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有效观课议课教程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1915807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1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有效观课议课教程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怎样有效观课议课教程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怎样有效观课议课教程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怎样有效观课议课教程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怎样有效观课议课教程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怎样有效观课议课教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有效观课议课教程(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认识“观课”、“议课”有效观课议课之一一、 当前评课存在的问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而且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这种研究和改进主要在教育现场进行,常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自己的课进行实践反思,二是对同事和校外其他老师的课进行观摩和研究。布鲁纳说:“自我可以实际上是必须从他人的角度予以界定。”一般来说,对自己的课进行实践反思和改进也往往离不开观摩学 习其他老师的课。也就是说,教师并非孤立地形成和改进教学的策略和风格,对于课堂教学,教师从同伴身上学得更多,从他人身上学的更多。这样,观摩课堂就成了教师研究课堂的主要方式。可以说,教研是我们一项必做的功课,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会花

2、去我们很多宝贵的时间。 我曾经在中学担任了几年教研组长,回忆组织听课评课活动的过程和现象,透视教研工作实际效果与应有效益的差距。我意识到以下现象和问题需要反省和改进:听课教师只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不理解听课的目的,不分析听课的容,不清楚要研究的问题。评课讨论要么只听课、不评议,屁股一拍,万事大吉;要么海阔天空,漫无边际;要么表扬奉承,你好我好;要么领导权威拍板,其余噤若寒蝉;评课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四化”现象:评课过程形式化 。我们经常看到或参与这样的评课活动:评议会上发言者少,旁观者多,由于发言面不广,且大多属于被动发言,因此评课场面冷冷清清,被动发言的教师更是不痛不痒地说几句敷衍了事。最

3、后,主持人或权威人士做一下总结性的发言,大致的容也无非是先说几句好话,然后提一下希望。这种评课只是为了完成一个工作,留下一次活动记录,徒有过程和形式。 评课容表面化 。在评课交流活动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 “这位老师板书工整,条理清楚 ”、 “某某老师课堂语言清晰,教态自然 ”等等。眼光依然死死地盯住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表现和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交流活动;还有一些教师虽提了不少意见,但只是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现象就事论事,不能对这些课堂现象深入透视,不能触动现象背后的教育理念,当然,也欣赏不了课堂中真正的精彩。这种表面化的评课对上课及评课教师的触动不大,

4、帮助也不多。 评课结论两极化 。一是虚假、讲好话的评课方式,大家说着一些“过年的话”(好话、祝愿的话),多讲优点,少讲问题,具体肯定,抽象否定,客客气气,皆大欢喜,参与者都抱着这样的心态“我不会对你的课说长道短,下一次你也不要对我的课说三道四。 ”二是否定为主、伤害自尊的评课方式。一些教师在评课中不注意方式方法,毫无顾忌地指责,把别人的课批得体无完肤,甚至讽刺挖苦,缺乏诚意。这种否定多于肯定、主观多于客观、挑刺多于学习的评课方式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它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伤害了教师的自尊心。 评课效果零散化 。表面上看,评课从目标、容、方法、技术手段,教师在素质、外在表现,方方面面,全方位涉猎。

5、实际上,由于缺乏明确而集中的关注焦点,你说东,我说西,各扯一套,缺乏对问题的深入研究。由于缺乏集中的主题,缺乏预先的准备,所谓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成了空话,只能就现象谈现象,就经验谈经验。 附:我的一次教研活动经历一位农村小学教师 课改导刊编辑: 前不久,我按照中心校的安排在中心小学上一节研讨课,课文是语言的魅力四年级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在接到中心校的通知后,我认真地分析了教材,接着又翻阅了一些新课程的书籍。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不需要教师按精读课的教法进行精讲教学,所以我确定了“教师引拨,学生自学”的设计理念,准备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一次彻底的自学。我想通过这节课给其他教师提供一种授

