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课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1916698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0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课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4课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4课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14课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14课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4课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课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重点: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认识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实质,理解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难点: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异同;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第一部分:自主学习(课前)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 背景(1)俄国十月革命后,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 ”。(3)随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

2、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2内容(1)实行 ;(2)普遍实行 ,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3)取消 ,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4)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3影响(1)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 的胜利。(2)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战后继续沿用,导致了人们的不满。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亟须恢复国民经济;(2)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日益不满;(3)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生产。2时间:1921年俄共(布)十大决定实行 。3内容(1)农业方面,用固定的 代替余粮征集制

3、,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2)工业方面, 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 。4作用(1)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2)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 得到恢复和发展, 得到巩固。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1形成过程(1)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经过 ,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2主要特征(1)实行 ,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4、(2)实行 ;(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 ,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结果影响(1)积极: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 体系。(2)局限:它超越了当时苏联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影响了农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对世界: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第二部分:核心突破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什么特点?(1)核心措施是实行余粮收集制;(2)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废除货币,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管理经济;

5、(3)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下实行,具有“战时”特点;(4)一度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途径。2.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何处?“新”: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具体的说:(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在公有制主导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3)实行按劳分配,利用物质利益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3.斯大林模式和西方模式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比较斯大林模式西方模式(英国)中国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并存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先轻工

6、业后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制度全盘集体化资本主义大农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治制度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三部分:随堂检测1、(2010年湖南文综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2、十月革命后,列

7、宁提出:“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下列哪一选项体现了列宁的以上主张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四月提纲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此后苏维埃政权( )A采取余粮征集制 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C实施新经济政策 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4、1922年苏俄一农民在完成固定的粮食税后,把余粮运到一个集市上出售,当地官员的正确态度是( )A.增加税额 B.处以罚款 C.没收禁止 D.听之任之5、苏联由战

8、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农民的反对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士兵的反对C、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D、苏俄当时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6、下列哪一项不是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表现( )A、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B、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C、实行市场调节的指导性计划经济 D、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7、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 ) A.用政府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B.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C.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D.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8、列宁在1922年纪念十月革命五周年的大会上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业的丰收还不够

9、,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的情况良好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迅速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现代化,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农业集体化运动9右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该状况是( )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军事工业遥遥领先C民众衣食住行先进 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10、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最大的区别在于 A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B对工农联盟

10、和农业发展的认识C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D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第四部分:能力提升(选做题)1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位农民抱怨说:“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这表明当时苏俄的土地所有制是( )A. 地主土地所有制 B.农民土地所有制 C.集体土地所有制 D. 国家土地所有制2“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A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粮食税制度3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

11、策时说:“后退一步时为了前进两步”,这说明列宁认为( )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C、俄国最终要建立社会主义必须先部分恢复资本主义 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政策4、20世纪30年代,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l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l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巍的售价仍然是1卢布。这种现象体现的经济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新经济体制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长期的内战和干涉对有关的所有党派都是一场灾难。它使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沿岸的俄国农村的土地荒废,使俄国人民大批死于战祸、饥饿和疾病

12、。同样严重的是新成立的苏联与西方世界之间的关系恶化了。苏联领导人怀有的“被资本主义包围”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担心进一步加深,而西方政治家则对1919年建立的共产国际的无用的宣言过于认真。这种相互的不信任既深刻又持久,因此毒化了随后十年的国际关系。全球通史材料二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材料三 1922年4月,包括苏俄和德国在内的国际经济会议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根据列宁指示,苏俄代表团出席会议的

13、基本任务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坚持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努力发展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正常贸易和经济合作。会议期间,协约国拒绝了苏俄的建议。但苏德双方签订了拉巴洛条约。条约规定立即恢复两国的外交关系并按最惠国待遇的原则发展两国的经济关系等。 全球通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苏俄面临着怎样的内外形势。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新经济政策意味着“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3)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材料二、三中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的内外政策对苏俄(苏联)的重大意义。(4)材料二、三中列宁制定政策的依据是什么?解析:第(1)问主要是依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来回答。第(2)问注意新经济政策的特点的把握。第(3)问要注意把材料知识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答案:(1)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外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封锁。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答世界大战也可)(2)放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指导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3)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恢复,苏维埃政权巩固。和德国改善关系,打破了西方国家孤立苏联的政策,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4)实事求是。依据国情和形势采取灵活的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