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沪教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1953851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沪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沪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沪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沪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沪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沪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沪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沪教版【学习目标】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比喻的修辞技巧。通过比较阅读,深入体会写景文言文的精妙,并培养欣赏自然的兴味。学会观察自然、亲近自然、描绘自然、感悟自然。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整体含义和情感,体会其写作手法在传情达意上的作用。难点:感悟“景”背后的“情”,领悟文字背后的弦外之音。【课文提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本文出自苏轼的笔记东坡志林,这篇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实则寓意耐人寻味。 【字词积累】. “解”是多音字

2、,常见的读音有三种:,“分割、剖开、解除、解释、了解、演算”等意思,读ji;,作“古代下级向上级行文报告;押送;古代乡试考取第一名的人;典当、抵押”时,读ji等;,作姓氏、古地名(解池)时,或作“懂得、明白、杂技表演的各种技巧(特指马术)”、武术的架势”时,读xi。解衣欲睡(ji)解铃系铃(ji)识文解字(xi)解元(ji)苏三起解(ji)跑马卖解(xi)浑身解数(xi)解到县里(ji)两头蛇解珍(xi)解不开这个道理(xi). 给划线字注音,并解释。怀民亦未寝(qn )_睡_水中藻荇交横(zo、xng )_泛指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_ . 解释划线的词。欣然起行(走)念无与

3、乐者(想)遂至承天寺(于是)寻张怀民(寻找)相与步于中庭(徒步徐行,散步)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朗读课文】. 品读精妙的咏物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如水灵动柔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隐现婆娑。). 对“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月色进入门户,我高兴地起来出门。 ,月光照入室内,我欣致盎然地起身出门。 ,月光进入室内,我兴致勃勃地起身出门。 ,月光进门入户,我高兴地起来出门。. 比较:“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把雪比作“盐”只写出了雪的白,而“柳絮”却能把雪的色、形以及其飘扬的状态,都形象地描述出来。【课文简析

4、】记承天寺夜游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欣然起行”表现出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为什么会同时具有兴奋喜悦和寂寞两种不同的心情呢?苏轼因“乌台诗案”被人陷害入狱,后经人多方营救才于十二月结案出狱,被贬官至黄州,身居闲职,而且还受到监管,过着失意的闲居生活。内心苦闷寂寞,于是放情山水,到大自然中寻求诗情,寻求精神的寄托。“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不能去掉。作者连发两问,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这句看似多余,但仔细

5、品味则感到文章因此而意味更深一层,是不可缺少的,十分精彩的一笔。这两句话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相当复杂,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透出某种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这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由于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在江山风月中寻找寄托;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美给人的无穷愉悦,是那些追逐名利的世俗之人无法领受的。苏轼得到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愉悦,让身处逆境的他聊以自慰。“月色入户”,写出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作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欣然起行”,这是作者的反应,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其兴奋喜悦之情溢于言

6、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以极精练的文字描画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表现出浓郁的诗情。其妙处在于: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荇来描写,前者突出月光的“空明”之色,后者突出树影的“交横”之态,创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中的“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点睛之笔。“闲”的含义是: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苏轼夜游,想到“寻张怀民”的原因是什么?“无与为乐者”;两人境遇相同。)记承天寺夜游有情节,有悬念,有美景

7、,有情思,颇有深意。 一、记叙凝练含蓄,余味无穷。这是随笔性质的一篇小文,语言极其简洁,以极少的文字包含极多的内容,看似随事记录,却达到了“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境界。总共才84个字的文章,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其起因、经过。已是初,寒夜孤单,只得“解衣欲睡”。孰料不速之客不期而至月色。作者大喜过望,“欣然起行”。片言只语,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如此良宵,“独乐乐”怎么可以呢?自然地“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寻”字有万种风情:那急欲找到的迫切,那非他莫属的笃定,“怀民亦未寝”。所谓知交,莫过于此。于是,从容漫步在月色下。二、描写信手得来,如诗如画。夜游所见,乃是全篇精

8、华所在。但依然是惜墨如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三句无甚出奇,又用一个用俗的比喻“月色如水”。他只是就看到的写:庭院里上上下下,自上而下,都充满了透明清澈的水,那个不起眼的“如”字提醒我们只是好象。而水中呢?水藻、荇菜参差错落,互相交错,清影婆娑。寺庙之中怎么会有水草一类的东西?最后一句揭谜:盖竹柏影也。他是利用人们的错觉,将错就错,先声夺人,层层隐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跃然而出,冷月清光被描摹到了极处,诗画合一,慧心独具。 三、抒情不着痕迹,遐思悠长。 在写这篇名作时,苏轼实际上过着流放似的生活,境遇困苦无比。但是他没有悲伤,没有抱怨,没有一蹶不振只有美!月色入户,便“

9、欣然”,他是那么容易快乐;处境悲戚,“无与乐者”,也不过是短短一“念”,想到志同道合的怀民,即摆脱了沉思考虑的片刻失落;兴之所至,寻找怀民,悠然漫步寻常的月光,寻常的竹柏,在他眼中,美若仙境。加上“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就更宕开了一笔。一个连寻常事物都能挖掘出深邃美质的人,还有什么不能面对的?【课外作业】. 完成“学习建议”。. 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学派。第二课时【朗读课文】【结构层次】第一层:(第1-2句)叙事,交待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第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第句)抒情,面对月光、疏影抒发感慨。【串

10、讲课文】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正脱衣服想要睡觉,(看到)月光照进室内,(我)高兴地起身走(出房间)。原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翻译:想到没有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庭院中地上的(月光)宛如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纵横交错着像藻荇似的水草,都是竹和柏的影子。原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

11、样清闲的人罢了。【朗读课文】第三课时【朗读课文】【思维训练】. 简叙记承天寺夜游作者的写作思路。(用文中词语). 作者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哪些词句可以表现出来?.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为什么会同时具有兴奋喜悦和寂寞两种不同的心情呢?.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简要分析下列写景语句的妙处。“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看似浅显,却别有情趣,你是如何理解作

12、者心境的?. 苏轼夜游,想到“寻张怀民”的原因是什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10. 对本文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作者对自己和张怀民成为“闲人”感到自卑,无地自容。,作者对自己和张怀民成为“闲人”十分达观,听之任之。,作者对自己成为“闲人”,而有张怀民做伴感到幸运高兴。,作者对自己和张怀民成为“闲人”感到苦闷无奈,借此自嘲,夜游是解闷之举。11.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12. 本文在内容、写法、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课外作业】. 整理课堂笔记。. 预习陈涉世家。. 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