6、课形式,传递一些新的教学理念。 教案写成后,我在学校的四年级试教了一次,效果并不好,我就几次修改教案,但我始终坚持“学生自学”的理念。我认为,既然是一节研讨课,虽然不用追求十全十美,但应富含能给众多教师带来启示、感悟的理念或方法。 教研的日子终于到了,我镇所有四年级的语文教师聚在了中心小学,县教研室的教研员也来了。我对此充满了期待,因为我觉得校本教研离不开专业引领。更让我兴奋的是,中心校安排教研员听我的语文课,我欣喜若狂。我决心发挥出最佳水平上一节研讨课。 课前,我用几分钟时间与学生相互介绍了一下因为这是外校的学生,我们之间很陌生。之后开始上课,我首先让学生进行一个说话练习。我以前在班里进行说

7、话练习坚持了一学期,效果非常显著,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表达力提高很快,所以我想让其他教师也“共享”一下。接着,我导入新课,让学生先读书 5分钟,停下后,我在黑板上写“教师培养大学堂”,问学生“你们想不想当小老师?”学生兴趣盎然。我接着告诉学生:“假如你是老师,你要先读懂课文。那么你会从哪些方面去读懂课文呢?准备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呢?”考虑到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课文。我在每个小组之间穿梭,不停地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的方法。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启发学生,指导他们进行学习。一直到下课,学生学得很认真、很专心,但他们有时也表现出一些茫然

8、的神色,我感觉这些孩子们以前可能没有自学过,所以才会出现“你看我,我等你”的现象。 下课以后,我用我事先打印的“教后调查表”从教法、学法、知识掌握情况方面,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显得很兴奋,一致认为这节课上得快乐、轻松,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抱欢迎的态度。从孩子们轻松、开心的表情中我自信这一节课成功了一半! 学生下课到校园里玩去了,教师们开始评课。我充满期待,希望教师们能给出些建设性的、真正对我有帮助的意见。评课终于开始了,我拿起笔,等着做好记录。老师们首先肯定了“让学生自学”的做法以及活跃的课堂气氛,但我更渴望“批评”。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批评接踵而至: “课堂上学生活动太多,而学习中读的时

9、间太少”,“语文强调以读代悟,以读代讲,但本课不见老师引导学生读”,“课文教学没有联系生活实际”,“教师板书太少,教师只写了 12个字,而学生写了一大黑板”,“学生讨论时间太长了”,“课堂上阅读量太少”,“应该让学生在读中质疑,有问题时便要引导学生当即解决”,“教学重难点没有在课堂中突出出来”我的心情开始变得沉重,我真想插言告诉老师们,这是一节略读课,不能按精读课讲授,不应该但我没有说,我认为我应“虚心接受批评”,而不该辩论!接下来,一位老师的质疑把我打得“奄奄一息”:“学生在这节课里终究能掌握什么?不知道!”天啊,她认为学生在这节课上一点东西都没掌握,只是几个人在一起玩了一节课。但是,我仍然

10、有几分自信,我更加迫切地希望教研员能进行一些点评,要知道专业引领、专家的评价对教师的帮助最大。 教研员终于开口了:“这一节课学生自己分析课文的时间太长了,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然后共同思考和解决一个个问题。”“让学生把一个个知识点找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去体会知识点。”“知识点仍要偏重的。”“对课文词语的理解一定要解决好。”“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时该制止要制止,该引导要引导。”“让学生当老师,这不行,学生怎么 能当老师?怎么能说把学生培 养成老师呢?怎能让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提问题呢?不能!”(这是其中的要害句子) 听着教研员的发言,我的头发蒙,我在笔记上写道:“难道我失败了?我

11、怎么总觉他是个落伍者?”我的心情越来越沉重,难过、压抑一阵阵袭来。我仅存的一点点自信被教研员打垮了!我自己坚信的“教学理念”教师是引导者、帮助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与学生平等对话,不能光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体验求知的过程、掌握求知的方法全被击了个粉碎。 我沮丧地坐在凳子上,看着笔记本上一条条似“狂风暴雨”的袭击,我渴望避风的港湾、温暖的怀抱,难道这就是校本教研?怎么与我在书中看到的不一样呢?再转念一想,这本来就是研讨课嘛,让别人提意见总归是好,但我的心是依然沉重。现在提笔写信时,仍感到窒息。自认为自己不断探索新课程的教法,勤勤恳恳,每次优质课总能独占鳌头,每听到外校教师说我的课好

