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基础练习苏教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1933852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基础练习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基础练习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基础练习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基础练习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基础练习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基础练习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基础练习苏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基础练习苏教版班级:_ 姓名:_1. 诗歌赏析。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1诗歌前两句用_、_两字点明仲春色;后两句用_、_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2简单分析诗歌暗寓讽喻的特色。_3今天人们用此诗中的_渲染的美丽景色。2. 阅读诗词,完成下列小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这首词的作者是_,“西江月”是_。2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以动写静,把半夜,明

2、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通过嗅觉,听觉来捕捉秋夜景物特征,反衬夜色之静。C.词中以“七八个星天外”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胸。3. 古诗阅读。夏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注释)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肥:指果肉肥厚。麦花:荞麦花。菜花:油菜花。篱落:中午篱笆的影子。惟有:只有。蛱(ji)蝶:菜粉蝶。1“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2诗中用、_、_、_,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3“日长篱落无人过”的原因

3、是()A.人们都在家休息,没有出来走动。B.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4诗的三、四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4.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1这首诗是_代诗人_写的,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两句?_2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_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4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借古讽今。你赞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_5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_5. 课内阅读。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

4、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第一句中的“地白”、“树栖鸦”分别从_觉和_觉的角度来写景的,“树栖鸦”巧妙地烘托了月夜的_。2“冷落无声湿桂花”中的“冷”表现了诗人_的心境;“桂花”既指庭中的桂花,又让人联想到_。3如果把“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改成“在”,行不行?为什么?_6. 古诗品悟。乡村四月 (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前两句描画的景象。_2后两句主要写农家的繁忙,句中的“蚕桑”、“插田”分别照应了首句的“_”“_”。3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7. 课外古诗词阅读。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

5、,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注释)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天上宫阙(qu):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但:只。千里共婵(chn)娟(ju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

6、娟,指月亮。1这首词是诗人写给_,诗人选取了_为题材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怀。2下面对本词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词人神游月宫的幻想是因在人间感到寂寞而产生的,而这寂寞感又跟中秋之夜不能跟亲人团聚有关。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和“低”表示夜已深,而词人无眠,故小序说“欢饮达旦”。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较“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客观描述更具情思,前者是“有我之境”,后者是“无我之境”。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失意而不满现实,想逃避现实,又不能决绝的心理。3词中富有哲理的一句是“_”;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的一句是“_”8. 读春雨,比较

7、两首古诗,完成练习。春 雨周邦彦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_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_9. 阅读宋词,完成练习。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1这首词的作者是_代词人_。2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题目是_。3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_,鲍浩然要去的地方是_。这是一首(_)(填序号)A写景词 B言志词

8、 C思乡词 D送别词4“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比作_;把山比作_。词人运用这样的比喻意在凸显(_)A山水的柔美多姿 B山水像人一样有情有义 C作者内心的明朗欢喜 D作者内心的郁闷愁苦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5句子中的“春”有两层含义,既指_,也喻指_。6用自己的话说说词句的意思。_10. 古诗鉴赏。江南春_,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_。1补全诗句。2这首诗是_代诗人_所著。他与李商隐并称为_,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你还曾学过他的_。3“南朝四百八十寺”一句中,你如何理解“四百八十”这个数量词,作者为什么这么写?_4这首江南春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

9、景的丰富多彩,又表达了诗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请你说一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11. 阅读宋词,完成练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释:吟啸:吟咏长啸。芒鞋:草鞋。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料峭:微寒的样子。向来:方才。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也无风雨也无睛:意思是风雨天气和晴朗的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B.“竹

10、杖芒鞋轻胜马”写出了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的豪迈与喜悦C.“一蓑烟雨”既指自己身处风雨之中,也象征着所经历的人生风雨、政治风雨,“任平生”写出了词人面对各种风雨的无所畏惧,体现了他坚强、乐观的精神D.“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传达出词人对万物失去兴趣、心灰意冷的情绪2本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所作,从中你能读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说说理由。_12. 读一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练习。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_。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_。1请把诗句补充完整。2诗中“_”写的是山村的自然风光;诗中“_”两句将视角从窗外转入屋内,写出了农家生活的情趣

11、。3诗中自然的风光,普通的农院、平凡的生活场景、醇厚的友谊都深深地吸引了作者,所以最后作者表示“_”,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13.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杂诗(其二)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注释:来日:来的时候。绮(q)窗:雕刻花纹的窗户。著(zhu)花未:开花没有?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1本诗的前两句连用了两个“故乡”,表达了“我”_的情感。2下列对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一个久居他乡的游子,终于见到一个来自故乡的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故乡的一切B.“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写出了仿佛故乡值得怀念的就是窗前的那株寒梅,这有些出乎常情,是故作姿态C.在句式上,以问句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传达出了对亲人无尽的思念之情D.本诗的语言风格质朴清新,口语入诗,平淡而隽永3本诗中_寄托着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请你写出两句表达同样情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