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1980453 上传时间:2023-12-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乘法的初步理解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理解。【教材解析】本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使学生理解相同加数相加能够用乘法计算和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给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所以,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实践、交流、反思的活动中掌握知识、获得经验、发展水平、体验成功,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乘法的初步理解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

2、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点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能够协助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为解决相关的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学情分析】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学知识和活动经验,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也学习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学生来说“乘法”这个概念较难建立,需要在大量的具体情境中分析、理解、抽象、概括乘法的意义。本课时因为学生初次接触乘法,所以我在教学时,创设了一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复习了加法,由加法引出乘法。【教学目标】(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3、,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理解乘号,会读,会写乘法算式。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水平。初步会用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1、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为教学重点)2、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为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算式卡片。学生准备:小棒、作业纸。【教法和学法】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

4、操作、推理、交流,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本节课我引导学生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展开学习。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习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是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环节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探究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第三环节是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练习协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巩固乘法的含义和读写。第四环节是引导协助学生自己总结对乘法的理解。(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概念的引入能否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习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理解开始的。所以在开课时,我首先用激趣的语言“二(1)班的小朋友真乖、真精神,今天李老师就带你们去公园玩”,接着展示一幅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看,游乐园多热闹!小朋友们在玩什么?”当学生说出有坐摩天轮的,有坐过山车的,还有坐火车的,这时我再问“每节车厢坐几人?有几节车厢?坐小火车的一共有多少人?” 引导学生观察汇报,并追问“你是怎样知道的?”“有的学生说是数出来的,有的学生说是加出来的”,此时,我趁机问:“你能说出加法算式吗?”教师屏幕出示加法算式。用同样的方法说出坐摩

6、天轮和坐过山车的加法算式。(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理解意义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课标明确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实践证明: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拔等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节课中充分提供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摆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交流汇报,最后看着摆的图形写出加法算式,我趁机把学生口述的加法算式相机板书。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愉快的学习。2、感知乘法的意义接着,我以黑板上较长的算式3+3+3+3+3+3+3+3+3+3=30为例,引导学生观察老师写10个3相加这个算式,然后老师说出写这么长的算式“手都写

7、酸了,太累了。如果老师给你更多的时间,你肯定会摆出更多同样的图形,那黑板够写吗?那100个够写吗”。学生说“不够”。“那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把这么长的算式变简便呢?”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后发现列出的加法算式很长,写起来很麻烦,便会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啊”的想法,这时我趁势引出乘法,并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此时,学生初步知道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紧接着追问算式中各个数表示的含义?学生4人小组讨论“7+7+7+7为什么可以写成74,这里的7和4是从哪里来的?”学生汇报,教师小结7是上面式子中的相同加数,4是相同加数的个数,并带着学生数出有4个7相加,并带着学生认识乘号。

8、接着教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法。4个7相加等于28,所以74=28,也可以写成乘法算式47=28,并板书。带着学生读乘法算式。(三)应用拓展,巩固新知,培养能力从心理学知道,概念一旦获得,如果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概念一旦抽象出来,须有一个及时的知识内化过程。应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的知识在发展中飞跃,学生的能力在巩固中得到发展。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采取直观反馈、游戏、看图说乘法算式等形式,分层逐步巩固乘法的意义。首先把黑板上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然后完成46页中的做一做: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接着回到情境图中,把情景图中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紧张的练习过后,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

9、游戏(看着加法算式找到相应的乘法算式),学生在欢快的背景音乐下轻松的找到朋友。最后一题是拔高练习,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看图说出乘法算式。(四)课堂总结同学们,今天你们跟着李老师到公园玩,有什么收获?以后在学习中遇到相同的数相加,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乘法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明波分校 李艳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以贴近学生实际的游游乐园情景导人,里面蕴含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做准备,然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他们观察思考,体会乘法意义,并进一步结合生活中的问题,巩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与运用。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

10、个特点:一、创设情景,激发探索动机。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可以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课中的游乐园情景图导入,使学生觉得贴近生活,生动有趣。教者再引导学生从图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索动机,自然而然地驱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实践也证明: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拔等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提供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

11、。如:让学生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并交流成果这样让学生最大可能的说一说,数一数,学生在做中、玩中愉快的学习。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成果。体会集体的力量。三、抓住课堂生成资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当学生对几个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后,在让学生摆图形列出算式,以黑板上较长的算式3+3+3+3+3+3+3+3+3+3=30为例,学生观察老师写10个3相加,然后老师说出写算式的感受。学生通过想象和看老师的动作表现后会发现用加法算式表示太麻烦了,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很麻烦,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啊”的想法,这时老师自然地引出乘法,让学生知道乘法产生的必要性。 学

12、生在上面知道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较方便,如何表示呢?教师讲解4个7相加,可以在7和4的中间写乘号,告诉学生叫乘号,然后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乘法算式中的7是哪里来的?4是哪里来的?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乘法的意义,加深理解。接着教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法。4个7相加等于28,所以74=28,也可以写成乘法算47=28。让学生试着读出乘法算式。在这一学习活动中,学生得出多种答案。如:6+6+6+6+6=30 9+9+9+3=30 6+12+12=30 10个3,没想到 310=30的算式也出现了,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马上决定不动声色,还是引导他们进行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但在谈310=30这一方

13、法时,特别注意引导全班同学参与思考补充,教师在他们已知部分的基础上加以点拨,让他们有种知识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感觉,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不同小组的相互提问、相互质疑、相互评价,使他们在交流、争辨中获得启迪。从而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四、重视反馈,合理评价反馈教学的过程是对信息反馈的及时调控,有利于提高课堂质量的途径之一。因为学生有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有成功的机会,也存在着失败的可能性,由于学生能力的差异,有些学生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所以教师要注重课堂的反馈,对成功的学生给予表扬肯定,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进步,促进他们提高学习的热情。对失败的学生,教师要发挥情感的力量,排除学生因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因素,增强学生继续探索的信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长算式:3+3+3+3+3+3+3+3+3+3=30 如何变短的方法,由于教师的启发、诱导、合理的评价,使探索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在融洽、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质疑,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提供了适宜的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