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教案及反思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201662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1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南教案及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南教案及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江南教案及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江南教案及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江南教案及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南教案及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南教案及反思(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江南(共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江、南”等9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会写“可、东、西”3个字和竖钩、竖弯2个笔画。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会写竖钩和竖弯。教学难点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江南美景。教学准备相关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认读“江、南”等9个生字,认识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了解“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会写“东、西”2个字和新笔画竖弯,感受汉字的有趣。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诗歌的停顿和节奏。3借助课文插图,初步感受江南水乡人们采莲时的美好情景

2、。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江南1出示江南水乡的图片,配上音乐,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2导入:这些美丽的景色就在“江南”。(出示课题)(1)读课题。指名读,提醒注意读准“江”的后鼻音、“南”的前鼻音。(2)借助地图,让学生了解江南的大致位置,知道“江南”中的“江”具体是指长江。3学习生字“江”。(1)认识新偏旁三点水:江南船多、桥多、水多,被称为“江南水乡”。“江南”的“江”左边是个三点水,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新偏旁。学生跟教师一起书空,说一说三点水的偏旁名称。设计意图: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节奏,是古诗朗读的教学重点。通过范读、合作读等形式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2)学生书空生字“江”,识记生字字形。(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地域特色说江名:除了跟“江南”有关系的“长江”,你还知道什么江?二、初读古诗,正确朗读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练读。2教师范读、领读,引导:古诗朗读要注意停顿和节奏,这样读起来就好听了。3练习朗读,把难点字词读正确。(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重点指导。重点指导“采莲”:注意“采”是平舌音,“莲”是三拼音节;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采”?(“采”字的上半部分像一个人的手,要去摘下面树木的叶子)(2)同桌练习朗读整篇课文,注意读的时候句子中间要有停顿,并能把全文字音读正确。(3)师生对读,教师读停顿符号前面的内容,学生读后面的内容;同桌对读;

4、男女生对读三、初知大意,随文识字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说看到了哪些景物。(1)学生回答看到的景物有“莲、鱼”。(2)引导学生用一句或几句话说一说图中景物。如:池塘里的荷花开了,还结出了一个个小莲蓬。荷叶下一群小鱼儿在欢快地游来游去。2学习新偏旁草字头。(1)出示“莲”字,标红草字头,识记新偏旁。(2)提问:猜一猜,草字头的字和什么有关系?(3)小结:带有草字头的字大都和植物有关系。(课件呈现学生之前学过的“草”字)3学习生字“鱼、东、西、南、北”。(1)提问:古诗中说鱼儿游到哪儿去了?(相机呈现“鱼、东、西、南、北”5个生字)(2)学习“鱼”。识记字形;说说自己知道哪些“鱼”(金鱼、鲤鱼、

5、鲈鱼)。(3)学习“东、西、南、北”。提问: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4个字?引导学生联系路牌等生活场景,明白这4个生字都是表示方位的。将“东、西、南、北”4张生字卡片贴在黑板相应的方位,学生再次认读。指名4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中包含“东、西、南、北”的四句古诗。4齐读整首古诗。四、观察示范,练习书写1学写“东”字。(1)观察“东”字。提示:第一笔是横;第二笔的撇折从竖中线起笔,到横中线处转折;第三笔的竖钩沿着竖中线写;第四笔的点和第五笔的点要对称。(2)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并书空笔顺。(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关注书写姿势。2学写“西”字。(1)数数“西”字一共有几笔。(2)认识新笔画竖弯。强调:写竖

6、弯的时候,注意竖要写短一些,圆圆地转向右边写个横。(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提示书写要点:“西”的下半部分要宽一点,扁一点;撇要在竖中线的左边,竖弯在竖中线的右边;注意撇和竖弯的位置,收笔不能碰到方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巩固学习“东、西、南、北”4个方位词,理解“田田、鱼戏莲叶间”等词句的意思。会写“可”字,会写笔画竖钩。2创设情境,通过演一演等方式理解诗句。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借助图片丰富对江南的认识,进一步感受江南的美丽。教学过程一、观察导入,激发兴趣1导入:江南水乡很美,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还记得江南这首汉乐府民歌里写到的江南水乡的景物是什么吗?(呈现“莲叶何田田”相关的图片)2联

