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夕法尼亚大学校训(红色为修改)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1779283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宾夕法尼亚大学校训(红色为修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宾夕法尼亚大学校训(红色为修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宾夕法尼亚大学校训(红色为修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宾夕法尼亚大学校训(红色为修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宾夕法尼亚大学校训(红色为修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宾夕法尼亚大学校训(红色为修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宾夕法尼亚大学校训(红色为修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宾夕法尼亚大学校训毫无特性的学习将一事无成The Motto of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s without morals are useless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徽学校简介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是美国一所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八所常青藤盟校之一。它由美国著名科学家和政治家、独立宣言起草者之一,避雷针、富兰克林炉及远近两用眼镜等的发明者本杰明富兰克林创办于1740年,当时为一所慈善学校,它是美国第四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以及美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在艺术、人文、社会科

2、学、建筑与工程教育上处于领先地位,其中最为知名的学科是商学、法学与医学。学校拥有约4500名教授,近 10000名全日制本科生与10000多名研究生。2006年学校获得的科研经费达到6600多万美元,从事研究的人员包括约4200名教职工,870名博士后,3800名研究生与5400多名技术人员。同时,学校每年的建设投入达到4亿美元以上,在常春藤盟校中名列前茅。宾夕法尼亚大学还是美国大学联合会的14所创始校之一。宾夕法尼亚创办人本杰明富兰克林 宾大现已成为拥有12所学院,几百个系、研究所和研究中心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宾大现有的12个学院分别是: 文理、商业管理、工程、医学、护理、牙医、兽医、法学

3、、设计与规划、教育、社会工作和通讯学院。这些学院在漫长的办学实践中不断寻求发展与创新,各有特色, 成绩显著。其中,成立于1765 年的宾大医学院是北美洲第一所医学院, 二百多年来一直是美国医学教育及研究的前沿阵地, 它在心脏生物学、艾滋病与艾滋病病毒研究、以及癌症研究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导地位;宾大的沃顿商学院是美国最好的三所商学院之一, 是宾大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学院,其研究工作几乎涉及商学的所有方面。它与医学院都是全美历史最悠久的学院, 具有极高声誉;宾大的护理学院也是美国最好的2所护理学院之一; 此外, 文理学院、教育学研究生院、法学院、医学院以及兽医学院都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都是在它们各自的

4、领域内被列为美国前10名的专科学院。其中兽医学院的两家附属医院是世界上最好的兽医院。在2009年度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杂志对全美大学进行的评估中,宾大与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并列第4。在2011年度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杂志对全美大学进行的评估中,宾大与斯坦福并列第5。并且,宾大的商学院沃顿商学院,在近30年内的本科商学院排名每年是第1。校训解读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校训“毫无特性的学习将一事无成”。其原文为:“Leges sine Moribus vanae,可译为英文“Laws without morals are useless”是其前身费城学院的教务长威廉史密斯引自贺瑞斯的一首

5、赞美诗中的一句话:“quid leges sine moribus vanae proficient”,这个校训被刻进1755年的校标。直到十九世纪末,有好事者将校标上的校训翻译成:“无精打采饿慵散的女人”校董事会很伤心,遂于1899年将单词“Literae”加进校训中,变成“Literae sine Moribus vanae”。1932年学校董事会接受学校教师建议,还是换成了原来的校训。创办之初,学校是一所慈善学院。本杰明富兰克林作为学校创建人,认为新的知识来自对现有资源最广泛的认识和最有创新的运用。这一思想指导着他的研究工作,同时也是他创办学校的指导方针。他认为要使当时的北美洲达到欧洲那

6、样的工业、商业和军事实力,必须提倡和实施注重实际应用的新型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对他人的创造反应敏捷,不脱离现实生活的人才。学校的第一任院长,富兰克林的朋友威廉史密斯先生就是一位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支持者和追随者,他为美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许多贡献,将科学学科引入学院传统的希腊语和拉丁语教学大纲之中便是其中一例。可以说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创了现代美国教育,不仅首先设立了科学课程,同时还是第一个开设历史、数学、农学、英语和现代语言等课程的美国大学。这是因为他认为毫无特性的学习将一事无成,必须具备自己的特色。宾夕法尼亚大学在“毫无特性的学习将一事无成”这一校训的指引下,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办学理念,为世界培养

7、一流人才。 1.坚持教学与科研要绝对服从社会需求的原则,使学科结构合理化 根据高等教育本质的变化、社会需求的变化和现代社会不断扩张的知识基础不断地调整和更新自己是宾大的办学指导方针。学校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进行具有一定特性的学习、对他人的创造反应敏捷、不脱离现实生活的人才。这一教育思想始终贯穿于学校260 多年的发展历程, 各个学院的学科结构也本着这一宗旨不断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创新。宾大的12个学院, 无论是开设的课程, 还是科研的方向, 都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资金、项目来源紧密相关。例如, 医学应用的需求、工程技术人员的优势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促使了宾大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与医学院的

