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提升再就业工程绩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2017663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度创新提升再就业工程绩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制度创新提升再就业工程绩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制度创新提升再就业工程绩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制度创新提升再就业工程绩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制度创新提升再就业工程绩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制度创新提升再就业工程绩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度创新提升再就业工程绩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某市再就业绩效评价的实践研究一、劳动再就业工作的现状与困难随着我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一大批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失业。同时,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一些没有技能的工人成为结构性失业人员。此外,一部分城镇初中毕业生、大中专毕业生因不能及时就业而加入到失业大军的行列,以及城镇化过程一部分失地农民因无地可种而成为失业人口。我国正处于大中专和初中毕业生、农村劳动力转移、企业转型再就业高潮叠加期,近年来,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登记失业率有上升趋势,其中,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逐年减少,而其他失业人员逐年增加(见表1)。表1:历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失业率和国有企业

2、下岗人数情况表项目 年份2001200220032004登记失业人数(万人)681770800827登记失业率(%)3.64.04.34.2国有企业下岗人数(万人)515.4409.9260.2153.0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编.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7:p157-162.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搞好劳动再就业工作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大局和社会经济稳定与持续发展的重要大事。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社会倾注更多关注,通过开展再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在市场中实现再就业的能力,这不仅是目前做好再就业工作的客观需

3、要,也是再就业工程能否深入下去的关键。二五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两个文件,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工作需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投入,搞好再就业工程。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人们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再就业工程在其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经费问题。目前,我国再就业工程的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拨款,经费数量有限,来源渠道单一。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数据表明,2004年全国国有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共筹集资金64.9亿元,其中有4

4、5.8亿元来自财政安排,占70.57%,来自失业保险基金调剂的资金仅7.4亿元,仅占11.4%。这主要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有关。2.岗位问题。目前我国就业岗位不足,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限,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发展,吸纳就业的能力已趋饱和;城镇集体企业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增加就业岗位的潜力不大;我国的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份额不到40%,大量与第三产业有关的个体经济、三资经济其就业容量相当有限;而外资经济主要吸引高技能型人才,对再就业人员需求很少。同时,市场上还存在着“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一些没有技能的人找不到活,一些需要技能的活找不到合适的人去干。3.

5、再就业人员的观念问题。下岗失业人员都有一种复杂心理,总认为自己是被社会或政府“抛弃”的人,对政府再就业工作的开展有一种自然的抵触情绪。同时,他们认为自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政府帮助他们是应该的,在再就业问题上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总希望政府部门能给他(她)安排工作。同时,失业人员一般年纪较大,缺乏技能,普遍素质较低,依靠个人在市场求职比较困难。劳动再就业工作虽然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成为各级政府每年必办的几件大事之一,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存在,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呈逐年上升之势,再就业培训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更需要从制度上进行创新。再就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6、加强再就业培训的制度创新,可以提高再就业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再就业工程绩效。二、某市劳动再就业工作的创新举措及效果某市在开展劳动再就业工作中,同样碰到了上述三大问题,但他们没有为困难所困,也没有回避矛盾,而是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大胆进行制度设计,勇于创新,闯出了一条促进劳动再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新路,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某市开展劳动再就业工作采取的创新举措主要有:(一)公办和民营职业培训机构展开竞争,结合培训和就业情况拨付培训补贴某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并没有把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工作全部交给公办的培训机构去完成,而是选择了具备条件的3家公办和4家民营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

7、设了八大类35个专业的多期培训班。当年进入下岗失业行列的再就业人员凭再就业优惠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其中的任何一家培训机构,免费参加再就业技能培训一次,培训费用由财政补贴。这样,社会声誉好、有实力的培训机构培训的人员多,得到的培训补贴也多,促使公办和民营培训机构展开竞争,提高培训质量。2005年全市培训的7042名学员中,49%由民营培训机构承担。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再就业科会同市财政局社保处根据各培训机构在年中和年末上报的参加再就业培训人员名单和联系方式,逐一与再就业人员联系,核实其再就业培训情况。如发现培训机构有虚报现象,不仅要扣减虚报的部分,还要从实际培训的人数中扣减与虚报数量相同

8、的培训人数,以示惩罚。最后,财政部门根据核实的再就业培训人数,按事先确定的不同培训种类的培训补贴标准的80%划拨培训补贴费用。余下的20%的培训补贴则要凭再就业人员有效的、齐全的上岗就业证明(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合同、工资单、用人单位代为交纳社会保险的证明等)领取。这样,不仅考核了培训情况,还考核了培训后的就业情况,促进了培训提高就业的作用。(二)建立街道、社区劳动保障站(所),拓宽再就业培训后的就业渠道某市在市本级10个街道和100多个社区分别设立了劳动保障站和保障所,每年给劳动保障站工作经费3万元,劳动保障所工作经费8000元,并配备较简单的、能满足开展工作需要的办公设备。劳动保障站(所)一般

