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研究课题方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1914449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研究课题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研究课题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研究课题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研究课题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研究课题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研究课题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研究课题方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研究课题方案二、课题重新论证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在 心理上亲近或疏远的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心理上的 反映。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其独特的身份和主体地位通 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是教 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活跃的人际关系系统。师生关 系的状况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教育活动的背景和情景,影响着最终的教 育成效。师生关系不仅是人与人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而且是人 际、教学、管理等特征关系的体现。从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考察, 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要构建一种新型

2、的师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在和 谐、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建国以来最为深刻 的一次教育革命。它是在与传统认识的冲突碰撞中突破和发展的, 课 程改革越深入,难度就越大,触及的深层次的东西就会越多。世界上 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 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来提高人才一培养质量。我国以培养高 素质的学生为目的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己经实施。 我们相信受新课程的 影响,能挑起建设和发展国家重任的新一代很快会成长起来。但是, 我们不得不面对与新课程改革相伴而生的许多的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师生关系问题。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

3、教学活动中, 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 它是学校工作的基础变量, 时刻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及效果产生能动的影响。 许多教育实践证明: 融洽师生关系的建构本身就表现出教育性, 富有深刻的教育价值。 “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 。教与学这一永恒的主题面临着新使命的审视, 师生关系要按新课改的理念和思路来定位。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新课程给师生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师生关系己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因此,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急需, 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外关于师生关系问题的研究己有很多成果, 其研究视角、建构方式都不尽相同。 但是, 国内对师生关系的

4、研究得到心理学实证支持的并不多。 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各项教育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备条件。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决定、 教育系统创建和谐校园的目标和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教学改革的新形势。 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工作要求和任务。 山东省教育厅和我市教育局相继出台了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 我校为切实贯彻落实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精神,特制订相应的活动实施方案。(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师生关系研究主要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入手, 研究方法倾向于定量分析、 实证的方法, 研

5、究内容主要是微观的层次课堂和班级, 着眼于师生相互影响的过程与方式, 通过一定时间的实验观察,设计有关问卷, 根据问卷所提供的信息形成实验报告, 建立起不同的师生关系模式。国外传统师生关系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基本倾向: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 存在主义教育和人本主义教育基本主张以学生为主,倡导“学生为中心”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要素主义教育和永恒主义教育的基本取向于“教师为中心” 。国外现在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相互作用模式,另一种是社会体系模式。如李维特的”小团体沟通模式” 、贝尔斯的“师生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等等,但在教育界影响不大。国外对师生关系的研究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

6、逐渐发展与深入的过程,从一开始的现象与问题的提出到逐渐落实到师生的两个方面,以及逐步深入到课堂、到班级,研究方面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明确。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学者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与研究, 受凯洛夫教育学影响, 研究师生关系的主题长期停留在谁为主体、 谁为客体的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框架中。 受这种研究思路的制约, 师生关系的研究视域一直不能有新的拓展。 只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 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不断地凸显,师生关系研究的领域也不断地拓宽, 并出现多学科交叉的趋势。 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 总体上看, 师生关系问题居于教育理论研究的边缘,个别观点引起教育的广泛关注。从数量上看,专门探讨教师问题和学生

7、问题的论文并不稀少, 但这类研究往往侧重于对教师和学生分别解析,关注他们各自的特点,对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较少探讨;从师生关系研究本身来看,教学角度的研究多、质量高,而对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分析较少;从研究方法上看,经验总结的多,实证性研究少, 宏观研究多, 微观研究少。 国内学者对师生关系的本质、 特征、功能模式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呈现如下特点 :首先,研究视角多学科化。突破以往单一的教育学领域,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生态学等视域来考察师生关系。 其次, 在师生关系的研究上呈现出人本主义的价值趋向。 强调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 并致力于构建 “民主、 平等、 对话”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但我们可以看出

