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第01章绪论习题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1933850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第01章绪论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测量第01章绪论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测量第01章绪论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测量第01章绪论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测量第01章绪论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测量第01章绪论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第01章绪论习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单选题1、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纵轴为( C )。A.轴,向东为正B.轴,向东为正C.轴,向北为正D.轴,向北为正2、测量使用的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数学使用的笛卡儿坐标系的区别是( B )。A.与轴互换,第一象限相同,象限逆时针编号B.与轴互换,第一象限相同,象限顺时针编号C.与轴不变,第一象限相同,象限顺时针编号D.与轴互换,第一象限不同,象限顺时针编号3、高斯投影属于( C )。A.等面积投影B.等距离投影C.等角投影D.等长度投影4、A点的高斯坐标为112240m,19343800m,则A点所在6带的带号及中央子午线的经度分别为( D )A. 11带,66B.11带,63C

2、. 19带,117D. 19带,1115、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轴方向为( C )方向。A.东西B.左右C.南北D.前后6、设A点的通用坐标为(38246.78,15525833.20)米,则该点所在6度带带号及其坐标自然值为(B )。A.38、(2467.78,15525833.20) B.15、(38246.78,25833.20)C.38、(-497532.22,15525833.20) D.15、(38246.78,525833.20)7、平面直角坐标系统的轴正方向是(D)。A.东方向B.南方向C.西方向D.北方向8、地面某点的经度为10421,该点所在六度带的中央子午线经度是( A

3、 )。 A.105 B.125 C.145 D.1659、地面某点的经度为东经8532,该点应在三度带的第几带?( B )A.28B.29C.27D.3010、在测量直角坐标系中,横轴为( C )。 A. x轴,向东为正 B. x轴,向北为正 C. y轴,向东为正 D. y轴,向北为正11、某点的经度为东经12330,该点位于高斯平面投影6带的第(C )带号。A.19 B.20 C.21 D.2212、P点高斯平面直角坐标P=3276000米,P=1443800米,该点处于六度分带的带号是(A)。A.1带 B.3带 C.14带 D.32带13、P点高斯平面直角坐标P=32.76km,P=194

4、38.00km,该点在六度带中,离该带中央子午线的水平距离是(C)。 A.19438km B.438km C.62km D.938km14、在以( B )km为半径的范围内,可以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进行距离测量。A.5B.10C.15D.2015、对高程测量,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是( D )。A.在以10km为半径的范围内可以代替B.在以20km为半径的范围内可以代替C.不论多大距离都可代替D.不能代替16、在测区半径小于10km的范围内,可将(B)看作平面处理。A.椭球面B.大地水准面C.地球表面D.海水面17、在以10千米为半径的范围内,可以用水平面代替球面进行( B )。 A.高程测量

5、 B.距离测量 C.面积测量 D.角度测量18、设15.032m,14.729m,( B )m。A.-29.761B.-0.303C.0.303D.29.76119、确定地面点的空间位置,就是确定该点的坐标和( A )。 A.高程 B.方位角 C.已知坐标 D.未知点坐标20、我国目前采用的高程基准是(D )。A.高斯平面直角坐标 B.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C.黄海高程系统 D.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21、大地水准测量中,高程的基准线是(A)。A.重力的方向线B.地球法线C.万有引力作用线D.离心力作用线22、绝对高程的基准面是(C)。A.水准面 B.假定水准面C.大地水准面D.水平面23、

6、我国在用的高程系统包括(D)。A.1954年的北京高程系B.1980年国家高程基准C.1956年黄海高程系 D.1956年黄海高程系和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24、我国目前采用的高程系统是(A )A.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B.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C.地理坐标系 D.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25、常用的高程基准面是(C )A.水平面 B.参考椭球体面C.大地水准面 D.铅垂面26、地面上有一点A,任意取一个水准面,则点A到该水准面的铅垂距离为(D) A.绝对高程 B.海拔 C.高差 D.相对高程27、从地面上沿某点的铅垂线至任意水准面的距离称为( A )。A.相对高程 B.绝对高程 C.海拔高程

