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下册第五单元-例题解析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1834072 上传时间:2022-08-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政治下册第五单元-例题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政治下册第五单元-例题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政治下册第五单元-例题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一政治下册第五单元-例题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一政治下册第五单元-例题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政治下册第五单元-例题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政治下册第五单元-例题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五单元 例题解析考点精析 【例1】(单项选择题)政府用于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的费用属于 基金。 A扩大再生产 B公共消费C非生产性基本建设 D个人消费【点评】国民收入按其最终用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积累部分包括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三部分内容。消费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方面内容。政府用于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的费用属于公共消费。【解答】B【例2】(单项选择题)2003年我国财政收入保持良好增长趋势,首次突破万亿元。与此同时,国家用于经济建设等各项事业的支出也同步增长。这说明A财政应保持大量节余 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目的

2、 C合理的财政支出能够增加财政收入 财政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保证【点评】该题材料所讲的是财政有其重要作用。选项A、B说法本身错误,财政保持大量节余,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解答】D【例3】(单项选择题)国家决定,2004年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并在五年内逐步取消农业税。这一举措在于A取消对农村经济的监督B淡化税收对农村经济的调节作用C减轻广大农民的负担 D解除计划经济对农业发展的束缚【点评】该题考查对取消农业税的认识,选项A、B、D说法错误。【解答】C【例4】(单项选择题)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02年,我国税收突破17000亿元(不包括农业税和关税),有力地支持了

3、我国经济建设。回答下列各题:(1)在我国,税收的主要作用表现为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稳定货币的主要途径 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A、 B、 C、 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税收的作用的识记和理解。只要重视基础知识就能选出正确答案D。【解答】D(2)据报道,2002年我国共查处偷逃税350亿元人民币。某著名影星在个人收入和公司经营中偷逃税而被检察机关起诉。这一事实说明,税收具有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指令性A、 B、 C、 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税收特征的识记。只要掌握了税收具有哪几个基本特征,也就不难选出正确答案A。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是我们学好政治的基础,必须高度重

4、视。【解答】A(3)该影星的偷逃税案最初是由公司职员举报的,并且由该公司职员提供了大量证据。该职员的行为体现了A、公民有平等的监督权 B、公民有协助征税的义务C、公民有清查偷逃税的职责 D、公民有同偷逃税违法行为做斗争的义务【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公民依法纳税的理解。我国公民作为纳税人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同时,无论是否为纳税人都有同偷逃税行为做斗争的义务。当然,公民的义务和税务机关的职责也是有区别的。B和C不是公民的义务,A是干扰项。因此,选D。【解答】D(4)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也依法获得相应的权利。这意味着A、每个公民在法律上都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 B、权利和义务都是不可放弃的C、权利

5、和义务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D、权利即是义务,义务即是权利【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公民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正确认识。公民在法律上享有平等的权利,不等于享有同样的权利。实际上,根据法律,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有差别的。公民的权利具有自愿性,义务具有强制性,放弃某些权利并不违反法律。权利和义务有联系,也有差别。因此,只能选择C。【解答】C【例5】(单项选择题)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的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度增长,有效地支持了国家重点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财政收入包括A、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国有企业上交的利润收入B、税收收入、外债收入、国有企业上交的利

6、润收入C、债务收入、外汇收入、国有企业上交的利润收入D、税收收入、外汇收入、债务收入【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财政收入基本形式的了解。财政收入包含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四种形式。外汇收入并不都是财政收入。因此要选A。【解答】A(2)在国际经济发展趋缓的形势下,确保实现我国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对策是A、刺激和扩大国内需求 B、扩大我国商品出口量C、扩大国债发行规模 D、扩大吸引外资规模【点评】本题考查了我国的财政、外贸等方面的知识。拉动经济增长包括扩大内需(内需包括投资与需求)和对外贸易,但是扩大内需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措施。1998年以来,我国把扩大内需作为

7、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措施,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外贸易必须大力发展,但不是根本措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国债是我国为扩大内需而采取的措施,但是发行国债必须适度,否则就会造成财政收支的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因此,只能选A。【解答】A(3)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在预算中逐年扩大了对居民生活补助的支出。2002年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开支预算达860亿元,这个数额比1997年增长了15倍。这一事实表明,政府积极履行A、参与经济活动的职能 B、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能C、协调多方利益的职能 D、维护市场秩序的职能【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国家职能的理解。国家有经济职能,但是这种职能主要是经

