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1963060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3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教案学校年级科目教师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学目标】1对长度的各个单位形成具体的观念。2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3知道测量的准确度是由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决定的,知道如 何正确记录测量的结果。 【教学重点】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教学难点】 知道测量的准确度是由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决定的, 知 道如何正确记录测量的结果。【仪器和器材】最小刻度为分米、 厘米和毫米的刻度尺各一支, 木折尺、钢卷尺、 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实验方法】1出示最小刻度分别为分米、厘米和毫米的三种刻度尺,让学 生观察它们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并对 1 米、1 分米、 1 厘米的长度形

2、 成具体观念。2用上述三种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观察重点:刻度尺的刻度情况;教师的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的正 确记录。3出示木折尺、钢卷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指出其最小刻度或测量能达到的准确度。结论:长度测量的准确度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 应根据测量 的准确度要求,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或其他测量工具。【注意事项】1要教给学生正确该数和记录的方法。当被测长度的一端和刻 度尺零刻度线对齐, 另一端位于两个最小刻度之间时, 只能用眼睛估 读,因而是不准确的, 记录的数字要比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的示数多一 位。2由于刻度尺的端面往往被磨损,它的零刻度线不适于作为测 量时的起点线,这时可

3、以在刻度尺上任选一刻度线作为测量的起点 线。【教学反思】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正确使用刻度尺, 但也存在误差和错 误的使用方法,教师应注意强调刻度尺的使用方法。用停表测量时间一、实验目的: 使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二、实验器材:机械停表一块(量程15mi n,分度值0.1s ),实验用小车一辆, 挡板一块,斜面 (长 0 .73m、 1 0角倾角 )一个。三、实验步骤:1 观察表的量程和分度值,并检验停表的按钮和指针是否正常 工作。2. 在斜面上确定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终点处安置挡板3. 将小车放置在斜面上,由起点处释放,同时按下停表按钮,小 车运动到终点的同时再次按下停表按钮。4. 读出并记

4、录停表的读数为 1.1s 。5. 整理实验器材。四、实验结果小车运动的时间为 1.1s 。测量平均速度1要求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 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 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计时 演示 教师准备一套并加小车学生 带滑轨的斜面,小球,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小木块各 一个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 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中 ,用什么物理 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 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 速度的计算公式和 速度 的单位是什么?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

5、运动 的物体 中时间 t 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 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测量物体运 动时的平均速度。观察回答1实验介绍( 1)明确实 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 秒表测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需要测量的 是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所用的时间。(2)了解实验仪器,学习使用秒表提问: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观察:秒表的最小刻度,量程和零刻线。练习使用秒表。 (3)介绍实验步骤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3实验结果讨论:(1)将几组学生填写好的实验表格(投影片)展示出来,对比每 组数据,计算出的 V1,V2,V 3 是否相等。(2) 物体作变速运动 ,

6、 在两段路中的速度分别是 v1,v2. 有位同学 认为,这个物体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v=v1+v2/2 ,空 虚计算方法是 否正确?说说你的意见。完成实验讨论讨论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教案教学目标 1 练习正确使用温度计;2 练习正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4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温度计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学生参与的实 验课,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训练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计 尽管在小学已学 过温度计,这里仍需给予重视实验特点( 1)本实验的操作技术并不难, 但是从向杯内倒入开水到杯内水的 温度将至室温, 水温是连续变化的 因此实验过程中

7、测个环节的温度 时,读数要快,否则,温度就要下降(2)温度计的玻璃壳易碎,初中学生活波好动,如果组织不好,易 损坏仪器教法建议 1实验的组织 课前要编好实验小组,每组以 23 人为宜如果仪器不够,可以考虑分批进行,要让 每一个学生 都亲自参与,受到教育,得到锻炼,有所提高 2实验过程 (1) 准备阶段让学生观察温度计,注意它的量程和分度值量程就是温 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分度值就是温度计上一个小格 代表的值教师要把测量温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告诉学生,并作示 范 (2)测温过程先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热开水的温度:教室 气温:手指的感觉估计温度 C实测温度 C (每1分钟记录一次温 度

8、值)烫 热 温 按如 1 图所示,把温度计悬挂在铁架台上, 将被测的热水随烧杯放在下面 不要用手拿着温度计观察读数, 以免 读数时不准确,使误差偏大 接下来按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 室、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 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 48 页)上的步骤,先记录教室气温, 然后测出刚倒入杯内热水的温度,记录在上的表格上 每隔一分钟 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至水温与教室的温度相同为止 由于学生生 活经验不足,估计温度和实测温度可能有较大差别因此,本实验不 能提出具体的误差要求, 也不要批评 要保证学生实事求是地填写数 据3 处理数据 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横轴代表

