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著名文学家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1847944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汉著名文学家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西汉著名文学家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西汉著名文学家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西汉著名文学家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西汉著名文学家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汉著名文学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汉著名文学家(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汉著名文学家(一 )西汉著名文学家(一)扬雄(公元前 53公元 18),西汉辞赋家、 文学家、 哲学家、语言学家。姓氏“扬” ,或作“杨” 。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少时好学,博览多识,酷好辞赋。口吃,不善言谈,而好深思。家贫,不慕富贵。他的官职一直很低微,历成、哀、平“三世不徙官” 。王莽称帝后,扬雄校书于天禄阁。后受他人牵累,即将被捕,于是坠阁自杀,未死。后召为大夫。扬雄一生悉心著述,除辞赋外,又仿论语作法言 ,仿周易作太玄 ,表述他对社会、政治、哲学等方面的思想,在思想史上有一定价值。另有语言学著作方言等。隋书经籍志有扬雄集 5 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扬侍郎集 ,收入汉魏六

2、朝百三家集 。虽然文采飞扬 ,信仰却不坚定 ,是中国古代的有才无德的小人代表 .司马相如:西汉文学家,汉赋的奠基人。原名司馬長卿,小名犬子, 公元前 179 年出生于西汉巴郡安汉县 (今四川省蓬安县),后移居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 。由于仰慕战国时期的蔺相如, 因而改名相如。 成年后到京城为汉景帝的 “武骑常侍”,陪皇帝打猎,后以身体不佳为由辞去职务,东游梁国,封作宾客。当时梁国为全国文学活动中心,在此常与文人交往,写下不少作品,其最有名的是子虚赋 。梁王死后回临邛,在此识卓文君,相爱后因未得家庭同意,遂私奔成都,不久又回临邛,开一家小酒店度日。写下了追求爱情反抗市俗的千古佳话。 汉武帝即

3、位后, 他倾注全力写成 天子游猎赋,后又写出上林赋上奏,极得赏识,即封为郎,嗣为中郎将,负责开发西南夷。公元前 127 年,又回成都,为说服那些不赞成开发西南夷的蜀人,又写了难蜀父老的名篇。他仪表堂堂,风度潇洒,多才多艺,确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才士; 他琴挑卓文君, 赢得这位美女芳心的故事,更是传为千古美谈。他满腹诗书、有胆有识,敢作敢为,堪称一代伟丈夫。更为难得的是,身为汉赋大家,在汉武帝身边十几年,却从来不把献赋当作向最高统治者献媚取宠的手段,从来不与那些阿谀逢迎、鲜廉寡耻之徒为伍,不愿作没有灵魂的御用文人;而是有条件时争取有所作为,难有作为便努力保持自己的节操,所以,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作为

4、一个杰出的文学家,他凭着雄放的气魄和富赡的才华,勇于创新,锐意开拓,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他有赋29 篇。他还是汉代很有成就的散文名家,其散文流传 至今的有谕巴蜀檄 、难蜀父老、谏猎疏、封禅文等。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 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 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 10 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 ,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 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

5、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 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 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 ,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 ,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东方朔(约公元前 161前 87 年),

6、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陵县神头)人。西汉著名文学家。与司马相如同时,以辞赋著称。东方朔少失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汉武帝初即位,即罢斥诸子百家,独尊儒学,并诏令天下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应诏至长安上书自荐,在应诏上书中,毫不客气地述说了他的家世和刻苦自学、奋发进取的过程,及其品德才干:“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二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 、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东

7、方朔的上书,虽有些夸饰,但文辞不逊,颇得汉武帝称誉,命待诏公车。后来,东方朔以恐吓侏儒得幸,待诏金马门。 在一次射覆戏中, 他辩驳郭舍人, 得幸为常侍郎。建元三年(公元前 138 年),东方朔 24 岁时,汉武帝想把秦阿房宫以南、盩厔以东、宜春宫以西大片土地圈起来,修建上林苑,并与终南山相接,东方朔持反对意见,并上谏起上林苑疏,因此,汉武帝拜东方朔为太中大夫。不久,东方朔因小遗殿上,被免为庶人,待诏宦者署。随后,被命为郎,直到去世。东方朔在汉廷为郎官期间,朝廷多事,文人大都奉使四方,只有东方朔以及枚皋、 郭舍人在汉武帝左右, 嫚嘲诙谐,调笑娱人, 故时人称他们为滑稽家。 至于东方朔的滑稽言行,