7、D.高程28、绝对高程的起算面为(A )。 A.假定水准面 B.大地水准面 C.水平面 D.水准面29、建筑工地上采用假定高程来求算建筑物的高度,其起算面是用(D)。A.大地水准面 B.平均海水面 C.某一水准面 D.任意水准面30、地面点到高程基准面的垂直距离称为该点的(B)。A.相对高程 B.绝对高程 C.高差 D.假定高程31、测定点的平面坐标的主要工作是( C )。A.测量水平距离B.测量水平角 C.测量水平距离和水平角D.测量竖直角32、地面点的坐标可分为( A )。A.地理坐标和平面直角坐标 B.大地坐标和天文坐标C.天文坐标和平面直角坐标 D.大地坐标和平面直角坐标33、地理坐标

8、分为( A )。A.天文坐标和大地坐标B.天文坐标和参考坐标C.参考坐标和大地坐标D.三维坐标和二维坐标34、测定点的平面坐标的主要工作是(C)。A.测量水平距离 B.测量水平角 C.测量水平距离和水平角 D.测量竖直角35、我国“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原点在(D)。A.北京B.山西泾县C.广西泾县D.陕西泾县36、地面点的空间位置是用(C)来表示的。A.地理坐标 B.平面直角坐标 C.坐标和高程 D.高斯坐标37、水准面处处与铅垂线(A)A.垂直 B.平行 C.重合 D.斜交38、与(A)相切的平面称为水平面。A.水准面 B.大地水准面 C.地球椭球面 D.高程基准面39、大地水准面是

9、 ( C )。A.计算工作的基准面 B.一个规则的平面 C.测量工作的基准面 D.一个规则的曲面40、测量工作的计算基准面是( C )。A.参考椭球面 B.高斯投影面 C.大地水准面 D.水平面41、水在静止时的表面叫( B )。 A. 静水面B. 水准面 C. 大地水准面D. 水平面42、(D )处处与铅垂线垂直。 A.水平面B.参考椭球面 C.铅垂面 D.大地水准面43、测量工作的基准线是( A )。A.垂直线 B.水平线 C.铅垂线 D.地平线44、研究工程建设中所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属(B)的范畴。A.大地测量学 B.工程测量学C.普通测量学D.摄影测量学45、以下不属于基本测量工作范畴

10、的一项是(C )A.高差测量 B.距离测量 C.导线测量D.角度测量46、1弧度的秒值约等于多少?(D)A.57.3 B.360 C.3438 D.20626547、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A )千米。 A.6371 B.6400 C.6378 D.635648、在高斯6投影带中,带号为N的投影带的中央子午线的经度的计算公式是( C )。A.=6N B.=3N C.=6N-3 D.=3N-349、在高斯3投影带中,带号为N的投影带的中央子午线的经度的计算公式是( B )。A.=6N B.=3N C.=6N-3 D.=3N-350、在高斯投影中,离中央子午线越远,则变形( A )。A.越大 B.越小

11、 C.不变 D.北半球越大,南半球越小多选题1、地面上某点A,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六度带)的坐标为:x=3430152m,y=20637680m,则该点处于的投影带和中央子午线经度是( DE )。A.第3带 B.116 C.第34带 D.第20带 E. 1172、北京地区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954,东经11628。按高斯六度带投影,该地区所在投影带和中央子午线的经度为( AB )。A.第20带 B.117 C.第19带 D.115 E.1203、地球上某点经度为117.8,该点所处三度分带号及其中央子午线经度为( CD )。 A.40带 B.120 C.39带 D.117 E.38带4、我国

12、使用高程系的标准名称是( BD )。A.1956黄海高程系B.1956年黄海高程系 C.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D.1985国家高程基准 E. 1954国家高程基准5、我国使用的平面坐标系的标准名称是( AC )。A.1954北京坐标系B. 1954年北京坐标系 C.1980西安坐标系D. 1980年西安坐标系 E. 1956北京坐标系6、测量学的任务是( BD )。 A.测边长 B.测定 C.测角度 D.测设 E.测高程7、确定地面点的坐标系有( ABC )。 A.地理坐标系 B.高斯坐标系 C.独立坐标系 D.黄海高程系 E.建筑方格网8、测量工作的原则是( ACD )。A.由整体到局部 B.先测角后量距 C.在精度上由高级到低级D.先控制后碎部 E.先进行高程控制测量后进行平面控制测量9、设A点为珠峰点,B点为吐鲁番盆地最低点艾丁湖点,C点为信阳师范学院内任意点,则( ABCD )。A. A点海拔为88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