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我不让”引发德育之辩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1812916 上传时间:2023-10-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融让梨我不让”引发德育之辩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孔融让梨我不让”引发德育之辩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孔融让梨我不让”引发德育之辩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孔融让梨我不让”引发德育之辩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融让梨我不让”引发德育之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融让梨我不让”引发德育之辩(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融让梨我不让”引发德育之辩“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面对语文试卷中的一道阅读题,上海某小学一年级一名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在试卷上打了个大叉。日前,这一事件经微博传播后引起公众热议。【众评众议】小学生回答“我不让”其实来自于真实的想法,也是诚实的表征。尽管中国是礼仪之邦,尊老爱幼是优秀的传统美德,但是当诚实遭遇美德,到底谁应该让步呢?公众热议实际上是在教育小学生诚实的道路上迈出的艰难步伐。从公众的反应可以看出,人们关注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隐藏在中国道德教育背后的隐患。 王传言进入【趣聊话题】:http:/ “孔融让梨我不让”被判成错误,是一道生动的时代德育考题。其带来的心理乱象

2、,足以证明,价值溃散给不同人群都带来了巨大迷茫。古代的小孔融愿意让梨,那当然是好事。可是,现代小朋友觉得自己做不到孔融的“大气”,也完全是内心真实表达,没有什么错。如此真实的童心,值得呵护,而不是伤害。问题是,我们太习惯于用传统的道德框架,来束缚现代人自由而又真实的心灵。而家长在应试教育功利性面前,又无法成为培养孩子独立精神与自由人格的支撑力。 单士兵尽管对“我不让”的回答不应该判错,尽管我们不能指望每一个人都是“道德模范”,但不容否认的是,“孔融让梨”折射出谦让和礼貌,值得传承、弘扬与学习。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提升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要求。对于那些“不让梨”的学生,教育工作者首先

3、要做的是转变教育观点,杜绝把价值标尺绝对化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势。更重要的是,必须超越学生回答的对错之争,一边褒奖孩子的诚实品质,一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让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逐渐懂得基本的是非观念,学会谦让和礼貌。 陈尧道德历来就只宜自律不宜他律。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可以认同“孔融让梨”是一种有道德的谦让行为。假如他们自己遇到了“有两个梨摆在你面前”的情况,他们受到道德感召选择小梨也完全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但不意味着因此那个小学生就必须学孔融让梨。把道德水平高低与是非对错挂钩,常常会惹出一些可怕的后果来。 网友“短人”【主打观点】还学生真实的道德成长过程“不让梨”的学生坚信自己没错,学生家长很无

4、奈,围观者议论纷纷。大多数评论者都将矛头指向了教育,更有甚者将其上升到了“小题考出时代尴尬”、“反映社会价值溃散”的层面。在我看来,问题既复杂又简单。复杂在于,所有围观者都可以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事件进行评析,也都有理由各执一词。简单在于,这是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对它的判断,有一个确定的依据,那就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按照语文课标中一至二年级的阶段阅读目标,教师应当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换句话说,对于让梨不让梨之类的问题,一二年级小学生只用回答自己的真实感受,而回答本身即是与教师交流的过程。同时,没有真实的表

5、达,学生又何来阅读乐趣和交流欲望可言呢?弄清楚了课程标准的界定,语文教师与学生孰是孰非一目了然。看来,即使矛头指向教育,也要看看究竟是其中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本事件而言,问题显然出在教师身上。当然,也许这位教师有自己的出发点,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精神及德育的渗透。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将语文课程与“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目标混淆,越俎代庖,直接对学生进行道德强加,导致语文课越过了应有的界限。这样,非但不是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反而让学生对教育的本真产生疑惑,很容易走向问题的反面。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面对学生不愿让梨的表示,一位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也许会用更迂回也更婉转的办法,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分享比独享更快乐。身为教育者,有必要超越对错之争,还学生一个真实、独立的道德成长过程。毕竟,这一过程只能由他们自己完成,急不来。 张滢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趣学网趣聊话题专区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趣学网趣聊话题专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