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常见病鉴别诊断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1817467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内科常见病鉴别诊断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神经内科常见病鉴别诊断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神经内科常见病鉴别诊断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神经内科常见病鉴别诊断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神经内科常见病鉴别诊断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内科常见病鉴别诊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内科常见病鉴别诊断(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神内常见病鉴别诊断头晕: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多在头位变化时发作,如起卧床、抬头、转头或坐梯,保持一定位置后症状消失,直立行走时症状不明显。每次发作时间:以秒计算,多在10 秒以内。发作时为眩晕,发作间期可表现为头晕或昏沉感,眩晕具有易疲劳性、自我好转性和可复发性。Nylen-Barany或Dix -Hallpike 体位诱发试验可呈阳性。2、梅尼埃病(Meniere disease) :又称内耳性眩晕或发作性眩晕,为内耳的一种非炎症(淋巴代谢障碍)性疾病。本病以突发性眩晕、耳鸣、听力下降或眼球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眩晕有明显的发作期和间歇期。病人多数为中年人。发作性眩晕、耳鸣

2、耳聋、恶心呕吐、眼球震颤为四大主症。中枢神经系统检查正常,冷热水试验可见前庭功能减退或消失。 。3、前庭神经元炎:是一种前庭神经元的病变,病变部位可位于前庭神经核、前庭神经、前庭神经节及前庭神经末梢的整个通路上。多见于 20-60 岁成年人,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使,以突发的重度眩晕,而无耳聋、耳鸣等耳蜗及其他神经症状为主要表现。常于病毒性疾病后 24-48 小时内发生,持续4-5 天。头部移动时症状加重,但听力不受影响。冷热变温试验前庭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有时呈现健侧优势偏向;无头痛及其他神经体征;急性期内血象常偏高,发作期中可有自发性眼震。4、后循环缺血(PCI) : PCI 包括后循环的

3、TIA 和脑梗塞。患者多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如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脂血症。头晕是PCI 的常见表现,后循环脑梗塞可同时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定位征,如饮水呛咳、构音障碍、眼球活动异常以及共济失调等。头颅MRI ,特别 DWI 检查有助明确。头痛:1、偏头痛: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两侧疼痛,多成波动性。常伴有恶心和呕吐,少数典型者发作前有视觉、感觉和运动等先兆,可有家族史。活动后头痛加重。2、脑出血:患者多有高血压病史,通常在活动、情绪激动及突然用力时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可伴有血压升高、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严重者意识丧失成昏迷状态,行头颅CT 示可见脑内高密度的新鲜血肿。3、蛛网膜下

4、腔出血:患者多在剧烈活动、用力或情绪激动时出现爆裂样局限的头痛、呕吐,项背部疼痛,伴或不伴有血压的升高,少数患者出现肢体瘫痪、认知障碍及视力模糊,查体示脑膜刺激征阳性,眼底检查可见玻璃体膜下片状出血,行头颅CT 示蛛网膜下腔可见高密度灶,腰穿示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昏迷查因 :1、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多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可于平静状态下表现为一侧肢体偏瘫、双眼凝视、意识不清。若为基底动脉主干梗死可伴有头痛、四肢瘫和多数颅神经麻痹,呈进行性加重,早期行CT 检查可未见异常,行MRI可以明确诊断。2、低血糖昏迷:患者因为饥饿或是因为糖尿病应用降糖药物及胰岛素后,突然出现心悸、出汗、饥饿感,严重者出现视

5、物不清、步态不稳、肌张力增高性痉挛及昏迷,行随机血糖检查示血糖低于 3.0mmol/L ,给于应用高渗糖后神志逐渐转清,可明确诊断。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多有糖尿病病史,在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创伤、手术及分娩等诱因下,出现昏迷、烦躁、呼气中有烂苹果味,可进一步伴有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随机血糖示16.7-33.3mmol/L ,血酮体大于4.8mmol/L,尿糖及尿酮体呈强阳性。1、反射性晕厥: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颈动脉窦性晕厥、排尿性晕厥、咳嗽性晕厥等。发病前多有精神紧张、体力过劳、站立过久、热水浴时间过长和起立过快或排尿咳嗽等诱因。2心源性晕厥:由于心律失常、心瓣

