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怀疑与学问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1871836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怀疑与学问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怀疑与学问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怀疑与学问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怀疑与学问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怀疑与学问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怀疑与学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怀疑与学问(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怀疑与学问一、教学建议【抛砖引玉】1.本文题目怀疑与学问是关系性议论文,它们之间的关系要搞清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辩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也即怀疑是学问的必要条件。2.理解文章的结构。3.这一类议论文,道理浅置易懂,可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己分析,老师加以引导。【指点迷津】1.本文的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举例论证是一种通过典型的有说服力的论据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这种论证方法的事实为依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本文所引三例分别从不同侧面证明了论点,很有特色。第1个例子: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早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

2、?著者何以知道?三皇、五帝是中华民族的鼻祖,史书有载,相沿承袭,有口皆碑。这样的人物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然而作者却以史学家特有的洞察力审慎辨析史料,竟发现诸多疑点:如三皇、五帝究系何人?史书记载有别,孰是孰非?通过这个例子、作者告诉我们,即使是重大的历史事实也有可能记载失误。由此作者提出的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的观点也就容易为读者所接受。第2个例子:我们又听说lsquo;腐草为萤rsquo;,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腐草为萤是民间的俗说。这种俗说正确与否,很少有人去考虑,只是人云亦云、相传已久,似乎成了真理。然而草变萤是缺少科学依据的。一经作者分析,人们才恍然大悟

3、,原来生活常识也有谬误之处。由此看来,生活中也需要有怀疑精神?第3个例子: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棗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就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戴震幼时提出的问题似乎有些幼稚,但又切中肯綮,引人深思。戴震善于发问,勤于思考,多有建树,终成一代宗师。戴震的成功经历证明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作者从历史、生活、学术三方面举例,充分证明了做学问需要怀疑精神。(2)道理论证。道理论证是通过对事理的分析论证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文中两处运用了这种方法:第1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

4、索而辨别是非,经过lsquo;怀疑rsquo;、lsquo;思索rsquo;、lsquo;辨别rsquo;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lsquo;尽信书不如无书rsquo;,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先从正面分析,指出人们必须经过由疑到思,由思到辨的过程,才能获得真知。接着又引用孟子的话从反面阐释,指出一味信书,唯书是从,科学就永远不能进步。正反对比分析,使读者认识到怀疑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第2处: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

5、、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这一段分析,作者先从反面入手,阐述不动脑筋的危害棗不动脑筋永远不能治学。危害之大令人警惕。一旦我们打消懒惰思想情绪,解放思想,开动机器,我们就会由无疑到有疑,由有疑到求解,有求解就会有新说,学术就会有发展,有进步。一经作者分析,孰是孰非,读者就清楚了。2.弄清论证的层次(课文训练重点二)本文共6个自然段,1、2段通过引用材料提出论点,3、4、5段从消极方面论述怀疑精神是辨伪去妄的重要步骤,第6段则从积极方面论述怀疑精神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重要条件。一正一反,论述的层次十分清楚。3.理解过渡句的作用(课文训

6、练重点,帮助完成揣摩middot;运用五)。过渡句在文章中起纽带作用,它可以把文章的相关内容联结在一起,使文章严谨。本文练习题中的揣摩middot;运用五是一道综合性阅读题,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弄清过渡句怎么承上,怎么启下的。过渡句的上半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显然是针对前面3、4、5节而言的;过渡句的下半句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则是下文论述的中心。第6段的句运用事理分析强调怀疑精神对新学说、新发明的作用。句则运用例证说明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明确过渡句所承所启的内容,也就真正认识了过渡句的作用。4.复句分句关关系(假设、条件)1

7、.假设复句一般由两个有假设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由这种假设的情况产生的结果。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如果、假若、倘若要是等,它们常和副词就、便等配对使用。假设复句另外一种情况是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某种情况,并先退让一步,承认它为事实,后一个分句说出一个跟假设的情况不相应的结果,常用即使(纵然、哪怕、就算)也的形式。2.条件复句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相同的结果,常用无论(不论、不管),都等关联词语表示。5.本文应掌握的词语:墨守虚妄辨伪去妄不攻自破腐草为萤二、学海导航【学法指要】1.从课文中找出什么是怀疑

8、精神?它对做学问起什么作用?提示:课文第四段中概述说: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五段又具体论述了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作用: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2.课文开头引用名人名言,单独作为两段,这是一种比较新颖的论证和结构方法,具体说说这样用的好处。提示:这两句名言放在开头,既提出了中心论点,同时又是文章的论据,并使开头显得新鲜活泼。3.阅读全文,体会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第三至第五段先从消极方面作论证,第六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中间起承

9、上启下作用的一个递进复句,恰好概括了前后两个方面的分论点: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作两层,有两个段内小论点,一层进一层的论证中心论点。第三、第四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而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第五段扩展开去,又提出另一个段内小论点: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的怀疑,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

10、而论及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4.根据自己的体会,谈一谈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自己在学习中存在哪些不足,应该怎样做。【妙文赏析】放飞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一阵稚嫩清脆的童音打断了我的数学解题思路。哦,那是老师的女儿在隔壁办公室里念古诗。熟悉的诗句使我情不自禁地搁下了手中之笔。抬头远望,窗外天高云淡,海蓝色的苍穹是那样辽远深广,微风轻轻吹过,抚着我的脸,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心底油然而生。猛然间,我看到笔盒上的月历,它告诉我已经进入了一个放风筝的季节。恍恍惚惚中,一只雪白的风筝飘起来了,飘在蓝天白云中,带着我郁积已久的思绪飘向遥远的年代和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