9、配备工作人员3-5人,其工作职责主要是为辖区内就业再就业人员进行求职登记、办理各种社会保障手续、与周边的企业建立就业基地、发布就业信息、举办小型招聘会等,为就业再就业人员顺利就业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及保险金主要来自财政对劳动保障站(所)介绍再就业人员上岗就业的奖励,劳动保障站(所)每成功介绍一个再就业人员上岗就业,市财政给予200元的奖励,街道配套奖励20元。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再就业科要求各街道社区建立再就业人员求职登记和再就业台账,并对再就业人员上岗就业后的情况进行跟踪反馈,了解再就业人员的就业状况。年终,市劳动局会同财政局有关部门组织专人对各街道社区的再就业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全市大检查,进

10、行评比打分,根据得分情况确定再就业补贴下拨的额度。对于弄虚作假、虚报的情况,不仅要扣减虚报的部分,还要从实际介绍上岗再就业的人数中倒扣与虚报数字相当的再就业人数,以示惩罚。某市通过社区中介完善再就业工程,在全国是一种创新。社区介入解决了培训与就业脱节的矛盾,形成了失业-培训-街道社区中介服务-再就业的完整体系。随着这一体系的建立,政府再就业工程效率不断提高。据统计,2005年该市培训再就业人数达到3116人,中介再就业政府帮扶就业人数14110人。扣除重复计算部分,就业人数超过1.5万人。预计2006年,该市实现再就业上岗人数将达到2万人,“就业难”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三、开展劳动再就业财政支

11、出绩效评价工作财政再就业支出绩效评价是指政府和财政部门根据“花钱买效果”的预算观,按一定程序,借助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再就业财政资金的业绩和效果进行评议和估价的制度。2006年7月开始,某市财政局绩效评价处委托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中心,以某市2005年度再就业财政拨款和业绩为依据,开展对再就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试点工作。经过深入基层调研、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层填报基础数据、中介机构复核和组织研究生对再就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等一系列深入、细致的工作。最后于2006年12月27日邀请江苏省财政厅绩效评价处、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中心、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市政府政策研究室等有

12、关部门专家、学者5人,成立“某市2005年度财政再就业支出绩效评价专家组”,对某市2005年再就业财政支出绩效作出评价。(一)基本结论2005年,某市共安排再就业财政资金1544万元,其中,再就业培训补贴345万元,劳动保障中介服务210万元,社会保险、公益性岗位补贴等989万元。在就业培训方面,2005年全年培训7042人,培训合格的为6845人,合格率为97%,有3116人在培训后六个月内实现了就业,经我们按培训名单抽取样本,按样本调查,结果为按巩固率计算的就业率达54.18%,按实际就业计算的人均再就业培训财政支出为909元(表1)。在就业中介服务方面,2005年共帮扶再就业人员实现再就

13、业14110人次,经抽样调查,按巩固率计算的就业率达76.83%,按就业人员计算的人均帮扶再就业支出为850元(表2)。表1:某市2005年度再就业技能培训情况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后果,本案例删去了培训单位的具体数据,下同。-笔者注。单位名称培训人数合格人数就业人数就业率(%)就业稳定率(%)再就业人员满意率(%)财政拨款(万元)人均再就业培训财政支出(元)自报抽样自报抽样全市合计70426845311644.2463.5425.8471.1257.19345.75909.31表2:某市2005年度再就业培训后推荐上岗情况单位名称登记求职再就业人员数政府帮扶就业人数政府帮扶就业率(%)就业稳定率

14、(%)再就业人员满意率(%)财政拨款(万元)政府帮扶再就业人均支出(元)自报抽样自报抽样全市合计167001411084.4969.1681.7084.4758.021199.00849.75对此,专家们的一致结论是:某市政府在再就业工程上投入比较充足,资金使用比较合理,再就业工程制度设计符合中国实际,工作扎实有效。在较低的成本下,某市再就业工作的成效显著,社会效果较好。(二)取得的主要成绩按绩效观点,某市的再就业工程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绩效拨款机制有力地保证了再就业工作。在再就业培训方面,财政采用“培训合格人数拨款+就业上岗人数拨款”的模式,在就业服务站方面,采用“固定经费+按就业人

15、数奖励” 的拨款模式,贯彻了绩效原则,有利于调动各自的积极性。财政绩效化管理为再就业工程提供了有力的资金平台。2.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促进了再就业人员上岗就业。绩效测量结果为,52.2%的再就业人员在培训后六个月内找到了合适的岗位。社区则通过组织招聘会、与企业合作建立就业基地等举措,根据下岗人员特点,有针对性地介绍再就业等。使得再就业人员半年内重新就业率,就业稳定率提高。总之,完善再就业保障体系提高了该市再就业工程的成功率。3.就业人员对政府服务基本满意。通过组织江苏科技大学20名研究生,对再就业人员随机进行问卷调查,有900多人接受了调查,获得608份有效问卷,覆盖率为4.1%。调查结果显示,再就业者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再就业培训为57.19%(表3),再就业中介服务为58.02%(表4)。由于这些数据是来自独立调查,因而具有真实性。这也说明,再就业人员对政府服务比较满意。表3:再就业人员对再就业培训的满意度调查 计量单位:%题号1.对实践课时和形式2.再就业后收入增加3.培训对再就业的帮助4.对培训内容和效果5.对老师的态度6.对免费再就业培训平均很满意(A)2.639.85.323.3412.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