6、膜病、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等心脏病致心排血量突然减少或心脏停搏,导致脑组织缺氧而发生。最严重的为 Adams-Stokes综合征,主要表现是在心搏停止510s出现晕厥,停搏15s以上可出现抽搐,偶有大小便失禁。3脑源性晕厥:由于脑部血管或主要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发生循环障碍,导致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如脑动脉硬化引起血管腔变窄,高血压病引起脑动脉痉挛,偏头痛及颈椎病时基底动脉舒缩障碍,各种原因所致的脑动脉微栓塞、动脉炎等病变均可出现晕厥。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表现为多种神经功能障碍症状。由于损害的血管不同而表现多样化,如偏瘫、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癫痫1、假性癫痫病:又称心因性发作,有类似癫

7、痫样表现,而大脑中并没有不正常的放电假象。假性癫痫发作通常是在情绪或环境因素参与下发病,发生在觉醒状态下,起病较癫痫发作缓慢,持续时间通常大于 2 分钟,而癫痫病发作则通常在 2 分钟以内。假性癫痫患者的发作通常不具有癫痫大发作患者的强直-阵挛全过程,无癫痫大发作阵挛性运动所表现的快速收缩和缓慢松弛的特征。发作一般表现为双眼紧闭,同时伴有眼睑的快速震颤,患者可能拒绝睁眼。2、晕厥: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摔倒、面色苍白、四肢发凉、一般无抽搐及舌咬破和尿失禁。晕厥常有悲哀、恐惧、焦虑、晕针、见血、创伤、剧痛、闷热、疲劳等刺激因素,排尿、排便、咳嗽、失血、脱水也可为诱因,而癫痫发作与体位改变和情境无关

8、,不分场合时间。晕厥发作后意识恢复多较快,而癫痫发作后常有意识模糊,可持续数分钟甚至数小时。急性脑血管病:1、脑梗死:多见于患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史的老人,常在安静或睡眠中起病,一般无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体征,持续24 小时以上,可用某一血管综合症解释。 CT 或 MRI 发现梗死灶可确诊。2、脑栓塞:可见于青壮年或有心脏基础病变患者。活动中发病,一般无前驱症状。偏瘫、失语等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数秒钟至数分钟内达到高峰,是发病最急骤的脑卒中。意识清楚或轻度的意识模糊。累及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引起大面积梗死可发生严重脑水肿、

9、昏迷、及癫痫发作等。多数患者有栓子来源的原发病史,如心房纤颤、风湿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及心脏手术、长骨骨折等病史。头颅CT 或 MRI 检查可显示缺血性梗死或出血性梗死。3、脑出血:多见于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的中老年患者。情绪激动或活动中诱发,发病急,数十分钟至数小时症状达高峰,血压常明显升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及偏瘫、失语、眩晕、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站立或平衡障碍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颅脑CT 发现高密度血肿即可明确诊断。4、腔隙性脑梗死:多见于有多年高血压病史的老人。多在安静时急性或逐渐起病,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可表现为多种不同腔隙综合症,无头痛、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头

10、部 CT 或 MRI 检查可发现相应的脑部有腔隙性病灶即可作出诊断。5、脑分水岭梗死:多见于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低血压病史的中老年人,部分患者有TIA 发作病史。发病时有血压下降和血容量不足的表现,起病时血压常偏低,主要表现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共济失调、意识障碍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头部 CT 或 MRI 检查显示楔形或带状梗死灶,常可以确诊。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好发于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中老年患者,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单肢或偏身麻木、偏瘫、单眼或双眼一过性黑朦或失明、眩晕、恶心、平衡障碍、面部麻木、四肢无力、

11、言语不清等局灶性神经系统或视网膜的功能缺损,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多在一小时内恢复最长不超过24 小时,不宜留任何后遗症状,常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时的症状基本相似,具有发作性、短暂性、可逆性、反复性的特点。头部CT 和 MRI 多正常,排除其他疾病后可以诊断。痴呆:1、Alzheimer病:多见于是60岁以上老年人,起病较缓慢,进行性加重,表现 为逐渐出现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严重者卧床不起。主要以记忆障碍为主,晚期呈全面认知功能减退,常伴有精神行为异常。CT 可见脑皮质明显萎缩及脑室扩张。2、血管性痴呆:一般有脑血管疾病基础,多急性起病,症状波动性进展或阶梯样恶化,主要以执行

