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创新管理办法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1797078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厂创新管理办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厂创新管理办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厂创新管理办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厂创新管理办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厂创新管理办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厂创新管理办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厂创新管理办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分发号: Q/GYGS GAY (QG)025-2011代替: Q/GYGS GAY(QG)025-2009安阳卷烟厂创新管理办法(B/0)起草部门:企 管 部起草人: 何安红 高 杰批准人: 张 国 显2011-09-13发布 2011-09-15实施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安阳卷烟厂发布前 言本标准代替Q/GYGS G AY (QG)025-2009。本标准与Q/GYGS G AY (QG)025-2009的主要差异为:对范围中的“1+4” 创新管理体系改为“1+7” 创新管理体系。对术语和定义中增加了管理改善、精益六西格玛项目、专

2、利。对检查与考核中修改了奖励、计分标准等。对附录A、增加精益六西格玛项目、专利、管理改善奖励标准。本标准于2009年首次发布,2009年12月第一次修订(A/1),2011年6月第二次修订(换版B/0)。第二次修订质管部、质检站、设备部、企管部参与了标准修订讨论。安阳卷烟厂创新管理办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安阳卷烟厂“1+7”创新管理体系的管理组织、管理流程、成果资料归档和成果奖励等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安阳卷烟厂在岗员工的创新管理,红旗渠集团可参照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

3、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Q/GYGS G SC015 优秀卷烟工厂创优争先考评实施细则Q/GYGS G AY(QG)027 安阳卷烟厂管理创新管理办法3 术语和定义3.1 管理创新 指运用管理科学理论,在企业制度、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提出的具体创新因素,有明显作用和效果,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和效益性的办法和措施。包括思路理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方式模式创新等。3.2 QC活动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产品质量、工作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的活动。3

4、.3 技术创新是指围绕提高在线工艺控制水平、优化工艺参数、提高产品质量、完善操作方法、完善工艺管理制度、提高信息化水平等开展的创新活动。3.4 设备技术革新 指本着先进性、合理性、实用性的原则,通过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三新”技术),用较小的投入对设备的机械、电气等缺陷进行合理改进,从而达到完善设备性能,降低各项消耗,消除安全隐患,提高产品质量和设备效率等目的的群众性活动。3.5 管理改善 指通过改变管理活动中人、财、物、信息、技术、流程等诸要素的原有状况,使管理得到提高或部分地、在某种程度上提到提高的办法和措施。3.6 精益六西格玛项目 指结合精益管理的理念运用六西格玛DMAIC方法

5、论,采取六西格玛统计数据分析的工具和方法,实施改善、减少浪费,并达到预期目标的改善活动。3.7 专利指一项发明创造向国家审批机关提出专利申请,经依法审查合格后向专利申请人授予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该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种。3.8 主创人员指创新项目申报表中排在前列的人员或创新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一般为2-3人)。4 职责4.1 企管部负责管理创新、管理改善、精益六西格玛工作的归口管理和本办法的起草工作。4.2 质检站负责工艺技术创新、专利管理的归口管理。4.3 质管部负责质量管理小组(简称QC小组)活动的归口管理。4.4 设备部负责设备技术革新的归口

6、管理。4.5 办公室负责成果资料的档案管理工作。4.6 创新工作领导组负责创新工作的规划,创新活动的组织发动,创新成果审定表彰奖励和推荐上报创新成果的审核把关工作。4.6.1 创新管理领导组:组长由厂长担任,副组长由其他厂级领导担任,成员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4.7 各专业评委会负责各项创新活动的宣传发动、协调指导、课题任务的下达、活动档案管理、推荐上报和成果资料上交归档等管理工作;负责创新成果的审核、论证、资金估算、鉴定、验收,并提出建立初审意见。4.7.1 创新工作领导组下设的专业委员会分别为管理创新评委会、技术创新评委会、设备技术革新评委会、QC小组评委会;每个评委会通过聘用厂内有专业资质

7、的人员、省级、国家级QC诊断师担任评委。4.7.2 管理创新、管理改善、精益六西格玛评委会由企管部牵头,由厂领导、厂外专家、党工部、人力部、财务部、办公室、整顿办、生产部领导,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员组成。4.7.3 技术创新评委会由质检站牵头,由主管厂长、质管部、设备部、财务部、各生产车间领导和具有中级职称(含)以上资质的有关专业人员组成。4.7.4 设备技术革新评委会由设备部牵头,由主管厂长、生产部、财务部、企管部、各生产车间、质管部、安保部、监察部、工会领导和具有中级职称以上资质的有关专业人员组成。4.7.5 QC小组评委会由质管部牵头,由主管厂长、质检站、生产部、企管部、财务部领导和

8、具有省级、国家级QC诊断师资质的有关专业人员组成。4.8 创新工作办公室负责创新工作规划的组织实施和对各专业评委会初审结果的综合评审工作。4.8.1 创新管理领导组下设的创新工作办公室:主任由企管部主管领导兼任,成员为企管部、党工部、人力部、财务部、办公室、生产部、质管部、质检站、设备部、工会负责人和各归口管理部门创新管理员。4.9 经济效益评估组负责对各类申报成果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经济效益评估组由财务部牵头,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财会、审计和统计人员组成。4.10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创新活动的发动、组建创新小组、提出创新课题、进行日常管理和创新成果的收集、审核、推荐和优秀成果在本部门的推广工作

