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的雕塑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1916697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念的雕塑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信念的雕塑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信念的雕塑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信念的雕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念的雕塑(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洪岩顶上的“信念雕塑”193年9月,为了加强党对江浦地区工作的领导,发展革命力量,建立和巩固游击根据地,在江山市双溪口乡洪岩顶成立了中共江(山)浦(城)县委。近日,我们党校机关党员一行,花了一种多小时踏上了洪岩顶,亲历这方红色土地,走进这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感受红军当年的烽火岁月,见证了洪岩顶上的“信念雕塑”“坚守的雕塑”:八旬老人守候红色记忆当年的江(山)、浦(城)县委所在地遗迹小土屋至今保存完好,伫立山顶。八旬老人黄尚芝和老伴一起居住在旧址内,她们曾见证了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接触到那些崇高、伟大的心灵,至今仍守候着这片红色记忆。老人告诉我们,父辈们常常谈起当年红军在山里活动的状

2、况,当时洪岩顶一带最多的时候驻扎有红军000多人,她们在这里运筹帷握,不断袭击国民党反动势力,播下了革命的星星之火。3年春至96年冬,是以分散的游击战与优势的国民党军的“剿灭”相对抗的最艰苦阶段。红军为转移国民党军对游击根据地的注意力,决定向外出击,引走国民党军。为此,时任江浦县县委组织部长肖国标等依托洪岩顶的高山密林,在人民群众增援与掩护下,在本地坚持斗争。17年3月,肖国标在江山市原周村乡徐福年村一山棚内被叛徒杀害,年仅29岁。 现场的亲身经历,的确是课本教学无法比拟的。在课本上看到的历史只是名字和数字,但是亲身到那个地方走一走,心里就涌起深深的敬畏.由于脚下每一寸土地都也许沾染过烈士的鲜

3、血。两位老人坚守大山,守候的这片红色记忆中铭刻着共产党人的崇高情怀,这就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立命之本。这象征坚守的雕塑竖立在这方红色土地上,镌刻在波澜壮阔的红色党史中,更镌刻在我们党员的心坎上,成为弥足贵重的精神财富。“奋斗的雕塑”:山间小路洒满英雄足迹岁月已徐徐远去,历史的剪影越发清晰。一路上延绵起伏的群山、清澈的溪流,凝聚出穿越时空的力量。那些为了革命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把自己的满腔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的一般的红军战士和山区群众都曾在这山间小路上留下足迹,这脚印浸透了血水和汗水,凝聚了光荣与辉煌,成为弥足贵重的精神雕塑。红岩顶就像是一本“红色史诗”,一部讲不完的故事,革命先烈们在这里流血牺

4、牲、忠骨长眠。这片曾经被鲜血染红的土地如今已经长出郁郁葱葱的树木,就像我们的党已深深地扎根泥土,成为茂盛的参天大树,承办着大地厚重的气息。在这山高林茂,地势险要的深山,是什么让她们甘愿经历艰难清贫的岁月,忍受战争的苦痛,在炮火连天中用鲜血和生命来维护革命的胜利?答案只有一种:是崇高的信奉,坚定的信念。回忆党史,不禁想起那首出名的歌谣:“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一碗饭用来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儿上战场”。正由于这种抱负信念的支撑,拥有铮铮铁骨的英雄子女“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纪念的雕塑”:石碑铭记革命誓言在江(山)、浦(城)县委所在地遗迹小土屋门口立着一块

5、石碑,上面镌刻着中共江(山)浦(城)县委的简介。这块石碑虽仅盈尺,却记载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从进入江山洒下革命火种,到成立中共江(山)浦(城)县委的光荣历史。一九三六年九月,宣恩金、肖国标在洪岩顶、徐福年等地,建立了三百多人参与的贫农团,修筑了二十八个红军棚,选定了三十二名联系员,设立了二十二处秘密联系点,发动党员、贫农团骨干收购子弹、手榴弹,供应红军,成功建立起东家山政权。全体党员站在石碑前,面向鲜红的党旗,庄严举起右手,坚定地宣读了入党誓词。鲜艳的党旗如火一般诉说着革命历史,铮铮誓言响彻山林,置身其间,无疑是经历了一次思想信奉的砥砺、一次人生境界的升华。石碑记载的历史,厚重而深刻,书写着共产党人的灵魂,指引着将来,值得今天的我们永久铭记。 90年岁月如歌,中国共产党人英雄辈出。她们献身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她们用自己的生命雕塑出共产党人万古长存的坚定信念,诠释出共产党人恒久不变的坚强党性。精神是历史的积淀,是历史真正厚重之所在。她们的抱负信念已经、并将继续鼓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奋斗不止,发明出不愧于时代、不愧于党和人民的优秀业绩。 江山市委党校 徐苑 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