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和能力选择题必考知识点汇总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1862711 上传时间:2024-01-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和能力选择题必考知识点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和能力选择题必考知识点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和能力选择题必考知识点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和能力选择题必考知识点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和能力选择题必考知识点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和能力选择题必考知识点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和能力选择题必考知识点汇总(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完美WORD格式选择题必考知识点中学生心理发展(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理论核心:“发生认识论”图式、同化、顺应、平衡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内化说”;最近发展区(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注意发展特点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无意注意不断发展和深化,兴趣爱好逐渐稳定,注意的发展始于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占有优势地位;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 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注意广度接近

2、成人;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记忆发展的特点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优于抽象材料,图形记忆优于词语; 有意记忆和抽象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思维发展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 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占主导地位; 辩证逻辑思维循序发展。对字词概念的理解逐渐能够把握本质;对语法结构的掌握逐渐丰富; 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咼。(三)情绪情绪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情绪状态分类:心境: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漫性和长期性。 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3、 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情绪理论詹姆士一兰格理论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肉活动 在脑内引起的感觉。坎农一巴德学说 情绪并非外界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 而在中枢神 经系统的丘脑。阿诺德的“评定一兴奋”说 强调情绪来源于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评估。刺激情境一评估一情绪;大脑皮质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从外周来的反馈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被估价,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 的情绪。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唤醒水平;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中学生的情绪特点强烈、狂暴型与温和

4、、细腻性共存;可变性与固执性并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高中生情绪特点与发展情绪的延续性;情绪的丰富性;情绪的特异性;情绪体验的深刻性;情绪体验更 加细腻。良好情绪的标准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程度的反应;|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当引起愉快、欢乐情绪的客观情境已经转移,而在进 行另一项活动时,学生仍然沉浸在愉快欢乐之中,这是不恰当的;符合学生的年 龄特点。情绪调节的方法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包括:认知调节法、合理宣泄法、意志调节法、转移 注意法、幽默法;通过实际锻炼提

5、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四)人格人格的特征独特性: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征 稳定性:跨时间的持续性、跨情境的一致性。| 整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社会性: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功能性:性格决定命运。气质类型胆汁质:兴奋型。直率热情、精力旺盛、不易疲劳,但易于冲动、自制力差,性 情急躁,办事粗心等行为特点。多血质:活泼型。反映迅速、活泼好动,待人热情亲切,但粗心浮躁、粗枝大叶、 容易分散注意力。粘液质:安静型。情绪稳定、心平气和、不易激动、也不外露;反应性低;话少; 自制力强但也易于固执拘谨。抑郁质:抑郁性。表现为对事物和人际关系观察细致、敏感;情

6、绪体验深刻稳定, 不外露;行动缓慢,不活泼;学习和工作易感疲劳。_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遗传与生理对人格的影响;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家庭对人格形成 的影响;学校教育对人格的影响;自我因素。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口唇期(出生一1岁左右),婴儿本我从吃奶和吮吸等口腔刺激获得满足和快乐。肛门期(2 3岁之间),幼儿通过大小便排泄获得满足,得到快感。性器期(大约4岁左右),儿童进入生殖器期,喜欢抚弄自己的性器官而获得快 乐和满足。潜伏期(从7岁左右到青春期前),儿童性与攻击的冲动开始进入潜伏期,对

7、性 不感兴趣,也不再通过躯体部位而获得快感。生殖期(从青春期到整个成年期),由于性器官的成熟,个体由儿童进入青春期, 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在心理上逐渐有了与性别相关的职业计划、婚姻理想等。埃里克森人格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 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主动感、主体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1830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亲密感

8、,避 免孤独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3060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充沛感,避 免停滞感; 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感(成年晚期 60岁以后),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 感,避免绝望与沮丧。中学生心理辅导(一)心理健康的标准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 人格结构完整。(二)心理辅导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 原则;个别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三)心理辅导方法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改

9、善学生认知的方法:理性一情绪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团体辅导疗法紧张不安、忧心忡忡;注意力集中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过度反应、难以 做决定;心跳加速、过度出汗。治疗法: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等方法;采用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 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锻炼学生的性格,提高挫折应对能力。抑郁症表现:情绪消极、颓丧、淡漠、失去满足感和对生活的乐趣;消极的认知倾向,低自尊、 无能感、对未来没有期望;动机缺乏、被动、缺乏热情;肢体疲劳、失眠、食欲 不振。治疗法:情感支持和鼓励;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调整当事人消极的认知状态;积极行动起 来,从活动中体验成功与愉快;服用抗抑郁药物

10、。恐怖症表现:强迫性计数;强迫性洗手;强迫性自我检查;刻板的仪式性动作或其他强迫行为 治疗法: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建立支持性环境;森田疗法,强调放弃对强迫行为做无用 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_网络成瘾治疗法:认知疗法、强化法、转移注意力法、来访者中心疗法 |I_I中学德育(一)品德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品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儿童道德发展的两个水平: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儿童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无律期;权威阶段(5-8岁)他律期;可逆性阶段(8-10岁)自律期-规则可以约定公正阶段(10-12岁)主持公正和

11、平等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一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一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第三阶段一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一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二)品德发展影响品德发展的培因素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良好品德的培养有效地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三)德育内容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 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教

12、育;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 教育。(四)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 合过程。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五)德育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知行统

13、一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六)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法(榜样示范法);锻炼法(指导实践法);陶冶法;品德评 价法。(七)德育途径思政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和校外活动;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 班主任工作。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班集体的发展过程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成熟期的集体阶段。班集体形成的标志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力的领导集体;健全的规章制度;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 风。班集体的建设策略班级目标建设;班级组织建设;形成正确的集

14、体舆论;关注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二)课堂管理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重视课堂管理本身的教育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 学习活动的过程管理。影响课堂管理的基本因素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性质;对教师的期望。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及其类型积极的课堂气氛: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消极的课堂气氛:学生表现出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课堂纪律 问题较多,师生关系疏远,教师不能有效控制课堂。对抗的课堂气氛:失控的课堂状态。影响课堂气氛的基本因素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课堂物理环境因素。良好的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正确地鉴定分析课堂气氛;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树立典型

15、,利用榜样示范积 极引导学生;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三)课堂纪律课堂纪律的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课堂结构课堂情境结构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学生座位的分配。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和处置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 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协调同伴关系;与家长合作。(四)班主任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 际关系的主导者。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建立健全班级组织;全班学生的全面教育引导工作(充分了解学生、全面教育引导学生、做好问题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班会、科技活动、文体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社会公益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