8、“联姻”, 从而诞生了生物医学图像处理中心等工程和医学并重的独立的研究所。反过来, 这些课题、项目的发展也促使了校方开设了相关的类似课程, 设立了联合学位。宾大设置的本科、研究生专业能够根据社会需要, 不断成立一些新的专业, 从而建立起具有特色的新兴学科来。2. 专家治校, 教授治教, 营造学术自由的氛围宾大的内部管理反映出“专家治校, 教授治教”的鲜明特点。教师民主决策学术事务。宾大规定, 学校的学术权力在教师。学术方面的事情, 包括教学、科研以及直接与之相关的各种事情, 如学科建设、教学计划制订、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评估、研究方向、研究基金的申请、课题研究、学术评价以及学生的录取、教师

9、的设岗、聘用、考核、晋升等等, 都由教授负责。由教授组成的各种委员会参与管理和决策学术事务, 同时学校通过相关法规和制度保障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的自由。非学术方面的事情, 包括财务、设备、后勤、校友工作、校园规划和建设等由相应的专家来管理, 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正常有序运转。教师是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主体, 学校各级行政和各方面的管理, 都想方设法为教师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服务。 3. 推行通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宾大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进行独具特性的学习,使他们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进入宾大就读的学生, 尽管在录取时明确告之具体的院系专业, 但他们在选修课程时几乎可以在

10、大学内的任何院系里进行挑选。宾大不在学院之间设立人为的隔离障碍。学生可以自由地寻找培养自己兴趣, 发展自己潜质的种种机会, 从而使自己的教育经历与今后追求的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宾大这种既尊重学生需求又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深受学生们的欢迎。由于美国高新技术发展迅速, 且社会竞争十分激烈, 许多学生为了使自己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不仅尽可能多地选修相关课程, 以了解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情况, 以便进入社会后拥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宾大的文理学院在通才教育方面承担着最主要的责任。这所学院聚集了美国文理科方面的众多知名学者, 向学生们教授范围广泛的各种课程, 如艺术、语言、文学、物理学、社会科学、经济学

11、、历史和政治学等。进入宾大读书的本科生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选择该学校的文科专业, 其余的人尽管选择其他专业,但都必须在该学院选修相当数量的课程。对那些文科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必须修完36个学分才能取得这方面的学位, 其中一半的学分通过选修方式完成,以构筑自己宽阔的知识面,另一半学分则在选定的专业范围内完成, 以建立起较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除了文科课程外, 所有宾大的本科生还必须选修一门外语课、一门写作课和一门统计学(或数学)课。通过这种文理交叉、深浅结合的方式, 宾大力求培养出既掌握普通知识又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新时代人才。秋日里的宾夕法尼亚大学 杰出校友 宾大的校训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宾大学

12、子进行着有创意的学习,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著名股神沃伦巴菲特(投资家,慈善家)就是宾大的校友,而且宾大特别与中国有缘,从宾大走出了多位赫赫有名的中国校友:林兰英,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半导体之母,是我国半导体科学事业开拓者之一,也曾被誉为“太空材料之母”,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建校215年来第一位中国博士;梁思成,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和教育家;林徽因,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诗人;丘成桐,数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获菲尔兹奖、沃尔夫奖;郎咸平,华人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王家楫,生物学家,中国生物学的重要开拓者;杨廷宝,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学家;叶克勇,中华网创始人。在这些人中有一位非常令人

13、敬佩的人物梁思成,男,广东省新会人,梁启超之子,建筑大师,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是解放后致力于保护古建筑的旗帜性人物,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在日本东京出生时,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流亡日本的第三年。童年时代的梁思成在日本的华侨学校上学,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读左传、史记等古籍

14、,使他对中国古文化有良好的基础和浓厚的兴趣。当时是甲午之战和庚子赔款以后,中国屡受外国欺凌,这种环境培养了梁思成浓厚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他刻苦好学,尤其对西方文化和建筑历史有特殊爱好。他自己说是用“笨功夫”到图书馆博览群书,研究古代历史,参观古代文物,把著名古建筑一个个默画下来,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硕士学位。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入研究生院,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

15、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他出席会议,他坚决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带领全家长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达昆明,1939年,又搬到四川省南溪县的李庄乡下,这时,营造学社的经费来源断绝,有时连工资也发不出。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全家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境地。当时美国有好几处学校和机构邀

16、请梁思成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率领营造学社的少数同仁坚持在抗日战争后方继续古建筑的调查研究工作,直至抗日战争的胜利。作为一名学者,梁思成不仅自己胸襟坦荡,敢讲真话,敢于坚持真理,而且将做人与做学问并重的思想充分体现在教育实践中。他要求学生要善于主动地向周围的人获取知识,要尊重别人,不断查找自己的不足,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要说真话,要有自己的观点,切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他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历经磨难,甚至家破人亡,但敢于坚持原则的初衷不变,对建筑学事业的热情始终不减,用实际行动体现了梁思成的人格与风格。展望未来时至今日,宾夕法尼亚大学已成为宾州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宾大的学子们践时刻谨记着“毫无特性的学习将一事无成”校训,不断创新,努力进取,明日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注定更加辉煌。夏日里的宾夕法尼亚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