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高中语文 第4单元 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1998373 上传时间:2023-11-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秋高中语文 第4单元 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年秋高中语文 第4单元 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年秋高中语文 第4单元 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年秋高中语文 第4单元 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年秋高中语文 第4单元 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秋高中语文 第4单元 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秋高中语文 第4单元 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综合检测(测试用时:100分钟;测试分数:100分)第卷阅读题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宗。景德传灯录有这样的记载,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然而“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则出自儒家。孔子在论语中,已谈到“安”,宰我觉得守丧三年太长了,孔子申斥宰我“不仁”,丧礼之所以规定守丧三年,理由就在于一个“安”字。“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安”,指的是情感的安顿、精神的安顿。论语也谈到“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身”指的是人的行为

2、践履,把精神安顿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关于“立”,孔子的说法是“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就是确立人生的价值取向。关于“命”,孔子的说法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曰) “命”,指的是君子应有的使命感。到孟子这里,则形成了儒家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孟子把人性善视为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而“天道诚”则是他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所谓“思诚”,就是以“天”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扮演好天民的角色,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至于进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径,孟子不可能选择外求的认识路线,只能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

3、他称之为“求其放心”。他指出,人之所以流于不善,并非人的本心所致,而是人不肯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宋明理学家吸收了中国佛教哲学和道教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创立了儒学的新形态,对其做出深刻的阐发,使之在学理上臻于成熟。他们倡导的“孔颜之乐” “圣人气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复尽天理”“发明本心”“致良知”,都是关于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具体说法。经过理学家的阐发,儒学不但可以治国,还可以治身和治心。人们寻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选择内在的路向。如果选择外在路向,会形成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标定位在彼岸世界。这种精神生活方式通常会否定人生的价值,如基督教有原罪说,佛

4、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按照外在超越的路向,人无法自己实现超越,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一种哲学的精神生活方式,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中具有崇高价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这种内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必指望外力的拯救。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可以实行现代转化,可以成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资源。(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宰我认为守三年丧太长了,孔子则认为人生下来要三年才能离开父母怀抱,只有守丧三年才能在情感上得到“安”。B孟子从“天之道,

5、人之道”两个方面寻求进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径,形成了对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C宋明理学家多方吸纳理论成果,创立的新儒学对“安身立命”思想有更进一步的阐发,使之兼具治国、治身、治心的作用。D基督教、佛教认为人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这是外在超越;儒家认为人要靠自己努力才能到达彼岸世界,这是内在超越。【解析】D项,“才能到达彼岸世界”说法有误,从文中来看,“如果选择外在路向”,才会“把超越的目标定位在彼岸世界”,而内在超越的目标世界是自我完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章第一段引用论语中的一些话语,对“安身立命”做了比较具体的解释,指出了“安身立命”的基本含义。

6、B文章展现了“安身立命”思想的发展脉络:禅宗提出孔子论语分析孟子发展宋明理学家完善。C文章对寻找精神生活的两种方式“外在路向”和“内在路向”进行了分析,指出“安身立命”思想是一种内在超越。D文章分析了“安身立命”出现、发展的过程,并指出安身立命之道可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资源。【解析】B项,对“安身立命”思想的发展脉络的梳理有误,从文中的第一段开头可知,出自禅宗的只是“安身立命”这个成语,作为一种理学思想,它则出自儒家。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安身立命”的实质是把精神安顿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确立人生的价值取向,承担君子应有的使命。B孟子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是

7、因为他相信人的本性都是好的,只要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即可。C“安身立命”思想从产生至今都是在不断发展完善的,对其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身心健康。D对于现代中国来说,继承发展儒家“安身立命”思想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解析】D项中“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的说法过于绝对。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一)文言文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

8、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

9、,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B)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

10、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称以及动词断句,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意思是“(曾公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

11、。进行搜查,果然如此”。句中共有三个人物(“曾公亮”“盗贼”“使客”),两个地名(“他境”“吾境”);句中动词有“有、窜、闭、亡、移、诘、报、藏、廋、索”等。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人物间的关系,了解事件的经过,断好“盗悉窜他境”“尝有使客亡橐中物”这两句,其他的就好断了。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高级官员。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

12、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到古代官职设置(“首相”“有司”)、皇位继承制(“建储”)、少数民族(“契丹”)的历史知识,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C项“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高级官员”。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有司案图”句,书下注解为: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考题完全出自教材。考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积累。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13、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解析】C项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根据文本“

14、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5分)译文: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解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锡”即“赐”,通假;“不虔君命”即“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而”作转折连词,“却”;“处之安乎”固定句式,意思是“做这样的事能

15、心安吗”,“之”代这样的事,“乎”,翻译成“吗”。翻译文言语句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任会稽知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处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