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环境:建国以来我国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环境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1807053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环境:建国以来我国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环境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公共政策环境:建国以来我国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环境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公共政策环境:建国以来我国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环境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公共政策环境:建国以来我国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环境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公共政策环境:建国以来我国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环境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环境:建国以来我国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环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环境:建国以来我国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环境(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材料:公共政策环境:建国以来我国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环境动因分析生育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资源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战略利益出发,同时考虑到大多数群众的接受程度,对其人口的生育行为所采取的政府态度。 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历史演变1949-1953年:鼓励生育政策。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1954年12月,刘少奇同志主持召开了关于节制生育问题座谈会。1955年3月中央在卫生部党组关于节制生育问题报告上指示:“节制生育是关系广大人民生活的一项重大政策性的问题。1957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会议上说:“要提倡节育,要有计划地生育。”

2、1957年下半年开始的反右派斗争和1958年发端的大跃进运动,对节制生育工作思想有所冲击,但大跃进的干扰很快过去,中国客观存在的人口问题已经显现出来。 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全面开展。1962年12月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名义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批示,认为“提倡节制生育和计划生育,不仅符合广大群众的要求,而且符合有计划地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1963年10月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设立计划生育机构,要求“中央和地方,都要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具体领导这方面的工作”。1964年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务院秘书长任主任的计划生育委员会,接着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了计划生育工作

3、机构,节制生育的实际工作在一定范围内就开始开展。 1971-1979年: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1973年明确了“晚、稀、少”的方针, 1978年10月,中央批转关于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晚、稀、少”的内涵,具体提出晚婚为女23周岁、男25周岁,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生育间隔3年以上。这样,以“晚、稀、少”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的限制人口增殖的生育政策基本形成。1980-1984年: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国务院在1980年9月召开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正式宣布高速计划生育政策。指出:“国务院经过认真研究,认为在今后二、三十年内,必

4、须在人口问题上采取一个坚决的措施,就是除了在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外。要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以便把人口增长率尽快控制住,争取全国总人口在本世纪末不超过十二亿”。由70年代的“晚、稀、少”变成了80年代初的“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晚婚、晚育没有变化,少生从允许生二孩调整为基本只准生一孩。 解答建国以来我国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环境动因分析一、追溯政策出台背景。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我国人口生育政策出台背景往往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从经济背景来看,人口基数大、经济底子薄、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每年增加1000万人口

5、的状况,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巨大的压力。人口过多和人口增长过快始终是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因此,实行计划生育应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从政治背景来看,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我国实现民族自强提升国际地位的必要举措。市场经济时代,国际竞争主要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所以如何提高人口质量应是重中之重。从社会发展背景来看,建国以来中国人口的继续增长与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适合居住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很有限,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不仅面临着资源匮乏的危机,还面临着不断增长的劳动力就业难问题。坚决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才能缓解资源危机、劳动力安置危机的危机,促进社会安定健康有序发

6、展。二、寻找政策变迁的依据(800字)人口政策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政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每个国家都力求制定一个符合本国实际的、反映客观规律要求的科学的人口政策。我国的人口生育政策时在控制人口的实践中逐步产生和完善起来的。从1949年至今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变迁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到1953年鼓励生育阶段:1949年建国以来,政府的工作重心是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加之受到苏联社会主义人口规律的影响,错误的认为人口不断迅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人口规律的客观要求。因此,国家采取鼓励生育政策,使得我国人口迅速增长。在1953年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中,我国人口总数已经突破了六亿

7、,自然增长率已高达23%。第二阶段是1954年到1969年的政策转变酝酿阶段:人口急剧增长使得中央提高了警觉和重视,对节育态度开始转变。直至1969年,刘少奇、毛泽东、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等都开始大力提倡节育。但由于反右派斗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社会经济系统的混乱状态,使得计划生育政策落实丧失了一定的社会条件和工作运行机制,几乎只停留在思想酝酿阶段。 第三阶段是1970年到1990年政策转变阶段:“文化大革命”动乱使得人口与经济的矛盾日渐尖锐,在1970年政治形势有所好转的前提下,党中央和国务院重申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性,开始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从1970年到198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由

8、25.83%降到了11.87%,净增人口由2321万减少到1163万,创造了世界近代生育率下降的奇迹。然而,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底子薄,人口与经济的矛盾仍然尖锐。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一矛盾,国家从1980年开始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并开始把实施计划生育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第四阶段是1991年至今的政策稳定阶段:90年代末期,我国自然增长率降到了10%以下,实现了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明显效果。随着国际间竞争进入科技与人才竞争阶段,人力资源环境即人口环境和国民教育环境成为了国家关注的重点。因此,需要长期稳定的坚持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