7、系插图,认识生字“莲”。教师在黑板上画莲的简笔画,出示“莲叶、莲花、莲蓬”三张词语卡片,请学生将词语分别贴到简笔画中莲叶、莲花、莲蓬的相应位置,并带领大家读一读词语。3过渡:那么多莲蓬等着我们去采摘!读读这首诗,找找诗中哪一句话写出了江南莲蓬丰收、莲叶茂盛的美丽景色。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以提供句式的方式,引导学生规范表达,并理解诗句“莲叶何田田”的意思。二、想象情境,读懂诗句1出示课文插图,引入:面对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用“我看到()的荷叶”说话。(1)引导学生说说荷叶的颜色、形状,体会这么多又大又绿的荷叶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的情景。(2)老师总结:眼

8、前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幅“莲叶何田田”的美景。2教师启发学生想象:这茂盛的荷叶,散发着迷人清香的荷花会把谁吸引来?采莲姑娘撑着小船来采莲,她们的心情怎样?让我们怀着快乐的心情读一读这句。3教师:除了采莲姑娘,还有谁也很开心?(河里的小鱼)。你从哪句诗中读懂的?(鱼戏莲叶间,意思是鱼儿在做游戏。)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规范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想象画面,感受情趣。(1)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小鱼在做什么游戏?它们是怎么嬉戏玩耍的,提供句式引导学生开展说话练习。鱼儿在荷叶间玩()的游戏,一会儿游到(),一会儿游到(),一会儿游到(),一会儿游到()。(2)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读出诗句恰当的停顿

9、。4聚焦方位词:东、西、南、北。(1)标注东南西北方位坐标,建立直观感受。(2)发现诗句中的两组相对的词:“东西”“南北”。(3)参照方位坐标指示,引导学生配上鱼儿游的动作,边做动作边朗读诗句。5小组合作表演,背诵诗句。三、练习书写,总结拓展1提问:在江南,除了采莲、赏鱼,还可以做什么?出示“桑叶、菱角、茶叶”等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江南可_”。2学写“可”字。(1)出示笔画竖钩的卡片,学生识记新笔画。提示:从上往下行笔,到起钩处顿笔再钩出,起笔处和起钩处应在一条垂直线上。(2)教师范写“可”字。提示:“口”写在竖中线的左侧上,要写得小一些;最后一笔竖钩写在竖中线右侧,笔画要写直,不同于弯钩

10、。(3)学生练写,教师关注写字姿势。(4)反馈交流,再次练写。四、作业布置,拓展延伸完成本课随堂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本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图。本诗共七行两句,前两行直接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介绍了此处是一个可以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可谓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可初步体验到诗中精彩的语言,受到古诗文的熏陶。可要让刚接触汉字的一年级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感悟到语言

11、的凝练之美,就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必须由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看图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自己比较好的做法一、揭题激趣,感受美。 新课一开始,我从课题引入江南是一个鱼米之乡,然后凭借多媒体课件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请小朋友说说江南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二、读诵诗句,感悟美。请小朋友们读读诗歌。全诗共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我让学生读课文理解什么叫“何田田”?看图,教师引导: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教

12、师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鼓励同学站起来,配上动作读。通过师生齐读,同桌互读,互评等形式多样的练习,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放彩的眼神,稚纯的语音, “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再有课文要想熟读成诵,就必须反复地读。但我不提倡机械的反复读,因为这样做会大大降低学生读书的兴趣,严重压制他们身心的发展。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欲很强,在指导背诵上,可以采用表演背的方法,对于这个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样课堂气氛就比较活跃,就可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 1.理解东南西北方位时需要加以练习就更好了,这样到运用的时候才会比较熟练。2.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故不须在背诵上花较多时间,应着重指导学生对诗歌美的感悟及生字的临写。在指导朗读诗的第二句时,因为这一句中很多部分相同,所以学生读起来会没有精神,如果教师口述鱼儿嬉戏的情景,让学生表演一条条快活的小鱼,尽情“游来游去”的环节,就会达到预先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