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有效历史教学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1838399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下的有效历史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课程下的有效历史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课程下的有效历史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下的有效历史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下的有效历史教学(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下的有效历史教学 金桂花今天课堂上本无意的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史的上下限?但看到学生并无太多的反应,结果自己就请了班上7位同学起来回答该问题,结果是无一人能准确回答。自己心情很是复杂,既怪学生知识掌握得不牢固,也在反省自己的教学。突然想到昨天和一为外校的老师聊天的时候说道自己上了三节课喉咙都沙哑了,她在安慰的同时顺便提到她听过一节他校的历史老师的上课,几乎也是老师讲了慢慢一节课。此时我要反思的是我们老师辛辛苦苦的教学,换来的教学效果并不太好,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否忽视了教学的实用性,有效性?虽然我们绝大部分高中一线历史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都比较扎实。很多老师现对求知的学生都

2、想把自己的知识倾囊相授。但在我们1世纪的高中历史课程追求人文关怀的目标是:“在面向未来的历史课程中占据中心位置的应是人,而不是学科本身。”新课程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老师只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指挥者。我们经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是无限的,而如何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这才是我们新课改的方向。我们要变过去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为有效教学设计,师生互动的有效教学课堂。通过课堂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加强了同师生之间的交流,发挥了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何为有效教学,很多教育专家都有下过定义。我个人认为老师要做到有效教学首先教师要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

3、策略或技术。新课程下我们的历史教学要做到有效性必须要做到“三站”,即站在学生立场追问历史教育有效性,大凡有效的教学,都是针对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而言的。你教的是什么样的学生才是你做好一切教学工作的前提。所有的有效性教学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其最后的效果也是通过学生体现出来的;站在教师立场追问历史教育有效性,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站在课改

4、立场思考历史教育有效性,以前的教材只是为了“历史”而编“历史书”,现在的课本是为了学生的需要而编排。课程标准理念的转变,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各环节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让课堂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特点,教师教学依据的是学生的理解掌握程度。当然,一切为了学生,改变了教师为主的观念,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好备课工作,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准是备好历史课的前提。当然我们的备课可以自由地计划自己的教学方案,而无须拘泥于太多的教学规矩,明确教学目标的有效性,课前搞好有效地备课,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之间心灵互动,追求有效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注意:第一,创设一

5、个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愿意在课堂中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在课堂上,教师不断通过问题来构建师生交流平台,学生积极投入探究过程,师生互为动力,在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营造的宽松自由、活泼愉快的氛围中,使得教学相长,互相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第二,营建开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在学生思维迸发时教师能适时加以点拨、引导,并加以适当的适时的评价。第三,教师在教学中最好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不拘一格,在教学中能抓住突发的偶然性的事件,发挥个人智慧,做出专业判断,、敏锐地抓住课堂中生成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并加以充分利用,通过师生的心灵互动,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教学中的三维目标,理论水平得到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发挥老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用精炼的语言讲好课,最生动、简便的方式使学生学会最深奥、复杂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最直接、更主动的学习的探索,获取有效的知识,得出科学的结论,解决在练习和考试中的问题,尽量做到以最低的成本,在单位时间内,使学生得到尽可能有效的发展。这种有效教学用更实用的话来说就是从充实快乐的学习过程中拿到自己满意的分数。在课堂教学完成以后,教师要善于反思和总结、创新,批判性的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不断的反思、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以更好的在教学中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尤其是心灵的互动,进行有效的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