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工作的方针和原则【稻谷书店】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1953607 上传时间:2024-01-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防工作的方针和原则【稻谷书店】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消防工作的方针和原则【稻谷书店】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消防工作的方针和原则【稻谷书店】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消防工作的方针和原则【稻谷书店】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消防工作的方针和原则【稻谷书店】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消防工作的方针和原则【稻谷书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防工作的方针和原则【稻谷书店】(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消防工作的方针和原则 我国消防法在总则中规定“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 。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科学准确地说明了“防”和“消”的关系,正确地反映了同火灾作斗争的基本规律。“ “预防为主”,一是要做好宣传教育,使大家重视消防工作。二是普及消防知识,提高防火和扑灭初期火灾的能力。三是确立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保证措施落实。例如公司制定的“明火作业管理制度”、“危险品管理制度“等。 “防消结合”是指我们在做好火灾预防的同时,要做好各项灭火准备,及时扑灭发生的火灾。首先要有思想准备,发生火灾时做到心中有数,科学指

2、挥,快速扑灭。其次要有物资准备,也就是我们常见的灭火器、消防栓、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一系列的消防设施。“政府”、“部门”、“单位”、“公民”四者都是消防工作的主体,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任何一方都非常重要,不可偏废,这是消防法确定的消防工作的原则。 燃烧的基础知识第一节 燃烧的条件 燃烧,俗称火。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燃烧。任何物质发生燃烧,都有一个由未燃烧状态转向燃烧状态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就是可燃物、氧化剂(助燃物)和温度(引火源)。只有在上述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条件下可燃物质才能发生燃烧,缺一不可

3、。1、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可燃物。自然界中的可燃物种类繁多,按物理状态,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 2、氧化剂(助燃物):能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叫氧化剂,也称为助燃物。一般氧化剂主要是指空气中的氧,在空气中约占21%。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3、温度(引火源):是指供给可燃物与氧或助燃剂发生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引火源有很多种。明火是引火源,其中就包括我们抽烟的烟火,这就是我们公司为什么规定禁止在厂区吸烟的原因,你在厂区吸烟一旦周围可燃物、助燃条件存在就会引起火灾。4、链式反应:具备

4、了燃烧的必要条件并不等于燃烧的必然发生。在各必要条件的中,还有一个“量”的概念,这就是发生燃烧或持续燃烧的充分条件。(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2)一定的氧气含量。(3)一定的点火能量。(4)不受抑制的链式反应。 第二节 燃烧的类型燃烧的类型有许多种,主要有闪燃、着火、自燃和爆炸。1、闪燃 :是一定温度下,液体(固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闪点在消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闪点是衡量物质火灾危险性的重要参数。液体的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2、着火: 可燃物质发生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可燃物开始持续燃烧的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燃点(又称

5、为着火点),通俗来说就是引起着火的最低温度。燃点越低,越容易起火。根据可燃物质的燃点高低,可以鉴别其火灾危险程度。3、自燃 :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情况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燃烧称作自燃。可燃物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是该物质的自燃点。物质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越大。4、爆炸 :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分别增加或同时增加的现象,称为爆炸。爆炸时化学能或机械能转化为动能,释放出巨大能量,常见的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物理爆炸:由于液体变成蒸汽或者气体迅速膨胀,压力急速增加,并大大超过容器的极限压力而发生的爆炸,如蒸汽锅炉,液化汽钢瓶等的爆炸。化学爆

6、炸:因物质本身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高温而发生的爆炸。可燃气体和粉尘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属于此类化学爆炸,在消防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的可燃性气体、蒸汽、粉尘、液滴与空气或其他氧化介质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发生的爆炸,这是我们要注意的。第三节 燃烧产物的毒性 物质燃烧后产生的气体、热量、可见烟等全部物质叫做燃烧产物。一、火场中热烟气的一般毒害作用 热烟气的一般毒害作用包括缺氧、高温气体对呼吸道的热损伤和烟尘对呼吸道的堵塞等。1、缺氧 人无时无刻不在呼吸。正常空气中氧气占21%(体积比例)。在火场中,由于可燃物的燃烧使火场中氧气的含量减少,特别是在密闭的环境中,一旦着火,火场中的氧气会迅速下降,会造

7、成人头痛、呼吸急促、判断能力迟钝、意识不清甚至死亡。2、高温气体的热损伤 火场中,由于可燃物多,火灾发展迅速,火场气体温度升高很快。根据一般室内火灾升温曲线,着火中心5分钟后即可升高到500摄氏度以上。人体皮肤对温度很敏感。一般在120度时可忍受15分钟,145度时5分钟就无法忍受,在175度时不到1分钟皮肤便会造成灼伤。人体呼吸系统的各类器官非常娇嫩,吸入高温气体会造成组织坏死甚至死亡。3、 热烟尘的毒害作用 火灾中的热烟尘由燃烧中析出的碳粒子、焦油状液滴以及房屋倒塌、天花板掉落扬起的灰尘组成。这些烟尘吸入呼吸道系统后,堵塞、刺激内黏膜,其毒害作用随烟尘的温度和直径不同而不同。二、碳氢化合物

8、燃烧产物的毒性棉布、木材、纸张及其制品属一般碳氢化合物,他们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汽,在缺氧条件下则产生一氧化碳。统计资料表明,火灾产生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气体,火灾中死亡的人数大约80是由于吸入毒性气体而致死的。这是我们在组织人员疏散、火场逃生和扑救火灾中要千万注意的问题。(1) 一氧化碳 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刺激的气体。不易被人察觉,是燃烧产物中最典型的毒性气体,是火灾中致死的主要燃烧产物之一。空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达到 0.5 %时人 呼吸20-30分钟有致死的危险,达到百分之一时只要12分钟,就可窒息中毒死亡 。 (2)二氧化碳 是一种溶于水、无色、略带酸味的气体。毒性较小,当