12、功能障碍为主,人格相对保留,伴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临床检查MMSE及Blessed痴呆量表支持确认痴呆,影像上可发现 脑梗死或出血灶。3、额颞叶痴呆:发病年龄在30-90 岁, 65 岁以后发病罕见,多有家族史。社会行为学改变为其早期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固执、易激惹或情感淡漠、欣快、抑郁,之后渐出现行为异常、举止不当、对外界漠然以及冲动行为,记忆损害晚期才出现。影像上可出现额叶和(或)颞叶萎缩。3、正常颅压脑积水:患者发病比较隐匿,无明确卒中史,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智力衰退、共济失调步态、尿失禁。行CT 及 MRI 示缺乏脑梗死的证据,而主要是脑室扩大。帕金森氏病:1、帕金森氏病:起病较缓慢,

13、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和步态异常。此外,还会合并出现语言减少和声音低沉单调、吞咽困难、流涎、睡眠障碍、抑郁或痴呆等症状。2、继发性帕金森综合症:指外伤、中毒、药物、脑血管病、肿瘤、脑炎等原因造成的帕金森病症状。病情进展多较迅速,无帕金森氏病“ N”或“Z”字 型发展过程,多以肌张力增高为主,震颤较少,对美多芭治疗效果不理想。3、肝豆状核变性:为隐性遗传性疾病、约1/3 有家族史,青少年发病、可有肢体肌张力增高、震颤、面具样脸、扭转痉挛等锥体外系症状。多合并有肝脏损害,角膜K-F环及血清铜蓝蛋白降低等特征性表现。4、特发性震颤:属显性遗传病,表现为头、下颌、肢体不自主震颤,

14、震颤频率可高可低,高频率者甚似甲状腺功能亢进;低频者甚似帕金森震颤。本病无运动减少、肌张力增高,及姿势反射障碍,并于饮酒后消失、心得安治疗有效等可与原发性帕金森病鉴别。5、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本病也多发于中老年,临床症状可有肌强直、震颤等锥体外系症状。但本病有突出的眼球凝视障碍、肌强直以躯干为重、肢体肌肉受累轻而较好的保持了肢体的灵活性、颈部伸肌张力增高致颈项过伸与帕金森病颈项屈曲显然不同,均可与帕金森病鉴别。肌无力:1、重症肌无力:可表现为眼睑下垂、复视、全身乏力、咀嚼无力、面肌无力、说话鼻音,声音嘶哑等,严重可出现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症状常有晨轻晚重特点,亦可多变,病程迁延,可自发减轻缓解。

15、感冒、情绪激动、过劳、过度悲伤、生气等都可加重肌无力症状,某些药物如链霉素、非那根、安定、奎宁等药物可加重肌无力。疲劳试验、新斯的明试验,重频电刺激等有助于确诊。2、多发性肌炎:发病前可有感染史,表现为对称性肢体近端肌肉无力、伴肌肉疼痛和压痛。可累及咽肌、呼吸肌和颈肌,晚期可有肌萎缩。血肌酶谱升高,CK 、 LDH 均高,以 LDH 更为敏感。肌电图上见自发性纤颤电位和正相尖波。肌肉活组织检查见肌纤维变性,坏死,再生,炎症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等。3、周期性麻痹:是以反复发生肢体松弛性瘫痪为特征的一种疾病,以男性青壮年多见。此病发作时,大部分人有血清钾浓度降低、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寒冷刺激等诱因,而饱食更是常见的重要诱因。肌力减退的特点为双侧对称性瘫痪,下肢重于上肢,近端重于远端,补钾治疗后无力可缓解,发作间期肌力正常。4、格林巴利综合征:本病多为急性起病,起病前可有感染史。四肢和躯干肌瘫是本病的最主要症状。一般从下肢开始,逐渐波及躯干肌、双上肢和颅神经,可从一侧到另一侧。通常在12 周内病情发展至高峰。瘫痪一般近端较远端重,肌张力低下。严重可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