9、质。生育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承受能力所确立的涉及一个时期的人口再生产调节政策,是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影响人口再生产过程而对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我国生育政策已经成为政府相关部门、人口学界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并就是否调整当前生育政策以及如何调整生育政策展开激烈争论,目前尚未形成一致观点。我们认为,要正确回答上述问题,首先应该从我国生育政策的历史沿革入手,把握生育政策的发展脉络和变动规律,探求生育政策在未来时期的发展方向。一、我国生育政策的历史沿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育政策在人口控制实践中逐渐产生、发展和完善,经历了一个从鼓

10、励生育、到节制生育与反复、再到限制生育的曲折发展过程。其发展历程分为六个阶段:一是鼓励生育阶段(1949年1953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生产和建设,在生产技术落后的背景下,劳动人口数量是决定生产力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在该阶段,正如毛泽东曾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指出的“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人多就是力量的观念深入人心。而且,在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下,中国人口政策严重受到苏联人口政策的影响,中国政务院卫生部全力支持和宣传苏联鼓励人口增长和奖励多子女母亲的政策。二是节制生育与反复阶段(1954年1959年)。人口现象是长周期事件。这一时期,国家决策层意识到人口与

11、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人口过快增长产生忧虑,党和政府已认识到需要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开始支持群众避孕节育,对人口形势较有代表性的思想认识是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但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使原本孕育起来的计划生育思想发生动摇,客观上造成鼓励人口增长的思想重新占据统治地位。三是计划生育思想复苏阶段(1960年1969年)。面对人口迅猛增长和经济严重受挫的双重压力,政府重新认识到人口过快增长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的影响,提出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进行节制生育,适当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并将大力提倡晚婚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一项具体措施。期间虽然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但党和政府控制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态度并没有改

12、变。四是计划生育政策起步和趋紧阶段(1970年1984年春)。在人口与经济发展比例关系失调状况日益恶化的形势下,政府将计划生育工作提上工作日程,在组织机构设置上,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各地区也建立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形成了“晚、稀、少”的生育政策方针,并以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为标志开始进一步收紧生育政策,将1970年代“最多两个”转变为严格控制生育第二个孩子和独生子女政策。但是,独生子女生育政策与农村生产实际和农民生育意愿严重脱节,造成政策贯彻执行阻力重重,恶性事件频发。五是计划生育政策调整阶段(1984年199

13、9年)。在农村一孩政策执行陷入窘境的境况下,1984年的中央7号文件提出,在农村适当放宽生育二胎的条件;在1990年新增人口快速增长给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带来极大压力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重申了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把计划生育工作摆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六是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2000年至今)。在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之后,2000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表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转向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在人口发展呈现前所

14、未有复杂局面的背景下,2007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重申要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综上所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鼓励生育和限制节育,到70年代“晚、稀、少”政策的推广,生育政策经历了不断调整的变动过程。无论在哪个时期,出台的生育政策都是针对当时人口形势和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的结果,对人口形势和发展趋势的认识不同,采取的政策也会迥异。二、现行生育政策对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人口问题正在由数量问题转变为结构问题,在人口状况愈加复杂的形势下,现行生育政策将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问题进而严重制约和影响人口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是如果保

15、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未来20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将继续减缓直至零增长,与之相对应,014岁少儿人口比例将从2010年的16.60%持续下降到2050年的11%左右;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将从2010年的74.53%持续下降到2050年的60%左右,这将导致人力资本后续供给乏力,劳动力来源受到严重制约。二是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劳动年龄人口从相对比重下降到绝对数量下降,势必会造成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的加剧。在人力资本质量相同的情况下,社会人力资本存量将会降低,劳动生产率也将相对降低,并通过影响社会消费和社会投资而严重影响总体经济发展。三是如果保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将对人口生育结构及

16、未来家庭结构都有较大影响,人民群众在养老保障、日常生活和家庭负担方面将面临诸多困难。(郭志刚、刘金塘、宋健:“现行生育政策与未来家庭结构”,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1期)而且,内生性的较低生育水平将会使中国未来人口陷入“逆马尔萨斯陷阱”危机之中,人口规模将持续快速下降,威胁我国人口安全。(孙艳颖:“对我国未来“内生型”极低生育率水平的预警分析”,西北人口,2006年第3期)三、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育政策发展脉络,我们可以发现:生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历次生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都是在尽可能科学分析人口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基础上作出的,不论生育政策的制定,还是生育政策的调整或完善,必须与人口的发展形势和人民群众生育意愿相结合;计划生育政策越接近群众生育意愿和群众需求,越符合人口发展的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