学生时间消化知识点。2.缺少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由于有不少老师随堂听课,临时换座位组成小组学习课堂,学生非常紧张,思维受阻

5、,学生不敢大胆参与到课堂中来。而我在课上又忽略了对学生紧张情绪的及时安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加之时间把握失误,不能留给学生太多时间相互之间进行情感沟通,学生之间交流机会也少,导致不能更好的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不够高,课堂稍沉闷。学生思维也得不到最有效的开发。每一节公开课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总结经验教训,虚心学习,不断完善自我。(五)理想课堂今后努力的方向结合前面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结合其中我发现的问题,我觉得要实现一节理想的课堂,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教学:1.加强引导。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新课改理念强调的就是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敢于把课堂还给学生,多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有效设问”的能力。总之,要想真正培养学生“有效设问”的能力,并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达到的,而是从初中学生第一节思想品德课开始,必须坚持每节课都这么开展,才能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