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2015182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1.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宋代:范仲淹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験、老成延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译文昨夜读三国志不禁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权谋机巧,只落得三分天下,仔细一想,与其这样,还不如象刘伶,喝他个酩酊大醉。人活在世界上有多少人能活到百岁。少年时癫狂无知,老了又瘦弱焦悴。只有中间那,一段年轻,怎忍心用来追求功名利禄。就算是官位一品,富贵百万,试问谁能躲过老冉冉将至。注释痴験(chTai):不慧;愚蠢。旌悴(wangcui):瘦弱憔悴。赏析此词副题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2、。范仲淹为什么要向欧阳修倾吐衷肠呢?原来欧阳修早就是范仲淹政治上的知音。仁宗时景祐党争”,欧阳修就坚泄的站在范仲淹一边。时以吏部员外郎任开封府的范仲淹耿介正直,容不得权相吕夷简擅权市恩,便向仁宗上百官图,又上帝王好尚论等四论,批评朝政。切中要害的疏论激怒了吕夷简。他反诉仲淹越权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宠信吕相的仁宗将仲淹贬黜出京,当时余靖等正直朝臣上疏替范仲淹申辩,而谏官高若讷却讨好吕夷简,说范应当贬官。欧阳修痛恨谏官高若讷为了自己的高官厚禄,竟不分是非,行为卑鄙,于是写了与高司谏书,斥其一味迎合权相是落井下石,是不知人间有羞耻二字。欧阳修也因此被贬夷陵。政治上的风雨磨难,高尚人格的互相吸

3、引,革新朝政的共同追求,使范欧二人最终成为相濡以沫的盟友。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推行新政,反对者攻击改革派引用朋党。此时已奉调回京的欧阳修任谏官,为了回击反对派的无端指责,支持庆历新政,又写卜-了著名的朋党论可见范仲淹和欧阳修志同道合、同仇敌代。此词大约写于这几年二人在朝共事同受打击之时。新政失败,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情,使他们自然产生相似的感受。弄淸了这一点,再来读这首词,读者就恍然大悟了:原来,它是词人因毕生为之奋斗的政治理想破灭之后极度失望、苦闷乃至沮丧的反映。在心头郁积已久的愤懑总得找个宣泄的岀口吧?于是,愤激之时,酒酣耳热,对着同遭厄运的老朋友发发牢骚,说说醉话,有何不可?其实,这首

4、词固然宣泄了词人的愤懑,但也折射出了他内心时不我待的焦灼。这与李白那首著爼的将进洒非常相似。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英名。李白被赐金放还后八年仍未找到出路,于是在此诗中借题发挥,尽情倾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李白的恃酒放旷并不说明他就此沉沦,即便是这首诗亦流露了施展抱负的愿望,天生我材必有用”,何其自信!但人生苦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现实无情徒唤奈何。范仲淹同样如此,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験、老成)匡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能够T一番大事的年华太少了,哪里禁得起几番蹉陀?于是,借洒浇愁,抒发其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

5、感情就很自然了。从思想上来说,范仲淹的这种感情是有其深刻渊源的。儒家的积极用世是其思想主流,不仅如此,他还出入佛老,精研三教经典,力求会通而经世致用。这种海纳百川的学术视野,使其作品博大精深,异彩纷呈,而老庄清净无为、随遇而安的思想也是他迭遭打击时能够舒缓压力的精神避难所。在这点上,李、范二人是相似的。再说,在当时,文人们普遍认为词是娱情遣兴的小道”、末技”,范仲淹有时亦未能例外,与老朋友一起喝酒聊天时,就不免戏作小词了。应该说,这几句亦貞亦幻的牢骚话倒显示了他作为一个平常人的本色,使得他可亲可近。当然,范仲淹身处逆境,失意惆怅乃至发牢骚,并不意味着他永久的消沉。庆历六年,贬谪到邓州,摆脱了朝

6、党纷争,暂时卸去了烦琐的朝政和边防重任的范仲淹,度过了三年难得的惬意时光,他营造百花洲,重修览秀亭,始终把关怀民生疾苦放在首位,贏得了邓州人民的衷心爱戴。同时,迎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创作高潮,千古杰作岳阳楼记及许多著名诗文都写于此时。这表明,范仲淹已经走出了苦闷、沮丧的阴影,已经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始终是他毕生的追求。这才是立体的、全面的范仲淹。范仲淹范仲淹(989年10月1日一1052年6月19B),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徳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