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核心考点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2037474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核心考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核心考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核心考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核心考点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核心考点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核心考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核心考点(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涵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三、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

2、能活动,代表人物有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4.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2.古代社会的教育3.近现代教育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2.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3、。主张“有教无类”.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为“产婆术”。4.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5.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深受人文主义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代表

4、作是爱弥儿。英国哲学家洛克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第一,提出“白板说”。第二,主张绅士教育。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也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美国教育家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他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第一,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第二,“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第三,主张“在做中学”。第四,学校即社会。第五,提出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一确定疑难所在一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一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一验证这个假设。教育的

5、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的分类包括:1.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二、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4.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二)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2.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

6、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

7、,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五、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规律1.个体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二、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一)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8、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及观点:(1)孟子,主张“性善论”,提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2)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3)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4)格赛尔,提出“成熟势力说”,认为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并通过双生子的爬梯实验来证明他的观点。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及观点:(1)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9、2)洛克,提出“白板说”。(3)华生,认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4)斯金纳:继承华生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二)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2.环境3.人的主观能动性4.学校教育教育制度一、义务教育的特点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等特点。1.强制性,又称义务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二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2.普及性,又称统一性。原则上义务教育覆盖我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也包括具有接受教育能

10、力的盲、聋、哑、弱智和肢残的儿童、少年。3.免费性,又称公益性。义务教育是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教育。二、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1.1902年,我国正式颁布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该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只颁布而没有实行。2.1904年.清政府颁布并推行了“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该学制主要继承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3.1922年,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4.1995年颁布教育法。1995年教育法对我国基本教育制度做

11、出了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理论(一)宗教本位论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其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二)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指标。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等。(三)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的观点是:要从个人本位本能的需要出

12、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其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四)教育无目的论二、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高举邓小乎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1999年6月,颁布

13、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三)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各时期均强调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者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点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要求使学生在德、智

14、、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说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规格和素质要求。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3.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5.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2.调查法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3.历史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