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1学案:1.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含解析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1906202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1学案:1.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1学案:1.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1学案:1.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1学案:1.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1学案:1.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1学案:1.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1学案:1.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 .掌握从汉至兀君主专制加强的演进历程,分析其特点。(重点)2 .概述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理解其演变趋势。(难点)基础认知学习思考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确立(1)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2)职权: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特点: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4)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

2、利于加强皇权。2.演变(1)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又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军政归枢密院掌管,分割宰相军权;财政归三司掌管,分割宰相财权。(2)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统辖六部。图解历史(1)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三省六部制n卜一番酉*说 illlll:一二 推行机构I决策机构整颈幽丽二、选官制度1 .西周: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2 .战国:军功爵制度。3 .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也容易形成小集团。4 .东汉末年:朝廷采用由地方名人将本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品)、朝廷再按等任命的人才选拔制度。5 .魏

3、晋南北朝:家世门第的高低成为选官的标准,南朝时走向末路。6 .隋唐:科举制(1)原因: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2)来历: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3)完善: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4)发展:北宋,更为重视,导致选官过冗过滥;明清,八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5)评价: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2)选官制的演变西春一|战国秦汉.南北一陋宋,清.旅政丽官僚政黜士碌阖T官琮曲血溢世族I|文史懦生|世家子弟I|士人.子|史论要旨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对

4、官场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尚。三、监察与谏议1 .监察制度原因: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2)表现秦朝的御史大夫掌管监察。汉代专设御史府,长官即为御史大夫。明清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又设有六科给事中,进行业务监督。在地方,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2 .谏议制度(1)原因: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2)表现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宋代还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速施明清时期没有专门的谏议机构。3 .评价(1)消

5、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2)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思维点拨(1)监察制度的必要性:这是由于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君主一方面大权独揽,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百官进行控制。(2)监察制度的作用:一是提高行政效率;二是防范官员胡作非为、贪赃枉法。易错提醒谏议的纠偏作用只发生在开明皇帝身上。换言之,皇帝的意愿决定着谏议的命运。谏议制度与民主无涉,它是一种有别于官僚政治的“土治”,就是说,它是文人学子中的精英以其道德操守所发挥的影响。深化探究核心突破主题一君主专制的演进探究点1对三省

6、六部制的认识史料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皇帝),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一一朱子语类思考三省六部制是怎样运作的?有何特点?答案(1)中书省草拟政令,上承皇帝,再交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奉行”,尚书省下设的吏、户、礼、兵、开I、工六部具体负责执行。(2)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职权专一,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探究点2宋朝中枢机构史料“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与枢密院对

7、掌大权。”中书省之职是“掌进拟庶务任命知州军、通判等官员”。一一宋史职官志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中央官职设置的特点。答案宋朝虽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而中书省之权特重。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枢密院掌管军事。0史论总结君主专制发展的特点相权不断削弱,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断加强。秦朝首创皇帝制度,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具有相对独立性。两汉时期,汉武帝削弱丞相的权力。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统治者为加强皇权,使三省六部有名无实,并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职权,这样皇帝得以总揽大权。主题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史料一汉代“四科取士”为:“一日德行

8、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四日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史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唐摭言思考(1)从史料一可以看出汉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什么?你认为这种选官制度会带来哪些问题?(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具有怎样的历史作用。答案(1)主要标准:品德和才能。问题:缺乏明确可操作的具体标准,容易被权势家族控制,致使官员的办事效率低下,官场腐败,统治基础狭窄,不利于政局稳定。(2)作用: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官僚队伍提供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官僚体

9、制的进一步成熟,成为唐王朝繁荣和强盛的重要制度保障。O史诒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及积极影响(1)变化趋势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2)积极影响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树立起了中央权威,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

10、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制度化的选官制度,提高了官员队伍素质,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巩固练习随堂反馈1 .“唐初宰相多是兼职宰相即使是三省首长也各有本省日常事务。各种身份的宰相们午前议政于朝堂,午后理务于本司。”这种安排的主要目的是()A.挖掘官员潜力B.控制官员数量C.预防宰相专权D.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唐初宰相多为兼职宰相,各有本务。宰相集体议政和理务于本司,职责分明,可以预防宰相专权。故选C项。2 .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B.完善中央集权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民主权利答案

11、A解析设置多个宰相是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并不是完善中央集权,也不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君主专制时代是不存在扩大民主权利的。3 .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A.削弱主要将领和丞相的权力B.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C.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D.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答案C解析抓住题干“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体现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属于无关项;B、D两项具有一定片面性。4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过多次重大变革。创立省制,使省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是在()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答案D解析元朝行省制的确立,加强了元朝

12、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1)材料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

13、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哪一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趋势是什么?(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答案(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2)西汉: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设置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使与三司使,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元: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解析第(1)问,根据“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可知矛盾的内容与趋势。第(2)问,联系教材可知西汉至元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课时对点练注重双基强化落实对点练知识点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

14、“(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这表明三省六部制()A.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B.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C.有效地限制了皇权的滥用D.具有三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得出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故B项正确。2 .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A.设立三省,分散相权B.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C.废除丞相,权分六部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答案A解析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分割相权。

15、3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A.分散丞相权力,加强了皇权B.中央机构有明确分工与制约,减少决策失误C.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有利于选拔人才答案B解析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其解决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C、D错误;A是其作用之一,但不是积极意义,排除A,故选B。4 .唐代三省中某一省“负责定旨出命”。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其长官为宰相B.其下设六部C.相权趋于集中D.其取代了皇帝的决策权答案A解析唐代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割,皇权得到加强。“负责定旨出命”,即起草诏令,该省应为中书省,六部隶属尚书省,A项正确。5 .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A.召开政事会议,完善三省六部B.众设宰相,分化事权C.以六部分割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