12、、“有听头”时,我总沾沾自喜,可今天难道我一文不值了?我鼻子发酸,一丝丝苦涩不断涌来。 教研员长达半小时的评论结束了,我少气无力地到讲台上收拾我的书、卡片。我边收拾边怀疑:“我失败了吗?”听课的老师们都站起来要出去休息了。这时,刚才上课的学生一拥而入包围了我:“老师,给我签个名好吗?”“给我也签个吧!”我一愣:“为什么要签名?”孩子们笑着说:“不为什么。”我说:“不签,好吗?”他们不约而同地高声回答:“不行!”看着孩子们灿烂的笑容与渴望的眼神,我能拒绝吗? 没有想到,最后还是学生温暖了我的心来源: 2006 年 7 月 19 日 教育时报课改导刊二、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我把“我的一次教

13、研活动经历”看成是一线教师对现有评课方式的不满和控告,看成是对传统的评课文化进行革命的呼唤和呐喊。 在长期和中小学教师讨论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对“来信”中所描述的评课活动中诸多不合理处有着切肤的认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适应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我认为,应从“听课评课”发展到“观课议课”。 (一)尊重参与者相互平等的主体地位 这里的参与者包括所有进入教学现场的人员,不仅包括做课的教师,其他一线教师,也包括进行专业引领的教研员,而且包括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议课的首先前提是,必须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进行评价的“评判者”和被动等待评判的“接受者”的关系,而是彼此平等、共同围绕课堂进行展开教

14、学对话、商讨教学办法的伙伴关系。 “观课议课”强调防止和克服两种心态:一是把献课的老师看成表演的“戏子”,观课教师成了苛刻严厉的观众,于是,做课教师取悦观众,观众则吹毛求疵,献课老师失去了自我。另外一种倾向是献课教师成了台上做指示的领导,而听课教师成了台下接受训示的群众,唯唯诺诺,点头哈腰,观课老师失去了自我。将独立而平等的对话关系运用于观课议课,既要克服消极接受评判和批判的“小媳妇心态”,唯唯诺诺,不敢敞开自己的心扉。又要防止采取高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惟我独尊。 在“来信”中,我们可以看出做课教师是一位相当有主见的教师,并且渴望创造和表达。对于“课堂上学生活动太多,而学习中读的

15、时间太少”等等问题,作者“真想插言告诉老师们,这是一节略读课,不能按精读课讲授,不应该”但最终作者“没有说,我认为我应虚心接受批评,而不该辩论”!“虚心接受批评”是一个紧箍咒,它剥夺了做课教师的话语权利和机会。彼此间没有了沟通,也就没有了不同提高的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最后只好各执一端、一拍两散,不仅对理解教学没有帮助,而且恶化了彼此关系。 为什么需要平等对话?“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本身具有多种发展变化的可能性“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是这样,对教学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同样是这样。正因为教学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和教学理解的丰富多样性,围绕课堂教学对话交流才有必要,也才有可能。 多尔建议:“ 让

16、我们共同漫游,向那产生于上帝笑声回音的,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的迷人的想象的王国前行。 ”承认多样性,探讨多种可能性,这是平等对话的前提,也是展开课堂教学讨论的基础。不必否认,教研员(这里包括其他承担专业引领的人员)可能更加见多识广。但即便如此,教研员手里也没有掌握“真理”。一方面,一线教师应该以置疑的方式,而不是以迷信的方式看待教研员的意见和观点。另一方面,教研员在观课议课中对于构造平等的关系、对话的态度具有引导和决定作用。可以说,教研员的态度和作风决定了观课议课的整体氛围和取向。因此,教研员必须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避免主观臆断,在发现意见时要充分尊重一线老师的上课处境、想法、思路,不断引起参与教师的深入思考和自我批判。我们认为,教研员的责任不在于拿出一个权威的意见,而是引导参与者发现和讨论更多的教学可能和实现条件。 (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