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设计小学生教育阅读能力地培养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2034605 上传时间:2022-09-2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设计小学生教育阅读能力地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论文设计小学生教育阅读能力地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论文设计小学生教育阅读能力地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论文设计小学生教育阅读能力地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论文设计小学生教育阅读能力地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设计小学生教育阅读能力地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设计小学生教育阅读能力地培养(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依照教育方针颁布的具有纲领性的文件,明确规定了小学语文教材的性质、目标、任务、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它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小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开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阅读是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径。阅读能力是指完成对文章的阅读所应该具备的本领,包括对撼文章感知、理解、鉴赏的具体阅读活动,以与顺利完成阅读所必需的正常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个性。阅读能力有以下要素:1、认读能力。认读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根底。一般包括对文字符号的感知与辨识能力、

2、识字量和认读速度。它是以一定的识字量为根底的。 2、理解能力。阅读理解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文中重要词语和养分词语的理解能力、文中重要内容的功能的理解、文章结构和表现形式的理解、作者观点、思想的理解。3、鉴赏能力。文学的鉴赏能力是对文学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4、评价能力。是指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征等做出评判的能力。 5、活用能力。是指阅读的迁移能力,是把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的能力。 6、阅读技巧。包括朗读技能、默读技能、速读技能、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活用能力和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认读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根底。一般包括对

3、文字符号的感知与辨识能力、识字量和认读速度。它是以一定的识字量为根底的。新课标对小学语文各年级段的认读都提出明确的量化要求: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 个,其中 1800 个左右会写。能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 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第三学段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三个学段对识字能力的要求是螺旋上升

4、,相互联系的。不同的,第一段的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认读,学习独立识字,认识1600个字左右。第二段有初步的独立识字意识累计识字2500个字左右。第三段要求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累计识字3000个字左右。对识字要求的不断提高,识字数量的不断增加是为了解决在阅读中识字的难题,为理解阅读做准备。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就必须先让学生掌握两种识字的方法:1、汉语拼音识字中国汉字是古老的表意文字,它与表音文字最大的不同在于:只看到字形读不出音。中国文化又是汉字文化,所以学生必须先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去识记生字,由字组词,由词连句,由句成篇。第一学段的语文教学就先从汉语拼音的教学开始。在学习的同时通过各种形式进展巩

5、固:随文认读,生活认读,游戏认读等等。以至于形成一种能力:看到音节,读出汉字,然后与自己的思维词库形成对应,达到理解字、词、意,才能为正确深刻的阅读理解奠定根底。2、查字典识字。有人做过统计:一个人只要能掌握3000个左右的汉字,就能阅读选集。可事实上人们的阅读和生活总会遇到读不了音、明不了意的字,这就要培养学生另一种认读能力:查字典识字。新课标要求小学一年级学习并掌握音序查字法,二年级学生学习并掌握部首查字法,让学生尽早接触识记汉字的各种方法,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扫清障碍。针对学生对新事物兴趣浓厚而教材又全部注音的特点,教师鼓励学生在接触课外读物时遇到陌生的字使用查字典的方法进展顺利的阅读。第二

6、、三学段学生查字典的目的不仅是读准音更注重明意。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有查字典的习惯,更应有所侧重的引导学生关注每个字的多种意项。这下语言文字的点滴积累,为阅读理解和体验做了准备。学生认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正确的认读汉字,更重要的是严格要求学生认真读书,读准字音,不多字、不漏字。培养学生读准字音,一字不漏朗读是得花大气力的。开始时,来不得半点马虎。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册课文的特点是篇幅短小,一篇文章只有几句话。一年级小学生记忆力很强,他们往往只要听教师或同学读就能随声附和地读起来,读着读着也能把课文读得流利。但是,由于没有认真读书,课文里的字却不一定都认识