8、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不是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因此A不能选。B和D与本题无关,所以只能选C。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执行者,必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解答】C【例6】(单项选择题)从1998年开始,我国连续四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债发行总规模达5100亿元人民币。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目的在于A、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 B、扩大商品进口的数量与规模C、扩大商品出口的数量与规模 D、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目的的认识。在目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完全或主要依靠扩大出口来带动我国经济增长会遇到越来

9、越大的困难。因此,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连续四年发行国债5100亿元,目的就是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因此选A,而B、C、D与题干的要求没有直接的关系。【解答】A【例7】(单项选择题)我国国民收入的价值表现形式是A、当年在国民收入中被消耗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B、当年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减去同期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C、当年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价值的总和D、一年内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货币表现【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国民收入”这一基本概念的识记和理解。解题的关键在于审清题目的要求。国民收入有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两种,它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

10、本题中A不是新创造的社会财富,而是原有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C、D不仅包含了新创造的社会财富,而且包含了原有价值的转移。所以,只有B才是正确的。【答案】B【例8】(不定项选择题)对个人所得税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A个人所得税对调节个人收入、增加财政收入有重要作用 B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C每个有正当收入的公民都应缴纳个人所得税D每个公民的所有收人都在纳税范围【点评】个人所得税是对居住在我国境内的个人所得和来源于我国的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公民是否成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是由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并非每个公民的所有收入都在纳税范围,也不是每个有正当收入的公民都应缴纳个人所得税,选项C、D说

11、法错误。【解答】A、B【例9】(不定项选择题)当社会出现经济过热时,为了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所运用的经济政策通常有A增加税收 B增加财政支出 C减少银行贷款 D降低利率【点评】解答该题时,应注意题干条件“当社会出现经济过热时”,选项B、D为经济增长过缓时促进经济发展的举措。【解答】A、C【例10】(不定项选择题)国民收入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它是指一定时期内A、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B、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全部产品C、社会总产品扣除同期消耗的生产资料后剩余的部分D、社会总产值减去同期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国民收入”这一基

12、本概念的识记和理解。解答此题时要注意弄清“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等概念的区别,同时还要能知道“国民收入”有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这两种表现形式。结合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本题选C、D。【解答】C、D【例11】(简答题)为了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今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随后,北京市宣布2004年取消农业税,使全市329万农民“挣回”8000万元。同时投入15.19亿元支持“三农”,另拨1.1亿元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税收和财政政策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点评】该题主要

13、是结合“三农”问题考查税收和财政的作用。解题的思路是将税收和财政的作用知识点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整理。【解答】(1)降低和取消农业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可以调节农村经济,促进生产的发展。(2)财政可以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可以促进农村科技、教育等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稳定。【例12】(简答题)2003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洪涝、旱灾、非典疫情等自然灾害,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为帮助灾区群众解决生活问题,民政工部、财政部先后安排下拨资金数亿元用以救灾。如何正确认识上述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点评】本题以时事材料为背景,考查对

14、财政支出、财政作用的理解。财政支出按具体的用途,可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财政的其他支出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支出和补贴支出。国家南下为公民提供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的费用,就属于社会保障支出。财政的作用包括五个方面,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巩固国家政权。发放救济补助可以帮助灾区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安置生活,防疫治病,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把材料和有关理论结合起来,说明材料体现了什么理论。【解答】(1)材料反映出

15、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支出是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财政在抗御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财政支出作为财政分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过程。通过对财政资金的分配,国家的各种职能才得以实现。因此,财政支出反映政府的政策。通过材料中国家拨付巨款救灾,可以看出财政通过社会保障的支出,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例13】(辨析题)在我国,国家只要提高税率,就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就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我国税收的性质、作用以及税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解答此类题目,既要进行辨别,也要进行分析,该肯定的要肯定,该否定的要否定。同时,解答此题不能简单的肯定,也不能简单的否定,要全面的、多角度的分析。就本题而言,我们既要看到税收对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