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诗两首》教学设计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1871834 上传时间:2024-01-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情诗两首》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爱情诗两首》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爱情诗两首》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爱情诗两首》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爱情诗两首》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爱情诗两首》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情诗两首》教学设计(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返回返回返回教学设计爱情诗两首教学设计 授课人 段玮婷【教学目的】1能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2.通过把握诗中形象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诗的意境;3.体会作者诚挚的情怀,陶冶崇高的情操,树立学生对的的爱情观【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的文体特点,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2把握诗歌所使用的体现方式和修辞手法;3.掌握诗歌的阅读措施。【教学难点】在学习两首诗的基本上,从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感情基调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阅读,可引导学生从中体味到爱情的多种滋味;在阅读中比较,加深学生对爱情的理性结识。【教学措施】以教师启发、师生

2、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采用比较阅读、据说读写结合等手段,配以优美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在轻松、开心的学习中,高效率地达到教学目的。【学时安排】二学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用幻灯片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一、朗读课文,认真思考课后练习。二、查询有关爱情的中外诗文、故事、音乐、歌曲。三、查找作者舒婷及裴多菲的有关资料,如生平、作品、评价性的文章。(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本上,全班进行交流。)第一学时本学时重要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致橡树的有关知识、作者及其作品等查询的成果进行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涉及粗读、细读、重点品读,从而体会诗人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在品味诗歌语言基

3、本上,把握诗歌形象,感悟诗人渴求、倡导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密切无间的爱情观。 一、课文导入从小我们都听过诸多美丽的传说,例如许仙与白娘子的传说、牛郎与织女、七仙女与董永、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传说都与爱情有关。的确,世间最甜蜜也最令人烦恼的感情也许就是爱情了,难怪古人曾叹道“问世间情为什么物,直叫人生死相许”。那么,究竟情为什么物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女诗人舒婷心灵深处,倾听她的心灵独白。二、作家作品舒婷,原名龚佩瑜,15年出生于福建泉州,现代女诗人。96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1年开始写诗, 197年开始刊登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重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

4、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8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中的代表作之一。三、有关朦胧诗派“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因此被称作“朦胧诗”。其特点是:内涵上意蕴深厚,不求显露。思考人的本质,摸索人的自我价值,体现诗人的主体意识;2.艺术上意象迭加,扑朔迷离,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以普遍的暗示来替代过去的直接体现。一般觉得,朦胧诗是自18年北岛等主编

5、的今天杂志开始的。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舒婷的致橡树、墙,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洁白的墙等等。朦胧诗的历史功绩及艺术成就是无法忽视的,它最大的奉献是唤醒了一种新诗现代化的意识。虽然目前读起来,不少朦胧诗人的诗作仍深具魅力,例如北岛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种人”(宣布);“卑劣是卑劣者的通行证崇高是崇高者的墓志铭”(回答)。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舒婷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神女峰)等等,当年称得上传诵一时,在当时思想解放、人性开放的启蒙思潮和时代背景下领风气之先,自然好评如潮。但也有些诗作,不乏概念化、简

6、朴化甚至标语化的痕迹。 四、品读课文1.解题:一边听朗读,一边思考【问】题目中“致”是什么意思?其主语是什么?可见本诗重要意象是什么?其中橡树象征什么?木棉象征什么?【明确】“致”的意思是向对方表达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2内容鉴赏:根据诗人的情感态度,我们可以把诗歌在“不,这些都还不够”这里提成两部分。下面让我们先学第一部分。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阴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凉爽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长你的高度,烘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问】文学靠形象说话,诗歌里的形象又叫“意象”,在这一节里

7、诗人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针对“橡树”而言分别具有如何的特性?凌霄花:攀援高枝,炫耀自己(借别人的“高枝”证明自身的价值)鸟 儿:借树阴栖身蔽日(一厢情愿的屡屡取悦别人,遭遇冷遇仍痴心不改)【补充】流沙河草木篇藤:“她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她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依附她人的形象。【问】这两种意象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依附型泉 源:送来凉爽(无限忘我不求回报地奉献)险 峰:增长、烘托(默默支撑和铺垫)日 光:奉献光热春 雨:提供水份【问】“日光”“春雨”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请仿照前两句格式补写出其后的内容。例:也不止像日光

8、无限奉上毕生的光热 也不止像春雨安慰你的枝叶,滋养你的根系“日光”无私普照大地,“春雨”无声滋润万物(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语云:“恩深者,如雨露之恩。”久旱而降甘霖,不可谓施恩不重,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就是由于身为神缨侍者的贾宝玉对她有雨露之恩而用毕生的眼泪来归还。它们都是被人们广泛传诵的奉献者形象。但是,诗人在这里却是把它们作为背面形象来呈现的。它们在爱中意乱情迷,只知无止境地付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泯灭了个性,失去了自我,而另一方只是心安理得、无动于衷的接受,没有爱的回应,这种爱必然是残缺的。【问】这几种意象又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呢?奉献型【问】诗人对这两种爱情观

