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中的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1882756 上传时间:2023-08-29 格式:DOCX 页数:1 大小:8.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华《活着》中的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余华《活着》中的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华《活着》中的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龙源期刊网 http:/余华活着中的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作者:宋清影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08期内容摘要:活着将福贵放在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中,讲述了一个农民的生存史。先 锋小说代表人物余华采取传统现实主义,将新旧中国的时代动荡与城乡的历史纪事作为宏大框 架,同时,又用讽刺与黑色幽默的笔法,将主人公苦难一生的个人叙事摆在天平的另一端,溶 解了重大的政治灾难,消解了严肃的历史话语。本该沉重的宏大叙事反被个体的叙事凌驾其 上。本文试从轻重的权衡上,看到余华创作的意图。关键词:活着宏大个体轻重一.模糊的“宏大”活着是余华继在细雨中呼喊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相比较而言,后者仍带着强烈 的实验性技

2、巧与离奇悬念的结构,余华在活着中采用的是较为平易浅显的现实主义叙述。 尽管小说中以作者身份出现的“我”一直穿插在老人福贵的自述中,将一个完整的叙述不断割裂 并试图将读者带出老人自述的画面,产生文本与脱离文本的效果。但大体而言,这部小说的先 锋性已经棱角温和了。活着是将一个普通小人物放在一个巨大历史语境下进行描写的,由 于人物生命的限度,整个时间和空间的阈值被控制在了大概二十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中国一 个无名的城与周围的乡村。由于余华本身的目的并不在于对这种“宏大”的表述,正如他在韩文 版活着序里说的:“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我知道, 活着所讲述的远不止这些。”对于地域

3、和时代的广阔永远只是一个背影存在于小说中。首先,小说中的时间点是被动出现的。判断故事处于哪一个历史阶段,经常是由读者的常 识决定的。从福贵叙述一开始,“我爹走在自己的田产上,干活的佃户见了,都要双手握住锄 头恭敬地叫一声:老爷。”从特定的历史名词、专有人称可以判断出故事开始的大致年代然而 十分不确切。正是这种十分含混的时间描述,使活着不同于陈忠实白鹿原或者莫言 丰乳肥臀对史诗性的着意追求,而取代的是用一些具体的感性事物如青楼、赌场、人民公 社、法西斯、国民党、共军等词汇来代表时间的推移与跳跃。大的时间点有时是用人物的叙述 中为了引出事件而侧面提到,比如福贵谈到老丈人对他的毕恭毕敬时就尽力还原当年的场面, “最风光的那次是小日本投降后,国军准备进城收复失地。”这时历史顺序才渐渐明晰起来,而 之前阅读所造成的空白时间段则留待这种不定时的时间标志填补。至于小的时间段,更充满跳 跃性,通常是插叙或者倒叙的方式,用一个老人的思维方式回忆出来,比方说福贵说到妻子家 珍被拖出赌场时就顺带回忆她“早上几年的时候,家珍还是一个女学生。”其次,是小说中的地域范围的广义与模糊。在一般的乡土小说或者寻根文学中,很鲜明的 特征就是对地域的规定。像是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王安忆的小鲍庄、张炜的古 船,乡土的烙印使空间上的广度得到确认。而家族、祠堂等乡土社会历史遗迹更是对宏大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