9、时间,单位 为min(分钟);纵轴为温度,单位为C.按照记录描点,然后用平 滑的线把各个点连接起来,记录下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教学设 计方案【课题】实验: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重点、难点解析】用温 度计测开水的温度时, 由于温度计开始时的示数与室温相同, 温度计 中的液体(测温物质)要从开水中吸收热量,使温度计的示数增加, 当温度计的示数上升到最高不再上升时(稍停片刻开始下降),就是 开水的温度。水的最低温度是温度计的示数不再下降时的温度, 此时, 与教室的温度相同。【教学过程 】 1 .复习温度计的使用,示范测 温操作 上课开始, 通过提出具体问题, 复习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然后教师进行

10、测水温的示范操作。 例如: (1) 下列测液体温度的 示意图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错在哪里?使用温度计还 可能发生什么错误?(通过此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参考答案:错误的有图A、图B图C。图A玻璃泡碰了容器的壁; 图B玻璃泡碰了容器的底;图 C玻璃泡未全部浸入液体;图 D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读数时, 温度计离开被测液体; 不能用温度计 做搅拌器搅拌液体。 (2)指出读温度计示数的正确方法是下列情况 中的哪种情况?正确方法是 B。 2 实验: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 实 验步骤: (1)测出教室的温度,记在表头上。 ( 2)倒一杯热开水, 用温度计测出它的温度,记在表各中。 (3)让开

11、水冷却到你的手指 可以插进去但还觉得烫的程度, 估计这时水的温度, 再用温度计实际 测量。把这次及以后每次的估计值和实测值都记在表格里。 继续让 水冷却,到手指伸进去觉得热的程度; 到手指伸进区觉得不热的程度。 每次都事先估计水的温度, 然后用温度计实际测量。 把每次测量的温 度值计在表格里。 热开水的温度:教室气温:手指的感觉估计温度 C实测温度 C (每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值) 烫 热 温 3 处理数据,分析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1) 横坐标轴每一格代表 1 分钟; 纵坐标轴每一格根据教室的温度和开 水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标度。 ( 2)把每一个时间对应的温度在 坐标系 中描出各点;然后把各

12、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4 结论: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实验探究:温度【课题】体验物体的温度 【组织形式】学生个人或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 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体验一些温度的感觉(常温),查阅低温的资料,查阅 高温的资料【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 2、发现新问题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固体熔化时温度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教学重点】固体熔化时温度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 象。【教学难点】固体熔化时温度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 象。【仪器

13、和器材】烧杯(或烧瓶),温度计,方座支架,酒精灯。【器材】试管 2 个(内径各约 35 厘米和 15 厘米,如果大试管过长可 截短一点),与大小试管相配的软木塞(或橡皮塞) 2 个,烧杯( 500 毫升),液体温度计(0100C),纯萘粉(5克左右),角匙,接 近沸腾的热水(约 350毫升) ,一小团疏松的细铜丝, 其余除搅拌器、 冷水、滴管不用外同方案一。【操作】( 1 )将小塞子中心钻一孔插入温度计,再把温度计伸入小试管下部预先放入的一小团细铜丝之中。 用角匙向小试管内均匀地加入纯 萘粉,直至萘粉将细钢丝盖没。调整温度计的位置,使它位于萘粉柱 的中心偏下处,但不接触管底。(2) 如图318

14、所示,将大塞子中心钻洞插入小试管,并通过 大塞子把小试管固定在大试管中,使两个试管各处的间隔尽可能均 等。再把大试管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使它不接触烧杯的壁和底, 而水面略高于小试管中萘粉柱的顶面。(3) 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让水保持沸腾状态,同时使小试管中的萘粉不断得到加热。当温度计的示数达到约 70C时,每隔一分 钟或半分钟观察并记录一次萘的温度,直至萘温升至 85C左右为止。(4) 停止加热,取出小试管并将它固定在支架上,让液态萘在空气中自然冷却,继续观察和记录萘的温度,直至温度降至70 C左右为止。(5) 根据记录的温度、时间数据,画出萘的熔化、凝固图象。由 此分析表明:晶体萘有一定的

15、熔点和凝固点,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虽 与外界发生热交换,但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教学反思】学生理解水的沸腾【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1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2. 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的,这个温度叫沸点。3. 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教学重点】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教学难点】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仪器和器材】烧杯(或烧瓶),温度计,方座支架,酒精灯。【实验方法】1. 如图2. 25- 1所示,将水放在烧杯里(半杯即可)加热,温 度计插入水中测水温。找一两位学生随时向全班报告温度。 指出观察 重点是水和温度计。图 2.2教师边实验,边讲解,首先看到较小气泡出现在烧杯底部,然后上升,指出这是由于玻璃上吸附空气和在水中溶有微量气体受热 分离所形成的。少时,从杯底逐渐出现一些较大的气泡,这些泡里含有水蒸气, 但没有上升到水面就变小并消失了, 这是因为水温不匀, 杯底温度较 高,蒸汽泡可以形成, 但上升过程中, 温度降低,蒸汽又凝结成水了。最后,加热到杯里水的各部都有气泡, 而且在上升过程中气泡继续增大, 这才是真正的沸腾现象。 强调这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