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能力测试卷2苏教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2025117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能力测试卷2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能力测试卷2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能力测试卷2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能力测试卷2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能力测试卷2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能力测试卷2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能力测试卷2苏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题 号一二三总 分(一)(二)(三)(一)(二)(三)得 分得分评卷人 一、积累运用(共27分)(一)积累(共8分)1、把下面语段中拼音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后面的方格内。(2分)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jio洁。回望戏台的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mio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zho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yu扬。 社戏2、默写。(6分)(1) , 。今夜月明人尽望, 。(2)四面湖山归眼底, 。(3)青山有幸埋忠骨, 。(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得分评卷人 (二)运用(共12分)3、请仿照下面的例句,再续写两个句子。(4分

2、)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教你树立信心;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你感受美好的亲情。 4、下面是一个学生的作文片段,根据文后要求,用规定符号在原文上直接修改。(5分)换用号: 调位号 : 删除号: 李刚同学是一个助人为乐、关心集体的优秀学生。身为班级的卫生委员,他每天扫完地,都要检查卫生,关好门窗才离开。平时看见地上有纸削,他总是悄悄捡起来。有时,他还主动帮助宣传委员出黑板报,协助组长收作业。他学习非常认真,空遐时间总在图书馆看书。每当有同学生病时,他总是无时无刻不嘘寒问暖,有时甚至陪同学去医院看病。所有认识他的人,没有一个不夸赞他的。要求:(1)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

3、在原文上修改。(2)语段中有一句与该语段表达的中心意思不一致,须删去。(3)语段中至少还有2处语病,请选出来加以修改(不超过3处)。5、请你根据所学对联的知识,删改下面句子,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3分) 心田好似大海,能够纳百川亦可容忍他人上 联: 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 下 联: 得分评卷人 (三)综合性学习(共7分)6近几年来,许多青年人不关注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而热衷于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与此同时,一些人大代表、大学教授则积极建议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增加为中国法定节日。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7阅读下列几段文字,说说你对“感恩之心”的理解。(4分)(1)湖南

4、长沙7岁的黄舸被医生诊断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医生说,大约到18岁,黄舸的心脏会进入衰竭期,20岁将是生命的终点。2000年12月16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黄舸的故事。节目一播出,黄家的电话持续响了4个多小时,仅半个多月时间,他们相继收到了500多位好心人送来的和直接汇到家里的捐款近8万元。(2)2003年,生命开始了倒计时,黄舸不愿与曾帮助过自己的好心人擦肩而过。2003年5月17日,这一天是全国助残日,父亲黄小勇蹬着一辆加篷人力三轮车,拉着儿子沿107国道北上,奔向北京城,开始了第一次实现愿望和感恩之旅,路上,又有热心人帮黄小勇把人力三轮车改装成电动车。(3)三年下来,黄氏父子共找到

5、30多位帮助过他们的人,每次,他们都送上鲜花,黄舸还自己录了一首歌叫永远,感谢父亲和社会上帮助过他的人,我们听到的是黄舸沙沙的声音以及他最后的心愿:“我希望能活到2008。”(4)2006年3月,黄舸在电视上看到长春2000多人为小女孩朱欣月编织爱心“谎言”的故事,就有到长春看望同自己一样身患绝症的小欣月的念头。听说小欣月是升旗手,黄舸就亲手做了一面少先队队旗,在各地进行签名,以此来鼓励小欣月更坚强地与病魔抗争,早日康复。 得分评卷人二、阅读理解(共43分)(一)阅读社戏选段,完成8-12题。(共17分)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

6、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稿,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船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7、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8、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上文所写的主要内容。(答题不超出方格限定的字数)(3分)9、根据上文有关描写,说出“白篷航船”航行的起迄点,推算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并说出推算的理由。(4分) 10、根据描写景物的不同角度,试从上文中按下面要求摘录出有关语句:(3分)从视觉方面写 从听觉方面写 从嗅觉方面写 11、上文中,“我”的心情不断发生着变化,请在下面括号内填入恰当的词语,使之能准确反映出这个变化的过程:(3分) ( )( )( )12、联系上下文说说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并依据自身经历说说你类似的体验。(4分) 得分评卷人(

8、二)阅读话说重阳一文,完成13-16题。(共15分) 话说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一年一度秋风劲的重阳节。关于重阳节的名称,据魏文帝曹丕说,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故称之为“重阳”,也叫做“重九”。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zhy),以求长寿。重阳节民间还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叫“登高节”,相传始于东汉。 重阳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节日和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文学家有关。唐朝诗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看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一首最为脍炙人口的重阳诗。其他诗人,凡写重阳,大多要提到登

9、高和插茱萸这两件事。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重阳插茱萸,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 至于登高,重阳节期间秋高气爽,适宜于登高望远,这大概也是后来重阳登高发展为以游览活动为主的重要原因。除此以外,民间恐怕还有生产上的原因。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农民管这种采集叫“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这上面来的。 重阳节登高,

10、本来是要登山的;但平原地带,没有山,怎么登呢?这个问题大概古人是早已考虑到的,因此在重阳登高的习俗形成之初,就把它叫做“登高”而不叫“登山”。宝塔、城楼,通常都很高,是个理想的登高场所。没有塔和城楼的地方,总有亭台楼阁,也可以凑合。反正找一个比较高点的地方,大家去登临一番,意思也就到了。因为“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也有步步高升的含意。这就是旧时人们非常重视重阳节登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今天我们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多少也有这个意思。但除了祝愿之外,还注入了许多敬老尊老的实质内涵,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社会风尚,从而使古老的重阳节获得了新的生命。13、用简要的语言说出“重阳”得名的由来,并列举出它的几种不同的名称。(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