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文学作品欣赏3.6杏花村访酒-教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1786268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3.6杏花村访酒-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3.6杏花村访酒-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3.6杏花村访酒-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3.6杏花村访酒-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3.6杏花村访酒-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3.6杏花村访酒-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烹饪文学作品欣赏3.6杏花村访酒-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免费下载:杏花村访酒【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阅读,把握文章思路,掌握文章总-分-总式结构方式。2. 学习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3. 通过本文学习,了解中国酒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阅读,把握文章思路,掌握文章总-分-总式结构方式。2. 学习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通过本文学习,了解中国酒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作者笔下汾酒酒香。2头脑风暴法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酒文化。【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从此诞生了一个著名的酒品牌杏花村

2、,醉倒了无数人。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梁衡走进杏花村去“访酒”。二、作者简介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学生介绍,教师补充。)三、初读课文理思路第1段(1-2)开篇点出杏花村的独特之处。(1) 写可游之处有两类,但山西杏花村

3、却很独特,让人简直难以归类,从而引出本文的话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思索。(2)说明山西杏花村的魅力源自汾酒。第2段(3-6)写作者在杏花村的参观活动。(3)在喝酒的过程中品味山西汾酒的独特魅力。(4)详细介绍汾酒的制作过程,是为“看酒”。(5)以赞美的口气为说明这酒之纯的原因。(6)写在招待所里小憩时的所见所感。第3段(7)再次强化,说明“杏花村,实在是一个特殊的去处”。四、再读课文品酒香1.请找出介绍汾酒色、香、味的句子。提示:汾酒,“纯净透明,就像刚才并没有注入什么”。 “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衣袖。”“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味柔和隽远。”

4、2.作者介绍汾酒的色、香、味时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提示:介绍色时运用比喻,并与竹叶青比较,把酒的清新纯净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让人如见其行。介绍香味也运用了比喻手法,绝妙的比喻把酒的香味刻画的淋漓尽致,仿佛连我们读者都能感受的到了。介绍味时,突出品酒的过程,从“试酌”到“唇初沾”到“口将咽”,把原本短暂品酒时刻,拉伸为一个经典的享受过程,蒙太奇手法在这里的运用恰到好处。另外通过侧面描写,把游客沉浸酒味之中久久不能出来,陶醉之意有飘飘欲仙之感,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3.请找出概括汾酒特点的句子,说说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提示:“它不求那浓、那烈;只要这纯、这真。”概括出酒的特点。“

5、其他酒如艳丽少妇,浓装重抹,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梳轻妆。”运用类比和通感手法,把汾酒和其他名酒作比较,并且把味觉的浓、烈和纯、真,转化为视觉的“艳丽少妇,浓装重抹”和“窈窕淑女,淡梳轻妆”。让人在品酒过程中产生一种幻觉,怜香惜玉之情油然而生。4这样的美酒究竟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提示: 酒的制作流程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步:首先是原料粉碎,压入大瓮,深埋土中。目的是让高梁等原料充分发酵。然后是大甑中蒸,蒸出清泉,流入筒中。最后汇入“酒海”,进行“熟化”,等待出厂。酒在这里一直要静静地待上34年才能出厂。5汾酒为什么在别的地方制作不出来?提示: 一是这地下的水,二是这杏花村上空的空气。这里经年制酒

6、,空气中却生出一种特别的微生物来,于汾酒的发酵特别有利。五、三读课文斗酒会分成四组,分别围绕“再说汾酒”、“酒与文人”、“饮酒习俗”、“名酒典故”这四个主题查找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感受酒文化的魅力。六、总结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记述了作者到访我国著名的汾酒的产地山西杏花村后的经历与感悟。人们为喝酒、看酒而来,然而,喝过清香的汾酒,看过后神秘的制作过程后,人们更是深深沉醉于这汾酒所凝聚的灿烂的民族文化之中。七、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附:板书杏花村访酒梁衡总 分 总(1-2)独特之处 (3-6)参观活动 再次强化 品酒 看酒 制酒 酒文化 补充资料:杏花村汾酒也称老白汾酒,因产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

7、村,故得名。杏花村是中国著名的酒都,位于汾阳市城北15公里的太汾公路北侧,距省会太原市区90公里。 山西省杏花村汾酒,以清澈干净、清香纯正、绵甜味长即色香味三绝著称于世。清香风格而独树一帜,成为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自1953年以来,连续被评为全国八大名酒和十八大名酒之列。汾酒的名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尚待进一步考证,但早在1400多年前,此地已有汾清这个酒名。当然,1400多年前我国尚没有蒸馏酒,史料所载的汾清、干酿等均系黄酒类,我国的白酒,包括汾酒等名优白酒在内,都是由黄酒演变和发展起来的。北齐书中记载,北齐武成帝高湛从晋阳写给河南康舒王孝瑜的文书中说: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 宋代以后

