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国际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1969497 上传时间:2023-11-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国际经验的借鉴与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国际经验的借鉴与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国际经验的借鉴与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国际经验的借鉴与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国际经验的借鉴与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国际经验的借鉴与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国际经验的借鉴与启示(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国际经验的借鉴与启示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开放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越来越多地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而我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已经成为了全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励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产生溢出效应同时减少外商直接投资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成为了我国政府和企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MagnusBlomstrom教授是目前国际上该领域最著名的研究者之一根据他在1996年与其同事AriKokko教授对溢出效应的描述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是指由于国际企业的进入或参与东道国本地企业所获得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实际上国际上关于外商直

2、接投资溢出效应的研究在60年代就已经开始起步正是由于这一问题本质地涉及到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中国家的发展战略几十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越来越热烈并且也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溢出效应产生的机制即当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东道国以后是通过怎样的微观机制和过程对东道国本地企業的劳动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的对这一问题的透彻理解无疑将有助于东道国的政府和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更有效地利用外资、促成溢出效应产生的目的认识演进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影响和作用回顾历史人们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态度经历了从最初的抵触到审慎开放进而主动吸引的过程50年代后期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有限学者们也只是把它当作国

3、家间的资本流动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加以讨论;到了60年代后期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学者们开始着力研究它对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冲击和影响主流的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是由发起国本国市场的寡头垄断特征引起的研究者们担心外商直接投资会将这种本国市场的不完善性扩散到其他国家与此同时对国际企业转移价格问题的研究以及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不均衡发展的研究都加强了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抵触情绪因而60年代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外商直接投资都持有拒绝或严格限制的政策70年代国际借贷资本强有力地支持了亚洲新兴国家外向型经济以及拉美国家进口替代型经济的蓬勃发展;然而80年代以政府借贷为核心融资方式的亚洲新兴国家的发展受到了挫

4、折;而以墨西哥为代表的一些拉美国家又陷入了债务危机;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对以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引进国际资本不得不进行重新的思考与此同时学者们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深入研究也得出了一些积极的结果多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具有多方面的溢出效应特别在国际技术转让方面的作用受到了特别的关注由此东道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态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无论是被动地吸引国际资本还是主动地创造国际技术转移的机会多数国家开始倾向于部分开放和有目的的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进入90年代以来人们对外商直接投资有了更进一步的积极认识相对于其他国际技术转移的方式人们发现越是最新的技术和最具获利性的技术国际企业越倾向于通过国际直接投

5、资的方式在东道国使用原因在于从国际企业的角度考虑采用这种形式会把这类技术法律上的控制权留在国际企业内部从希望获取先进技术的东道国的角度考虑由于上述原因东道国的企业所需要的先进技术并不一定总能从市场上购买到在这种状况下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东道国本地企业的特殊意义在于当国际企业在本地投资并采用先进技术进行生产活动的时候本地企业可以就近通过观察、模仿、反向工程以及雇用曾经被国际企业雇用的人员等渠道取得相应的技术与管理的有益信息从而也可以造成其技术信息的外溢此外除了外商直接投资可能造成的技术外溢效应哈佛大学的Caves教授还发现如果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了东道国的垄断性市场会打破市场中原有的垄断平衡本地企业则会

6、在外资企业的竞争压力下提高效率这也是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一种体现事实上90年代各国的外资政策相对80年代来说更加开放相邻的各国之间吸引甚至争取外资的意图都更加明显可以认为开放和吸引外资已成为不少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述对外商直接投资的认识显然是这种政策实施的重要依据机制探索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产生尽管人们对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着上述比较普遍的积极认识并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确实采取了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但根据不同国家制造业数据所进行的经验研究的结果却并不乐观由哈佛大学的Caves教授、纽约大学的Globerman教授以及斯德哥尔摩大学的MagnusBlomstrom教授分别主导的对

7、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墨西哥制造业的研究都表明外商直接投资确实在东道国产生了溢出效应;但世界银行的研究人员HaddadHarrison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Aitken.Harri-SOll分别对摩洛哥和委内瑞拉制造业的研究却显示溢出效应并没有产生;而由意大利的研究人员Mariotti主持的研究发现在专业型行业(Specialistsectors)和规模型行业(Scaleintensivesectors)中产生了溢出效应;而在科学型行业(Science-basedsectors)和传统行业(Tranditionalsectors)中却没有产生溢出效应基于上述不同的研究结果国际上的学者们得出了一个共

8、识即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并不是自动产生的也就是说各国的开放政策本身并不能够保证进入本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会在本国产生溢出效应因此深入探索溢出效应产生的条件和机制成为了各国在现实中能否有效引导溢出效应产生的关键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国际上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发生机制归纳为“行业内溢出效应”、“行业间溢出效应”以及“由于人员流动造成的溢出效应”三种形式1.行业内溢出效应行业内的溢出效应也被称为“示范与竞争效应(DemonstrationandCompetitioneffects)”这种溢出效应的机制体现为当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了东道国的特定的行业后一方面由于外资企业采用的现代的商业模式和先进的生产与管理

9、技术为外资企业创造了高额利润的机会从而为在同一行业中的本地企业产生了示范效应;而本地企业对外资企业的观摩与模仿行为最终使本地企业达到了提高自身劳动效率的结果获得了溢出效应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和对本地市场的争夺对在同一行业中运作的本地企业造成了竞争的压力;为了保持原有市场并且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本地企业会竭尽全力地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提高经营效率这种在竞争环境下促成的效率提高也是溢出效应的表现形式针对这种机制描述Riedel和Lake曾经分别对欧洲半导体业进行了两项案例研究案例研究的结果表明美国跨国公司的进入确实为欧洲该行业带去了新的技术这种示范效应对欧洲整个行业的崛起作用显著;Langdo

