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工作案例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1968319 上传时间:2023-09-1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教学工作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化学教学工作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化学教学工作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化学教学工作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化学教学工作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教学工作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教学工作案例(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学教学工作案例化学教学工作案例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了解水的组成及物理性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查阅媒体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教学建议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索相关信息

2、,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特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体现初中义务教育的全员性和教育的全过程性。特别对初中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欲望成为其学习过程的根本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教师课堂上简单的介绍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质

3、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业大众化的具体体现。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面内容:1. 水的宏观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组成。2.水的微观构成,即:定量。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子式。这两个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学生进行学习打好基础。电解水的实验是完成上述两个任务的经典实验,可以结合有关物理知识介绍实验装置,特别是电极的极性,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有关数据帮助同学进行推导,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过程中,应注意严谨性。教学设计方案课题:水重点:水对人类的

4、影响及水的组成教学设计过程本节课按一课时安排。但应在上课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任务,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浏览相关网站,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展示活动,可以由学生采用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若干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1.课前任务布置:(1)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从外层空间看地球,看到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被水覆盖着,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水球,水资源如此丰富,为什么还要加以规划和保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有浪费水的现象吗?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生活中克服哪些不良行为,可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在我们周围,水资源保护的状况好吗?你认为哪些行为会使水质受到不良影响?从目前来看,淡水缺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

5、题,特别是有些地区,干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地球上海水是丰富的,你有什么好设想,使海水得以充分利用?(必须是自己的设想,不一定正确,不必追求科学性,但需从可行性和经济角度出发)。你认为日常生活中改变人的哪些生活习惯可以做到节省淡水?举具体措施或归纳一些节水的小窍门。(2)查阅相关网站,从网上获取相关信息,结合自己的观点,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或措施是可实施的。(3)2-3人一组(自由组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制作成小展板,供课堂交流用。2.课前准备工作:教师课前可以将学生收集到的各种素材浏览,对观点(或措施)相近的小组的方案加以整理,有

6、助于讨论进行得全面。对有创意、有价值的的设想,不考虑其可行性或严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教学过程变得活泼。3.课堂教学:分为两个阶段。(1)教师将课题引入后,由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释疑,此过程大约用时25分钟。教师可将已收集的资料片当堂播放,加深学生对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认识。(2)由教师以实验为突破口,演示电解水的实验,根据电解过程中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检验,得出水的元素组成,再根据气体的体积、,两种气体的密度,推导水的组成。(完成电解水的实验使用霍夫曼水电解器,若没有,可根据教学参考书P89的装置自行制作,所用试管选用带刻度的,以便于寻找电解产物量

7、的关系。为增强水的导电能力,实验前应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但这一点一定事先向学生做交待。避免与初中物理可的有关知识矛盾。)4.课后小结:对本节知识内容进行小结,简要介绍建国以来兴建的水利工程,将搜集到的图片、视频资料做展示,加强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最后将制作精美的展板放于墙报展览。探究活动1.洗衣间内自制节水装置。2.用简单的易得的材料改造卫生间抽水马桶,使之节约用水。3.厨房内自制净水装置。4.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撰写一篇题为假如地球上没有水,世界将.要求文体不限,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字数为800-1200字。化学教学工作案例二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

8、还原性,并了解有关的实验过程和现象以及注意事项;根据氢气的性质了解其主要用途;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对照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能力目标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氢气燃烧与爆炸和还原性与还原反应的教学,进行量变引起质变和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建议教法建议在讲氢气的性质之前,学生已学过氧气的性质、制法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确定恰当的知识范围和实验内容,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及有关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了解点燃氢气之前为什么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以及检验的

9、方法,结合实验内容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结合氢气的可燃性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层层深入地展开教学内容。教师讲新课之前先复习旧知识,以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制取氢气,收集氢气有几种方法等问题导入新课,而后展示一瓶瓶口倒置的氢气,请学生通过观察氢气在通常状态下的色、态、水溶性、密度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总结出氢气的物理性质。这种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问题的方法,层次清楚,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在讲授氢气的可燃性和还原性时,也应先演示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氢气中混有空气点燃发生爆鸣、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在瓶口出现白雾、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等,而后运

10、用投影,进行反应实质的总结,写出化学方程式。这种运用探索性实验的教法,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了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书进行小结,再通过让学生做练习题进行巩固,使大多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重点的知识,从而地完成教学任务。其它一些建议:(1)为使操作方便,节省时间和药品,氢气发生装置宜选用启普发生器。(2)为增加实验兴趣,可在实验3-4的肥皂水中加入颜色。(3)氢气燃烧实验必须绝对安全,氢气燃烧除焰色、发热和爆炸外,还可引导学生注意产物,即可在烧杯内壁涂上遇水显色的物质。(4)认真做好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使学生掌握操作步骤。(5)引导学生分析反应物和产物,为下章学