9、。5 管理办法5.1 管理流程:立项(课题)申请、立项(课题)评审、项目(课题)实施、成果申报、成果评审或项目(课题)鉴定、等级评定、奖励、推广应用、成果资料归档等。5.2 各牵头部门按照职责组织制定管理办法,并组织开展各类项目或课题的立项注册、工作指导、论证、鉴定和成果初评审核、评定成果、推广应用等工作。5.3 立项申请按照各管理办法规定时间,由申请部门或个人填写课题申报表,经本部门初审,按课题类型分别报牵头部门审核。5.4 立项评审5.4.1 接到申请后,各牵头部门要组织评审组及课题申报部门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可增减部门和人员)进行认真的审定和筛选,拟定立项意见,经评审组组长(牵头部门的主管

10、厂长)审核后报创新工作领导组审定,并做好所有立项攻关课题的备案工作。5.4.2 各项创新每年至少公布一次确定的立项课题,需要时可半年或季度公布一次。5.5 项目实施5.5.1 创新课题立项后,具体负责实施的单位要成立创新课题攻关项目组,制定详细的攻关方案,组织项目组成员对方案反复讨论成熟后再实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要明确攻关目标,列出详细的推进计划。5.5.2 课题实施过程中,项目组要做好相关原始资料和数据对比材料的收集工作,按要求填写实施过程检查表,包括课题实施进度及问题需求等内容。5.5.3 各牵头部门要对课题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管,期间至少组织一次对各课题组的工作检查,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一

11、次汇总分析,及时协调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需求,做好评价和指导,确保创新课题顺利实施。对资源配置的需求提请创新工作领导组审定。5.6 成果申报:课题完成后,由项目组填写成果申报表,并撰写成果材料(成果材料中要对选题理由、实施过程、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以及推广价值要有详细描述)并附必要的证明材料报各牵头部门,为成果评审做好准备。5.7 成果评审5.7.1创新成果发布和等级评定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未经审批立项的项目一般不予以评定,但确属项目较大,经济效益显著的,可由项目负责人补报立项申请后予以评定。5.7.2各专业评审组对上报的项目经资料审核、现场验证,效果鉴定无误后组织初评,产生经济效益的需

12、增加经济效益评估组评审。5.7.3 各专业评审组评审原则 5.7.3.1 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5.7.3.2 评审组人员不得少于本专业评审委员会成员的三分之二;5.7.3.3 回避原则,在对评审材料进行讨论时,评委对本部门和本人参与的成果予以回避。5.7.4 评审方法5.7.4.1 评审组的产生由评审委员会成员中抽取产生,必要时可邀请厂外相关权威人士参加评审。5.7.4.2 每位成员有一票表决权,所评成果最高分为100分,根据计分方法和判定标准评出奖励等级。成果得分=(成果总得分-1个最高分-1个最低分)/(评审组人数-2),得分有小数时四舍五入。对获得优秀奖以上等级的报厂创新工作办公

13、室。5.7.5厂创新工作办公室根据各专业评审组的初评情况,组织厂创新工作办公室成员对初评成果进行综合评定,确定奖励等级。如需进行二次评审的,按照6.7.3和6.7.4的规则办理。5.7.6 如对评审结果有异议,可在评审结果公示三日向创新工作领导组提出书面裁定申请,以裁定结果为最终结果。逾期有无正当理由的不予受理。5.8 成果推广与应用各牵头部门要做好相关攻关成果的交流、推广工作,使创新成果在全厂范围内得到共享,要择优推荐出相关优秀创新成果,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成果评比和交流,并力争取得较好名次。5.9 成果资料的归档 各牵头部门应每年对厂级以上获奖成果的文字和电子资料在次年活动开展前按照档案

14、管理的有关要求进行资料收集归档工作。6 检查与考核6.1 对创新的奖励,实行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同时本办法评定的结果可作为个人和组织评先、个人晋升的依据之一。6.2 厂内评奖各单项奖项设置一般不超过15个。奖项设置为一、二、三等奖、优秀奖。6.3 各专项管理文件中应规定项目参与人员人数上限。6.4 同一项目在当年不重复奖励和计分;单项创新成果个人计分年度累计不超过5分。6.5 各类创新成果的奖励标准见附录A创新管理成果奖励标准。6.5.1 四人(含)以上集体完成的项目,主创人员的奖金一般按公式A计算(公式A=奖金总额*0.3/主创人数+奖金总额*0.7/项目总参与人数)。6.5.2

15、成果奖金由企业支出的,按照不重复计奖和奖励金额就高原则进行奖励,适用于同一成果获得不同级别多重奖励、同一项目内容申报不同类型成果及企业外奖励文件规定奖励金额高于企业规定的情况。如成果奖金由企业外组织(包括工业公司)支出,则奖金全额转发项目组人员,同时享受企业奖励。6.6创新绩效计分标准:6.6.1创新成果(包括管理创新、设备技术革新、技术创新):国家级和行业创新成果加4分/项;省部级和公司一等奖成果加3分/项;公司其他奖或通过公司鉴定的成果加2.5分/项;地市级创新成果加2分/项、厂级创新成果加1分/项;管理改善、技术革新优秀奖,进入厂年度初评的创新成果加0.5分/项。6.6.2 QC成果:国优和行业一、二等奖加2分/项;行业三等奖和省优一等奖加1.5分/项;省优二、三等奖和公司一等奖加1分/项;公司二、三等奖、市一、二、三等奖、厂一等奖加0.5分/项,厂内其他奖加0.1分/项。6.6.3 专利技术:按照公司专利申报程序申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