9、其浓度为2%时,人有不适应的感觉;当浓度为5%时,人呼吸不可忍耐;浓度为7%10%时,人在数分钟内意识不清,出现紫斑并致死。火灾与消防第一节 火灾原因一、生活中人的因素引起的火灾的原因1、用火不慎;2、用电不慎;3用油不慎;4、吸烟不慎;5、玩火;6、燃放烟花爆竹二、生产活动引起的火灾的原因第一个原因 电焊、气焊 在各种生产活动中,使用电焊、气焊是非常普遍的,在进行电焊、气焊或切割时,常常由于产生的大量火星和熔渣引燃周围的可燃物而起火。所以我们平时在进行明火作业时,一定要将周围的可燃物清理干净,严格按照公司的明火作业管理制度进行操作。即“八不”、“四要”、“一清”动火前“八不”:1、防火、灭火

10、设施不落实,不动火;2、周围的易燃杂物未清除,不动火;3、附近难以移动的易烯液体的结构未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不动火;4、凡盛装过油类等易燃液体的容器、管道未经洗刷干净,排出残存油质的,不动火;5、凡盛装过气体受热膨胀有爆炸危险的容器和管道,未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不动火;6、凡 易燃易爆物品的车间、仓库和场所,未经排除易燃易爆危险的,不动火;7、在高空进行焊接或切割作业时,下面的可燃物品未清理或未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不动火;8、未配备相应的灭火器材,不动火。动火中前“四要”1、动火前要制定现场安全负责人;2、现场安全负责人和动火人员必须经常注意动火情况,发现不安全苗头时,要立 即停止动火;3、发生火灾

11、爆炸事故时,要及时补救;4、动火人员要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动火后“一清”:动火人员和现场工作负责人在动火后,应彻底清理现场火 种,经检查无安全隐患后,才能离开现场。第二个原因就是 机器摩擦 机器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按时加润滑油,或者没有清除附在机器上的杂质废物,机器发热后常常引起浮着物燃烧或冒出火星而引燃附着物。第三个原因是 设备不良 设备不良、陈旧老化或有损坏带“病”作业也常常出问题而引起火灾。如多年的配电线路绝缘层老化破损,两线短路时就会起火,另外,电器设备在长期使用中,导线之间,或导线与开关、保险装置、仪表及其他电力工具的衔接处连接不牢,常常导致接触电阻过大而引起火灾。第四个原因

12、是 静电放电在许多生产场合,因摩擦、撞击产生的静电而引起的火灾事故也是屡见不鲜的。如易燃、可燃液体在塑料管中流动时,由于摩擦产生静电火花,引燃易燃和可燃液体燃烧爆炸。又如油罐装卸汽油等易燃液体,受到晃动、冲击,油面静电积聚,产生火花,引起火灾。第五个原因 违章操作 在许多的生产行业、生产区域和生产岗位,都有明确的消防安全规章制度,这是保障安全生产的关键措施。遵守规章制度,就能保证安全,违反安全规章制度就会发生危险。因此我们在日常的生产工作中一定要严格遵守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切不可麻痹大意。 上面这几项是生产活动引起火灾的几项我们需要注意的原因。三、自然因素引起的火灾由于某些物质的自燃或遭受雷击

13、起火引起的火灾,因为不是认为因素造成的,通常被归为自然因素引起火灾的一类。一般就是我们对能引发自燃的危险品管理不当或有避雷设施而不能起到避雷的作用。 雷击起火的形式大体有三种。一是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上起火;二是雷电的二次作用;三是雷电沿电器线路或金属管道系统进入建筑物内部的高电位起火。第二节、防火的基本措施及灭火原理 (一) 根据燃烧的条件,一切防火措施都是为了不使燃烧形成。从而达到防火目的,在长期同火灾作斗争中,人们总结出下列几种防火措施。 防火和灭火的基本措施就是去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条件,使燃烧不致发生或不能持续。 1、控制可燃物。杜绝可燃物的使用或者对可燃材料限制使用,使用不可燃的材料,

14、从而有效控制火灾的发生。如工艺管线保温材料采用不可燃材料等。 2、控制氧气含量。对于某种可燃物质,当氧气浓度降到一定浓度以下,燃烧不会发生。 3、控制点火源。防止电线老化等引起的打火、电器开关打火、厂区禁止吸烟、对明火作业的监管等都是对点火源的控制。 (二)灭火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冷却、窒息、隔离和化学抑制。 1、冷却灭火:对于一般的可燃固体,将其冷却到其燃点以下;对于可燃液体,将其冷却到闪点以下,燃烧反应会终止。用水灭火,水能大量吸收热量,使燃烧温度降低,导致火焰熄火,也就是冷却灭火。 2、窒息灭火:各种可燃物的燃烧,都要在其最低氧浓度下进行,低于此浓度时,燃烧不能持续。用于降低氧浓度的气体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3、隔离灭火:可燃物是燃烧条件中的主要因素,如果可燃物与火源或氧隔开,那么燃烧会自动停止。4、化学抑制灭火:就是使用灭火剂与链式反应的中间体自由基反应,从而使燃烧的链式反应中断使燃烧不能持续进行。常用的干粉灭火剂的主要灭火机理就是化学抑制作用。第三节 火灾的分类 根据国家标准火灾分类的规定,将火灾分为A、B、C、D四类:A类火灾:指含碳固体可燃物,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等燃烧的火灾。扑救A类火灾:一般可采用水冷却法,但对于忌水的物质,如布、纸等应尽量减少水渍所造成的损失。对珍贵图书、档案应使用二氧化碳、干粉灭火剂灭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食品饮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