11、习打下基础。(6)复习氧化反应,引入还原反应。先以氢气和氧化铜为例理清概念,不要急于将前面各种氧化反应均分析一下哪个是氧化剂、还原剂。(7)使学生了解用途对性质的依赖关系。关于“燃烧”概念的扩展从对比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火焰的颜色不同和生成物不同,不仅能总结出两个反应的特殊性,同时也能找出它们的共性剧烈的、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从而扩大了“燃烧”概念的内涵。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它们的火焰构造与酒精灯和蜡烛的火焰结构不同。氢气在空气中和氯气中燃烧的火焰都是内外两层,这是因为气体燃烧时不必经气化阶段,所以没有气化层的“焰芯”。氢氧混合气体的爆鸣在导管口点燃氢气之前,必须先检验氢气的纯度

12、,完全是由氢气易燃且放出大量热的性质所决定的。课本选用了纸筒的实验。但书中只描述了“刚点燃时,氢气安静地燃烧,过一会儿,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响,爆炸的气浪把纸筒高高掀起。事实上,这个实验如果做得好,所能观察到的现象要比以上课本的那段描述复杂些。所能说明解释的问题也更深入些。实验的具体情况是:用一个没有盖的纸筒(或罐头筒)底上穿一个小孔,小孔用一尖细小木条塞紧(或用火柴杆也行)。把筒倒立,用排空气法迅速充满氢气,将纸筒向下平置于桌面上,在拔掉小木条的同时,就小孔处点燃逸出的氢气。最初氢气在小孔处安静地燃烧,一会儿听“嗡嗡”的声响,而且声音逐渐增强,最后才是砰然巨响,爆炸的气浪使纸筒腾空

13、而起。几种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的爆炸界限气体最低成分%成分%氢气4.174.2一氧化碳12.5 74.2甲烷5.015.0乙炔 2.580.0教学设计方案重点:氢气的化学性质一 复习提问:1.写出实验室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2.画出实验室制氢气的简易装置图。二 导入新课:氢气的性质。1.氢气的物理性质:按照描述氧气物理性质的顺序,回忆上节课的实验现象描述氢气的色、态、味和溶解性等。【实验3-4】装置如图所示。球形干燥管里装有碱石灰干燥剂。导管口蘸些肥皂水,控制氢气流速,吹出肥皂泡。当肥皂泡吹到足够大时,轻轻摆动导管,让肥皂泡脱离管口,这时可以观察到肥皂泡上升。肥皂泡上升说明氢气密度小。在标准状况

14、(1大气压,0)下,氧气、空气、氢气的密度分别为1.429克/升,1.293克/升,0.0899克/升,它们的比值为1614.51。(为什么用排空气法收集?)氢气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比空气轻。2.氢气的化学性质:【实验3-5】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观察火焰的颜色。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过一会儿,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引导观察燃烧的焰色和烧杯内壁有什么现象出现。把烧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用手触摸烧杯,感觉热量。证明氢气具有可燃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1)氢气的可燃性: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强调“纯净”呢?如果氢气不纯净燃烧时会怎么样呢

15、?【实验3-6】取一个一端开口,另一端钻有小孔的纸筒(或塑料筒等),用纸团堵住小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使纸团内充满氢气。把氢气发生装置移开,拿掉堵小孔的纸团,用燃着的木条在小孔处点火,注意有什么现象发生。(人要离开,注意安全。)引导学生观察:注意小孔处点火时的开始情况;仔细倾听音响的变化;观察随音响变化而发生的现象。板书 氢气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发生爆炸。为什么点燃纯净的氢气能安静地燃烧,而混合气体却会发生爆炸呢?点燃纯净的氢气时,在导管口流出的氢气量少,与氧气接触少,反应时产生的热量也少,且散失较快,所以点燃时安静地燃烧。点燃纸筒中氢气时,随着氢气的消耗,空气不断从纸筒底部进入筒内。氢气和空气接触并混和,与氧气接触面多,点燃时快速反应,产生的热量在极短时间内、有限空间里急剧膨胀,就发生了爆炸。实验测定,当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时,点燃即发生爆炸。这个范围叫做氢气的爆炸极限。所以,点燃需要纯净的氢气,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实验3-7】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响声很小,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如果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经检验不纯而需要再检验时,应该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