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一册教案集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1828963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DOC 页数:80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第一册教案集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高中生物第一册教案集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高中生物第一册教案集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高中生物第一册教案集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高中生物第一册教案集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第一册教案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第一册教案集(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课,课题 绪 论 第 课时,课型 复 习 。总序第 个教案。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生物的应激性、适应性及反射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重点 难点:1、生物的基本特征; 2、生物的应激性、适应性及反射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教 具:幻灯片。教学程序:(导入)地球从诞生至今大约有46亿年了。在这46亿年中,生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生机盎然,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也正因为有了这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使地球上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各种各样的生物息息相关。在现代社会,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重

2、要的作用。学习生物科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一、生物科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二、生物体都具有以下特征: 物质:蛋白质、核酸; 1、共同的物质基础 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 实质:活细胞中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自我更新 2、新陈代谢 吸收营养合成自身物质;贮能; 过程 分解自身物质排除废物;放能; 定义:对刺激发生反应,以适应环境; 3、应激性 实例:根的向地性(重力),茎的背地性(光); 与适应性的关系:应激性是生物产生适应性的生理基础。 注:(1)应激性:生物对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

3、发生的反应。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2)反射:是指多细胞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可见,反射是应激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隶属于应激性的范畴。 (3)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性状)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动物对各种刺激发生的反应(包括反射)的应激性也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等生理功能也是一种适应。生物体所表现出的适应特征,通过遗传传给后代,并非生物接受刺激后才产生的。这是与应激性不同的。 应激性、反射属于生物的适应性,但并不是所有的适应具应激性(如北极熊的白色、绿草地中蚱蜢呈绿色等)。 因为:应激性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而适应性

4、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 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4)遗传性:是指亲代性状通过遗传物质传给后代的能力。要求生物体有一定的生长、发育条件,并对生活条件做一定反应的特征。因此,生物体表现出来的应激性、反射和适应性最终是由遗传决定的。 5、遗传和变异: 遗传:保持物种的稳定; 变异:使物种不断变化。 6、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形态、结构、习性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应激性适应环境 并影响环境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遗传和变异小结: 三、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9世纪以前:积累知识阶段;(一)描述性生

5、物学阶段 19世纪前叶:寻找生命内在联系,概括事实资料; 19世纪中叶:阐述事实资料(细胞学说、物种起源)。 19世纪中后期:用实验手段和理化知识分析;(二)实验生物学阶段。 生命活动过程和生命活动规律。(三)分子生物学阶段:20世纪以来,研究蛋白质、核酸和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四、当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细胞水平分子水平; 概述:生物科学 + 工程技术1、微观方面: 生物工程 医药:乙肝疫苗、干扰素、人类基因组计划; 成 农业:抗病毒植物、转基因鲤鱼、两系法杂交水稻、抗虫棉;果 开发能源和环境保护:石油草、超级菌。 生态学: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2、宏观方面: 前景(作用):对解决人口

6、爆炸、环境污染、资料匮乏、能源短缺和能源危机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成就:生态农业。五、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六、作业:七、后记: “关于病毒、类病毒、朊病毒”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增殖、遗传和变异、细胞内寄生、对抗菌不敏感,而对于干扰素敏感等特征的微生物。病毒个体微小,可通过细菌不能通过的滤器,一般在光学显微镜能看到,常见的病毒有牛痘苗病毒、传染性浓泡皮炎病毒、腮腺炎病毒、偶数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非典”病毒等。病毒的基本化学组分是核酸和蛋白质,而且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病毒通过核酸复制的方法来增殖,不进行二均分裂。 病毒体内无核糖体,缺乏独立的代谢能力。正

7、在细胞外的病毒颗粒处于静止状态,基本上是无生命的物体相似。病毒在生物进化中处于何种地位,目前还没有最后的结论:有人认为病毒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类型,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是从这类生物进化而来的;有人认为病毒可能是长期营寄生生活的原核生物退化而成的。2、类病毒:最近几年,人们还发现一种比病毒更简单的生命形式,叫做类病毒。它的大小相当于病毒的1/80,没有蛋白质外壳,仅是一单链核糖核酸分子。 病毒、类病毒都属于专性寄生的生物,都没有细胞结构,都不能独立生活。它们虽无细胞结构,但与其它生物一样具有严整的结构。3、朊病毒:199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朊病毒研究做出卓越贡献的美国学者普鲁辛纳。朊病毒只有蛋

8、白质,没有核酸。例如疯牛病的病原体。第 课,课题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第 课时,课型 复 习 。总序第 个教案。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目的与要求:1、识记生物体的主要元素的种类及其重要作用; 2、识记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重点 难点: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及其重要作用;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教 具:幻灯片。教学程序:(导入)在绪论部分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体有6个基本特征。其中,第一个特征就是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对于地球上已知的大约200万种生物来说,无论它们个体的大小、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如何,它们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这些共同的物

9、质基础主要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大体相同的。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一)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二)实验证明:C、H、O、N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另外,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其实,生物体除了常见的9种元素之外,还有Si、Cl、Al、Fe、Na、Zn据统计,在生物体的细胞内至少可以找到62种元素,其中常见的约有29种,其中重要的有24种。所以,一般情况下,可以说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的有20多种。(三)种类:20多种。 因为生物体内各种元素含量差别较大,所以,可以按照元素含量的多少把它们分为两

10、类:1、大量元素:指含量占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S、Ca、Mg等。2、微量元素:通常指生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如:Fe、Zn、Cu、B、Mo等。注:大量元素是从含量上看,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例如,C、H、O、N、P、S、K、Ca、Mg等;主要元素是从对生物体的作用上看,在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没有C就没有生命;C、H、O、N、P、S六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占原生质总重量的97%,生物体的大部分有机物是由这六种元素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1、组成原生质的成

11、分。C、H、O、N、P、S 6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生物体的大部分有机化合物是由上述6种元素组成的,如蛋白质是由C、H、O、N等元素;核酸是由C、H、O、N、P等元素组成。2、组成多种化合物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蛋白质、核酸、脂肪、糖类等都是由多种化学元素组成的。3、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主要是微量元素) 例如,微量元素B能促使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当柱头和花柱中积累了大量B时,有利于受精作用的顺利进行;在缺乏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1、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

12、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2、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如C、H、N 3种元素在组成人体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占73%左右,而这3种元素在组成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还不到1%。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四、总结: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20多种。 2、根据化学元素含量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3、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都有一定作用。 4、非生物界与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五、作业:六、后记: 1、 N元素:是蛋白质、核酸、ATP及其它重要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其中蛋白质是

13、生命活动的直接体现者,核酸是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核酸控制着蛋白质的合成,ATP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ATP水解释放的能量直接维持生命活动的进行,所以N元素素有“生命元素”之称。2、 P元素:是核酸、磷酸、ATP等重要化合物的组成成分。缺P会影响核酸的合成,从而影响细胞的分裂和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缺P会影响到细胞膜及其它生物膜的结构,从而影响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的进行。缺P还会影响ATP的合成,从而影响到细胞和生物体的能量代谢。3、 S元素:在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大多数都含有S,S是组成蛋白质的一种重要元素,对于维持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4、 Fe元素:是血红蛋白的成分,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在高等动物体内,缺Fe不能合成血红蛋白,而出现缺Fe性贫血,严重时危及生命。Fe在生物体内有两种存在状态:Fe 2+和Fe3+。Fe是许多重要氧化还原酶的辅基,参与生物体的氧化还原反应。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