8、, 对于一般师生关系的理论探究虽然在结论和趋势上趋同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 但并没有实际的去把握新课程实施与新型的师生关系的逻辑联系以及如何去建构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而这一问题的探讨, 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今天,尤其迫切和重要。(三) 已查阅的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研究文献 (直接按规范的文献格式列出,不少于 20 篇) 1钟启泉,崔允淳,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田汉族交往教学论M 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美 & 著 王建平 等译教师新概念 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4刘静20 世纪 90 年代

9、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述评 J 教 育探索, 2003, ( 7) 5张武升外国现代师生关系理论的构建与发展教育评论, 1989, ( 6) 6徐学俊李正洪 王文关于中小学师生关系的调查与思考 J 教育科学研究,2005, ( 5) : 28 31 7 王旭东 国外师生关系研究 M 海口: 海南出版社, 2000 8李洪丁特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3) : 18 20 9王文增,刘晓明.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与应对策略J.教育探 索, 2005( 12) . 10李瑞.教师职业倦怠分析J.甘肃科技纵横,2007 (3). 11杨庆红.建立良好的师生

10、关系是教师应尽的责任J.现代技 能开发, 2003( 9) . 12陈慧珠.关于和谐师生关系的若干思考J.株洲师范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 2006( 3) . 13杨明均.试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J.教育与职业,2006(21) . 14汪园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J.江西教育,2007 (6). 15路红伟.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J.河南技术职业师范学院 学报(职业教育版) , 2006( 3 ) . 16 李光宗,王朝建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3)17张伟跃.试论作为心理治疗学家的政治教师.政治课教学,1986 年第 3 期 .

11、 18任绪斌.略论教学过程中师生人际关系的功能.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 2 期. 19龚玲.探索和谐的中学教育模式.中国教育报, 2005年 4 月25 日第 2 版 . 20 王树茂.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 293 页. 21周作云,罗好裕,刘笃诚.教师心理学概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96、 124 页 . 22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247、465 页.(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一)研究目标结合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 调查分析目前师生关系

12、现状, 了解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 分析新型师生关系对学生及教师的影响。 积极探索建立与新课改精神相适应的师生关系的途径,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模式, 促进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理解、热爱,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充分发展,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二)研究内容 、中学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3、和谐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4、和谐师生关系对教师的影响 5、 建立与新课改精神相适应的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 策略。6、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和价值。(三)研究的意义、价值与创新和谐教育是

1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教育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内在要求, 是实现和谐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目前国内关于师生关系问题的研究大多是进行概念分析和理论建构, 多停留在理论描述层面, 缺乏实证性和可操作性。 在研究内容上也比较抽象, 对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关系阐述较多,很少对实践课题进行研究。然而,和谐师生关系问题是一个贴近实践,充满个体化,而且极为具体,多变的现实问题。偏重抽象思辨的理论研究无法揭示它的丰富内涵。 本课题的研究将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供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能使学校的校园文化、制度文化和师生的精神文化得到质的提升, 能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

14、观念,深化新课程改革,从而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本课题既有理论与实践价值,又有发展价值。第一、具有理论价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教育科研中的指导地位,以交往理论、互动理论、对话理论为基础,拓宽师生关系的研究领域,采取“问题取向”进行整合性研究, 补充和丰富新课程理念以及有关师生关系的理论研究。第二、具有实践价值:本课题研究将立足教育教学一线,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现场观察、个人访谈、数据统计和情景分析,掌握大量第一手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了解师生关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索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策略。本课题研究将对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第三、 具有发展

15、价值: 本课题不仅可以对师生关系从不同角度进行横向拓展性研究,如“师生冲突研究” 、 “特定师生关系研究”等,今后还可以纵向拓展为和谐校园文化、和谐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本课题研究主要有两处创新:其一,研究方法的创新:以新课程实施为平台,以教育教学实践为载体,以学校、社会、教师、学生、家长的广泛参与为基础,采用实证的、具体的、多样化的研究方法,研究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二是研究内容的创新: 拓宽师生关系的研究领域, 采取 “问题取向” 进行整合性研究, 从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伦理关系、心理关系、法律关系等多方面开展研究,构建新型的富有灵性和理性的师生关系模式。(五)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研究成员的任务分解及落实思路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 从师生关系的概念中我们可以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