9、持什么样的态度?与否完全同样?“这些都还不够”中“这些”指哪些?结合具体词语进行分析。持否认态度,但并不完全同样。对于依附型的爱情观,诗人是完全否认,两个“绝不”体现了诗人否认的坚决与批判的彻底。“这些”只指背面四者,对于奉献型的爱情观,诗人是部分否认,两个“不止”和“还不够”表达并不排除这样,但又不能仅仅这样,两个“甚至”承办上面的“也”,表达限度更进一步,既使是为人们广泛颂扬的“日光”“春雨”也不能作。【小结】诗人一开篇,连用了六个比方,层层进一步,形象地给我们呈现了两种老式的爱情观,并坚决的表白了自己对这两种爱情观的否认和摒弃,那么,诗人所倡导的爱情观又是什么呢?就让我们在第二部分来寻找

10、答案。第二部分这里,诗人给我们提供了此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木棉”,“必须”与前面“绝不”相对,体现了诗人对木棉肯定的坚决与推崇的彻底。【问】请结合下文分析诗人是如何具体呈现“木棉”这一形象的。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紧握”“相触”“互相致意”,这些词反复强调两者的对称平等,“根”“叶”句侧重在外形上的密切和睦,有“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意味。“致意”句侧重在精神上的互相尊重,相敬如宾。据后汉书梁鸿传记载:隐居不仕的梁鸿,每天劳动完毕,回到家里,她的妻子孟光,就把

11、准备好的饭菜摆在托盘里,双手捧着,举得齐眉那样高,恭恭敬敬地送到梁鸿面前去。这个“举案齐眉”的故事后来常用来表达夫妻相敬如宾,但它是建立在地位不平等的基本上的相敬如宾,与这里的“致意”有着天壤之别。“言语”句侧重在两者的心心相映,默契相知,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之意,而这里更是“身有彩凤双飞翼”。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铜枝铁干”“刀”“剑”“戟”,具有男性的刚强、果敢、锐利,“红硕的花朵”“叹息”“火炬”则具有女性的热烈、柔韧、内敛。抱负爱情的双方应在心智、能力方面相匹配,才干互为支撑,分担苦难,共享人生。否则,只能像

12、藤那样软弱的依附,像鸟儿那样豪无尊严的取悦,像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那样付出而没有回应。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彼此独立但并不孤立,她们同甘共苦,休戚与共,困难时,她们不是一方蔽护一方,而是“分担”,成功了,也不是一方居高临下的赐予另一方,而是“共享”。“分离”既指物质上的独立性,更指个性上的独立性,不像“凌霄花”“鸟儿”那样死死纠缠、紧紧寄托,“相依”则指精神上的互相依存性。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这里,诗人以坚决的口吻总结全诗,【问】总观上文,相对于橡村而言,“木棉”这一意象

13、与前面六种意象相比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特性上有什么不同?诗人借“木棉”体现了如何一种爱情观?从外部形态上看,前面六种意象相对于橡树都显得渺小而模糊,严重失衡;而“木棉”这一形象与橡树就十分匹配谐调。从内容特性上看,前面六种或“攀援”“借”,或“为”它们唱、“送”、“增长”、“烘托”,都是单方面的依托和牺牲,传递出的是一种被异化、被驯化、被奴化的畸形爱情关系,而木棉则是“作为树的形象”独立地“站”,是“互相”“分担”“共享”,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爱情关系。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体现的是一种彼此独立又互相依存的平等型爱情观。【问】我们如何评价诗人的这种爱情观?(可以与老式的男主外女主内式的爱情模式进行比

14、较。)本诗爱情观的进步性:倡导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更具有人道主义精神。这种平等式的家庭才真正是心灵的栖息地,它代表着人类文化的迈进方向。诗人以独白的口吻,体现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反思,她不是以单纯的容貌和柔情取悦对方,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是并肩携手、互尊互重、互敬互爱、自由平等、心心相印,一起同甘共苦,在思想情感和形体上达到完满的结合,即追求同一的生活信念、人生抱负,为着共同的目的而奋斗,这样的爱情才是真正崇高伟大的爱情,才会“终身相依”永不分离,诗人在冲破老式爱情观念的同步,洋溢着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流贯着新时代的特性,诗人所向往并为之讴歌的爱情,乃是人格独立,地位平等、互不依附,而又在祖

15、国的土地上坚持各自的岗位,为了一种伟大的目的共同战斗而凝结起来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才是崇高的、伟大的。第二学时本学时引导学生继续品读鉴赏诗歌我乐意是急流,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异国情趣,体会诗人对爱情的独特理解,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形式特点。将裴多菲的我乐意是急流和舒婷的致橡树进行比较,这样可使学生对内容、情感及艺术有更为深刻的结识。一、课文导入爱情是世界少有的至真至纯的珍宝,因此需要每个人用毕生来追求和庇护,因此才让世人跨越时空、用不同的语言来歌唱。哪怕是千山万水,哪怕是遍体鳞伤,只要所爱常青,只愿所爱幸福。致橡树让我们体会了独立平等、心心相印的爱情,本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19世纪的匈牙利去品味英雄人物裴多菲所的追寻的爱,领略一下战斗诗人的柔情。 二、作家作品裴多菲:19世纪匈牙利伟大的爱国诗人。.坎坷的毕生:出身于一种贫困的屠户家庭,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2.战斗的毕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