8、尤为世人所公认和推崇。可以说,东方朔在汉廷中处于准俳优地位,是汉武帝的“弄臣” 。因他滑稽狂放,诙谐多能,应对敏捷,辩智娱人,所以深得汉武帝欢心。诚然,东方朔性格滑稽,但他在汉廷的诙谐滑稽,绝不是毫无目的的为诙谐而诙谐。纵观他的一生,其滑稽诙谐的目的,前期在于取宠求仕;后期在于在尊贵者面前维护自己的尊严。他所希求的并非是让汉武帝喜欢他的滑稽和诙谐,而是使其看中和支持他的言论和主张,采纳他的谏言。如果说,他前期滑稽诙谐的言行,取悦了汉武帝得罪了侏儒、郭舍人的话,那么,他后期滑稽诙谐的言行,得罪了包括汉武帝在内的汉王朝统治集团。因此说,东方朔的滑稽性格,既使其苟活到终老,又决定了他一生政治追求、仕

9、途生活的悲剧结局。东方朔是一个有才学、有理想、富正义感之士,他不甘居俳优地位和“弄臣”处境,所以他滑稽诙谐的同时,敢于直言极谏。谏汰奢扰民,谏淫乱非礼和谏徇情废法,是他谏诤的重要内容。他临终前,还劝汉武帝“远奸佞,退谗言”等。他这种直言极谏的品格,历来受到称赞。在史记滑稽列传中,褚少孙借武帝之口说: “顾东方朔多善言。 ”班固赞许他:“正谏似直” ,明代康丕扬在东方先生文集中赞誉他:“愚尝读班孟坚汉书而深有感于东方先生,讽谏直谏各归于正,超出汉廷之上,大有益于人主。 ” 东方朔学属杂家,是一个多产而知名的作家,他善于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辨骚、诠赋、祝盟、杂文、论说、诏策、

10、书记等篇中,就论及到东方朔的各种文体近10 种。张溥编辑的东方大中集中,除十洲记序存疑外,有8 种文体, 14 篇作品,即骚;七谏(包括初放 、沈江、怨世、怨思、自悲、哀命、谬谏);疏:谏起上林苑疏 、应诏上书;书:与公孙弘书 、从公孙弘借车马书 、与友人书;论:非有先生论;设难: 答客难、答骠骑难;颂:旱颂;铭:宝瓮铭;诗:据地歌、诫子诗、嗟伯夷。其中答客难和非有先生论 ,是他的重要代表作品,这两篇作品,均是他谏诤道路失败之后的晚年所作。答客难分设难和答难两部分。设难部分,即是东方朔以自己的职小位卑为根据,对他的才能和道德,提出责难。答难部分,分三层意思:第一,以“时异则事异”立论,论述虽有

11、苏秦、张仪之才,也不能被世所用,进而阐明自己虽然职小位卑,但并非没有才能;第二,以太公70 不遇为例,述说自己修身不懈,职小位卑,并不说明自己道德有缺陷;第三,以许由、接舆、范蠡、子胥为例,指出德才兼备者不为世用,恰好证明自己职小位卑,是道德完备的表现。东方朔在这篇作品中,从自身经历出发,在自我安慰的同时,尖锐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发泄了政治失意、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慨。作品虽明显地存在着封建文人夸夸其谈、清高自赏和消极情绪,但对汉代社会现实的描述,以及对封建统治制度的揭露,是极其可取的。如对当时文人志士不测命运和险恶处境的描述: “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 不用则为鼠。 虽欲尽节效情, 安知前后?”纵然有苏秦、张仪之辩,太公吕望之德, “上观许由,下察接舆,计同范蠡,忠合子胥” ,也只能“块然无徒,廓然独居”,老死于荒野之中。这些富有强烈现实主义精神的内容,对今天认识黑暗的封建统治制度,具有积极而深刻的意义。非有先生论假托非有先生进谏吴王的故事,阐明进谏难而纳谏更难的道理,以及察言纳谏对君主社稷的重要性。统观东方朔的著述,成就最高、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之所以取得一席地位的,主要是他的答客难和非有先生论 。在这两篇作品中,以答客难更为著名,它是研究东方朔生平、思想和政治道路的重要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