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学案师用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2028690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劝学》学案师用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劝学》学案师用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劝学》学案师用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劝学》学案师用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劝学》学案师用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劝学》学案师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学案师用(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劝学学案学习目的: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2、掌握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劝、学、中、疾、致、假、绝、兴、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4个古字通假字:有(又)、生(性)、輮(煣)、知(智)。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要点:1介绍作者,解题;2正音正字;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4学习课文第一、二段。一、导入新课劝,勉励。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我们学过哪些勉励学习的文章呢?(生思考后回答

2、)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过一首诗: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古乐府诗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二、简介作者: 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后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韩非和李斯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述很丰富,今存荀子一书,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写的,一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

3、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

4、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四、整体感知:1、听录音,范读课文。2、学生正音正字。輮ru 跂q 砺l 须臾y 舆y马 蛟jio龙 跬ku步 骐骥j 二螯o 驽n马 锲qi而不舍 金石可镂lu 蛇蟮shn3、诵读的准备: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5、学不可以已 輮使之然也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五、学习第一段:1、解释: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已:停止。2、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六、学习第二段:1、疏理文言知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 追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

6、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3、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利”。)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再追问:它

7、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輮”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4分层背诵这一段。 第二课时学习要点:1、背诵第一、二段。2、学习课文第三、四段一、学习第三段1、诵读的准备。划分下列句子的

8、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解释词语: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则“见者远”;“顺风而呼”则“闻者彰”;“假舆马”可“致千里”;“假舟楫”可“绝江河”。)4、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9、。承上句“登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的作用亦与此相同。)5、再追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楫”“舆马”)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不是。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楫”,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6、熟练地背诵这一段。方式同前。提示学生注意作者行文方式:“登高”“顺风”中已含有“假物”之意,但未明白点出“假”字;至“舆马”“舟楫”二喻,才明白点出;最后再说“善假于物”,给人的印象就深了。了解这种行文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记诵

10、。二、学习第四段:1诵读的准备。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2、解释下列词语: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用心一也: 用心躁也:3、划分层次,思考学习应采取什么方法?应该持什么态度?表现在文章的哪些地方?学习方法和态度正面设喻反面设喻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对比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对比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对比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累坚持专心4

11、、分层背诵这一段。主旨是: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三、总结全文1思想内容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不已”才能“善假于物”意义(分论点之二)学而不已,方能积累,即“锲而不舍”态度(分论点之三)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

1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设喻的运用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讨论:(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小结要点: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附带说说,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上学期已学过,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本文的设喻

13、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绝江河”。3对举的运用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讨论对举的作用:上述对举句组又都是设喻,那是就其目的(说明事理)来说的,而

14、讨论对举的作用则应从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处。(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对问题获得全面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完成书后练习。第三课时学习要点1归纳文言知识2概括写作特点一、检查文言知识:(一) 輮以为轮(“輮”通“煣”;用火烤的方法使弯曲)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 晒)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zh智慧)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 ;资质,禀赋)(二)古今异义(仅供参考)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验,检查。今常用义为:加入)声非加疾也(疾:强,宏亮。今常用义为:疾病,或快)假舆马者(假:凭借,借助。今常用义为与“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