8、,由于炼丹技术的进步,在我国首次发明了蒸馏设备。1975年从河北省青龙县出土的金代蒸酒的钢制烧锅,可证明至少在宋代我国已有蒸馏酒。宋北山酒经记载。唐时汾州产干酿酒,酒名记有宋代汾州甘露堂最有名,说的都是汾酒。汾酒是古老的名酒之一,为唐以后历代文人墨客所称道。 明清以后,北方的白酒发展很快,逐步代替了黄酒生产,此时杏花村汾酒即已是蒸馏酒,并蜚声于世。自1916六年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优胜金质奖后,其声誉更是宇内交驰,名声大噪。杏花村汾酒饮后回味悠长,酒力强劲而无刺激性,使人心悦神怡。汾酒享誉千载而盛名不衰,是与造酒的水纯、工艺巧分不开的。名酒产地,必有佳泉。杏花村有取之不竭的优质泉水

9、,给汾酒以无穷的活力。跑马神泉和古井泉水都流传有美丽的民间传说,被人们称为神泉。汾酒曲中记载,申明亭畔新淘井,水重依稀亚蟹黄,注解说:申明亭井水绝佳,以之酿酒,斤两独重。明末爱国诗人、书法家和医学家傅山先生,曾为申明亭古井亲笔题写了得造花香四个大字,说明杏花井泉得天独厚,酿出的美酒如同花香沁人心脾。 酿造汾酒是选用晋中平原的一把抓高粱为原料,用大麦、豌豆制成的糖化发酵剂,采用清蒸二次清的独特酿造工艺。所酿成的酒,酒液莹澈透明,清香馥郁,入口香绵、甜润、醇厚、爽洌。酿酒师傅的悟性在酿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像制曲、发酵、蒸馏等就都是经验性极强的技能。千百年来,这种技能以口传心领、师徒相延的方

10、式代代传承,并不断得到创新、发展,在当今汾酒酿造的流程中,它仍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1932年,全国著名的微生物和发酵专家方心芳先生把汾酒酿造的工艺归结为七大秘诀,即: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共甘,曲必得其时,高粱必得其真实,陶具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湿,火必得其缓的清蒸二次清工艺。 汾酒是清香型白酒的典范,堪称中国白酒的始祖。中国许多名酒如茅台、泸州大曲、西凤、双沟大曲等都曾借鉴过汾酒的酿造技术。汾酒产地杏花村已发现有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从出土器物可以判断当时就有酿酒的活动。汾阳当地至今仍保存着明清时期的酿酒作坊、古井、石碑、牌匾、老街等遗迹,传统技艺的传承链也还在延续,这种历史的承接性,已成

11、为保护汾酒传统酿制技艺的坚实基础。 汾酒酒系在发展中逐渐扩大,以汾酒为母酒产生了老白汾酒、竹叶青酒、玫瑰汾酒、白玉汾酒等系列酒。现在杏花村地区的酒厂还有分杏、杏花等。 但在目前,汾酒的大工业生产给手工作坊式传统酿造工艺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汾阳还存在着水源紧张、大气污染、高粱等原料短缺问题,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措施以保证汾酒的正常生产和汾酒酿造技艺的顺利传承。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杏花村遗址与世界酒的起源1962年,李仰松在对我国酿酒起源的探讨一文中指出:“我国酿酒的起源,可

12、能与农业同时或稍晚些时候就出现了。”可惜由于没有相应的文物来佐证,李氏的观点在史学界和酿酒界一直没有得到公认。遥遥洒史,源在何处?仍然是个谜。时隔20年,由吉林大学考古系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组成的山西晋中考古队对汾阳县杏花村遗址进行的系统发掘,终于揭开了这个谜。杏花村遗址在汾酒集团所在的杏花镇东堡村东北方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根据获得的层次关系及对其内涵的分析,考古上将其堆积形成分为八个阶段,分别属于仰韶、龙山、夏、商文化时期。(详见文物杂志1989年第4期,晋中考古队山西汾阳孝义两县考古调查和杏花村遗址的发掘。)其巾第一、二阶段属于大约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在出土的器物中,除了大量的

13、陶质罐、盆、瓶、壶、盖、碗、刀等生活用具外,还令人惊叹地出现了小口尖底瓮,其外形整体成流线型,小口尖底、鼓腹、短颈、腹侧有双耳、腹部饰线纹。根据酿洒专家包启安先生研究:“小口尖底瓮实是酿酒发酵容器。”)“实际上,这种小口尖底瓮的分布很广,晋西南地区和陕西、河北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均有出土,有的有双耳,有的无双耳。”(同上)杏花村遗址酿酒容器的出土,终于揭开了中国酒史神秘的面纱,向世人宣告:中国早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期就已经发明了人工谷物酒。杏花村仰韶酒器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酒器之一,是中华酒文化的瑰宝,为探讨中华原始酒文化的起源找到了珍贵的标本,也为研究地球酒史找到了一把钥匙。杏花村人工谷物酒的出现,是人类酿酒史上继人工果酒之后的第二个里程碑,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能够深刻认识自然、能动改造自然的光辉成果。人工谷物酿酒的酿造从原料、器具到技术,都脱离了自然酒和猿酒的落后状态,而全部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和劳动。由于“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从哪里开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2页),因此,酒作为物质文化产生的同时,与之相伴随的精神文化也随之产生;杏花村6000年前人工谷物酒的出现,就标志着中国乃至世界真正意义上的酒文化的诞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 财务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