7、,这样读书,好比“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为了培养学生认认真真看书朗读的习惯,首先要学生做到正确地读。读“准就是每个字读准确,每个词、每句话读清楚,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第一学期开学初,让学生用手指点着字边读边想,逐字逐字地认清、读准。训练一阶段后,就不要再让他们用手指点着读,而是要他们“眼看口读心想了。这样的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体会词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几个词连在一起组成句子。在学课文时,要让学生体会几个句子连在一起就是一段文章,所以读词、读句、读文章的时候,在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要有适当的停顿。遇到学生读错、漏字、添字、重复字句时,一定要求学生加以纠正,直到读正确为

8、止。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文中重要词语和养分词语的理解能力、文中重要内容的功能的理解、文章结构和表现形式的理解、作者观点、思想的理解。新课标要求小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开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一、激发阅读理解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告诉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是喜欢做,愿意做,才能够做好。有旧时说,兴趣是做好一切事物的前提。由此可见,同样的道理:如果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

9、读产生主动需要。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除了靠挖掘教材本身的感染力,还应创设良好的情境吸引力和教师设问、启发性语言的诱惑力来实现。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现身说法激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教育学生读书、读好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展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展比照、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展广泛的阅读尝试。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有的放矢调积极性在

10、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还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熟悉优秀人勤奋读书的事例,有计划性组织读书交流,读书分享的形式调动学生阅读和阅读深入的积极性和好胜心,从而精进展有深度的阅读。/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养成阅读的乐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教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与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

11、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织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二、利用课堂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赵景瑞:探索语文教学的真谛教材中的课文篇数虽然有限,但却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窗口。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例有许多是大师级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属于经典作品,有一定的蕴涵和深度,经得起吟咏和品味;教材中还有一些极具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作品,这些作品如

12、此能让学生承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凭借它可以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凭借它可以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展知识的积累;凭借它可以去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凭借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凭借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总之,上好课堂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所在。1、抓住课题进展审题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课题是文章表情达意的眼睛,教会学生理解题意,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思想有很大帮助。如在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我是这样启发学生审题的:课题中谁的衣袋里装满昆虫?他的衣袋里为什么会装满昆虫?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就能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13、也就很快理解和掌握了。在教学中,通过反复训练学生辨析课题,抓住重点,使学生既掌握了文章的思路和中心,又学到了一种根本的读书方法,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1力求理解 2、引导学生读书时,抓住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篇课文或一段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平平淡淡念一两遍就了事,而应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黄果树瀑布一文,主要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表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读中去理解、感受。比如我先让学生围绕黄果树瀑

14、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这一中心句深入读书。先从二、三、四、六自然段中找到描写声音的句子,抓住哗哗、喧嚣、大合奏、雷声轰鸣等词语领略瀑布声音的壮美;再从二、四、六自然段中画出描写瀑布形态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宽幅白练银雨洒金街等词语来感受瀑布的雄壮气势和诗意美。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也很注重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展比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觉得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抓住一X、两把、一盏、如此而已,这样极其简单的摆设与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进展比照,来说明周总理的生活极其简朴;把工作任务繁重与办公用品简单比照;把工作非常劳苦与食物非常简单比

15、照。通过这样的比照,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到周总理的伟大。3、抓住作者思路,引导学生在默读或朗读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文章有思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每一篇文章都表现着作者的思路,遵循这一思路阅读,才能理解文章的实质。可见理清思路对阅读多么重要。读书应当边读边想,力求理解,弄懂书中所说的中心思想和根本原理,阅读时,应当每看一段就想一想,把道理弄懂;在全文读完之后,再串起来看一看,想一想,找到各段之间的联系,以便从整体上理解一篇文章,一节课文或一章内容。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时,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文章的中心,精心设计几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这样做,有利于

16、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艾滋病小斗士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几道思考题:找出描写恩科西身世遭遇的词句,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恩科西说了哪些话?为什么称恩科西是艾滋病小斗士?读了课文,小恩科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后,教师逐一提出讨论,学生很快就能清楚,课文主要刻画了一个坚强勇敢、不屈不挠的少年形象。4、创设情境,在身临其境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如在学习某某山水这篇课文时,我把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脑、眼、口、耳等器官活动,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导朗读漓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