10、n在对肯尼亚肥皂业进行的案例研究中发现由于进入肯尼亚的国际肥皂制造企业将机器制造的肥皂引入了市场本地企业原有的手工制造的肥皂失去了销路本地肥皂制造厂商也不得不去引进相应的肥皂制造技术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在上述案例研究的基础上1992年WangBlomstrom建立了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将这种行业内溢出效应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模型将外资企业引进先进技术的决策与本地企业对学习过程进行投资的决策相互联系探讨了两类企业在相互竞争中的决策机制他们认为对于本地企业而言在外资企业的竞争压力下不得不投资于学习过程而学习过程的投资越大本地企业的技术能力越强越能够获取高额的利润从而表现为本地企业因为外资的进入而获

11、得了溢出效应;与此同时由此内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的缩小又进而会促使外资企业不得不越多越快地向东道国子公司转移技术以提高相应的竞争能力和保持原有的利润空间;这就体现为由于内资企业竞争能力的增强导致了对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而可喜的是外资企业的提高又反过来为本地企业进一步获取溢出效应拓展了新的空间于是我们理解至此WangBlomstrom把行业内溢出效应的机制阐述为了一种可能“螺旋式上升”的拓展机制Kokko在1994年的一项针对墨西哥制造业的经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WangBlomstrom的研究结论然而在取得了上述正面的研究成果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清醒的意识到以“示范和竞争效应”为机理的溢出效应并不

12、是唯一的结果无论研究中还是现实中都存在着与模仿和竞争相关的反例例如巴西纺织业的案例研究发现一个跨国公司在当地建立了分支机构并带来了新产品“人造纤维”使得本地企业生产的棉织物无人问津最终导致了大批的本地企业破产因而到目前为止一个比较普遍的共识是“示范和竞争效应”确实是溢出效应产生的有效机制;而“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促使积极的示范效应与竞争效应的产生”仍然是困扰东道国政府和企业的一个现实问题2.行业间溢出效应行业间的溢出效应又被称为“上下游关联效应”这种溢出效应是通过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与当地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联系产生的劳尔1980年选取了两家印度的大型卡车制造商AL(外资占主要股份)和TELCO(合

13、资企业)考察了两家企业以及他们的36家供应商在建立、信息技术、财务、原材料采购以及管理和分销渠道等方面的情况根据这份案例研究Lall总结了可能导致“上游”溢出外溢效应的互补行为他认为跨国公司可能通过下述方式提高当地供应商的生产效率第一帮助有潜力的供应商建设生产设施;第二为提高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提供技术协助或相关信息;第三提供或帮助供应商购买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第四为供应商的管理和组织提供培训和帮助;第五帮助供应商寻找更多的客户继劳尔之后LindaPang选取新加坡的3家出口导向型电子企业又进行一次案例研究LindaPang选取的3家电子企业都是世界领先的电子企业(美国、欧洲和日本的跨国公

14、司)在新加坡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并且3家公司在新加坡都已经经营了8-13年他们的产品中90%以上出口海外通过对3家公司的管理层的访问LimPang发现这3家企业都很愿意与当地的供应商建立联系并且从财务、技术、管理等方面为供应商提供帮助在此基础是LimPang认为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销售产品市场力量使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寻求长期的高效率而本地企业(供应商)的有利条件在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外资企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他们提出东道国政府通过严格的政策限制来增加对于本地产品的购买是没有必要的政府只需要加强本地企业和那些出口导向型跨国公司的关联跨过企业就可以通过后向联系对本地企业产生溢出效应与行业内溢出效应的

15、研究相类似在外资企业与东道国本地企业发生关联的研究中也有不乐观的情况存在一份针对墨西哥的研究发现在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以后有大量的美国企业将其产业链中需要利用廉价劳动力的部分转移到了墨西哥的边界这一产业的转移确实使美国企业从中获得了降低成本的好处但并没有起到帮助墨西哥的相关产业提升效率的作用由此看来要切实有效地获取行业间的溢出效应也还需要更加深入和更具针对性的研究3.由于人员流动造成的溢出效应由于人员流动引起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有时也被称为劳动力溢出效应它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对其当地雇员一般都会给予多方面、多层次的培训一旦这些员工离开跨国企业去其他公司就职或开设自己的公司他们在跨国公司学习的技

16、术就会受益于本地企业对这种溢出效应机制的描述是IrvingGershenberg通过对肯尼亚的案例研究得出的IrvingGershenberg选取了肯尼亚41家制造业企业的72名中、高层管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跨国公司和非跨国公司对于管理人员培训的方式、时间以及各种不同类型企业管理人员的流动情况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管理技术的提高是有贡献的这种贡献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十分擅长培养和发展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经过一段时间后部分经过培训的管理人员加入其他类型的企业工作从而将使这种技能得以扩散体现为对本地企业产生了溢出效应此外IrvingGershenberg还发现合资企业对于技术溢出的贡献最大IrvingGershenberg的案例研究为从事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学者们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考察现实看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产生溢出效应的潜力近5年来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受行业和企业数据的限制多数对溢出效应的研究停留在宏观层面因此对于在行业及企业层面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微观机制的研究还有待深入1.获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