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1761988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生物化学教学大纲(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学院教学大纲体育系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2013级专接本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化学任课教师:XXX2014年2月24日至2014年6月29日XX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运动生物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总学时:36学分:2适用专业:体育教育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1 .课程性质: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分支,体育科学学科之一,也是体育科学中应用基础性的学科。本门学科是应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人体运动时机体的化学组成、化学变化、能量转变和运动能力的发展与变化,并应用这些规律为运动实践服务的一门科学

2、。2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运动生物化学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熟悉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人体的生物化学变化特点,能应用运动生物化学的理论方法指导训练和体育锻炼,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体育教育专业相关课程打下基础。3 .课程任务:使学生明确运动生物化学的学科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化学的原理与方法,从分子水平探讨运动与身体化学组成之间的相互适应,运动过程中机体内物质和能量代谢及调节规律,并学会应用理论指导运动实践活动,为增强体质、提高竞技运动能力提供理论和方法。二、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一)理论部分绪论1 .教学内容:一、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与任

3、务二、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与展望三、学习运动生物化学的意义与方法2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发展、现状及展望;了解运动生物化学在体育科学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整体观、动态观,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生命、看待运动人体。第一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第一节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一、组成人体的化学物质二、运动对人体化学物质的影响第二节物质代谢的催化剂一一酶一、概述二、酶催化反应的特点三、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四、运动与酶适应五、运动与血清酶第三节运动时物质代谢一、糖代谢二、脂质代谢三、蛋白质代谢四、水代谢五、无机盐代谢六、维生素代谢第四节运动时机体的能量代谢一、腺昔三磷

4、酸一一ATP二、生物氧化3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酶催化反应的特点、运动中生物氧化过程及ATP的合成;熟悉运动中机体物质代谢的基本知识;理解运动引起人体物质组成及酶的适应性变化。第二章糖质代谢与运动1 .教学内容:第一节糖概述一、糖的概念和化学组成二、糖的分类三、糖的生物学功能第二节糖的分解代谢一、糖的无氧酵解、糖的有氧氧化第三节糖原合成和糖异生作用一、糖原的合成二、糖异生第四节糖代谢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一、糖原与运动能力二、血糖与运动能力三、乳酸代谢与运动能力四、糖代谢与运动适应2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糖的概念、人体内糖的存在形式与储量、糖代谢不同化学途径与ATP合成的

5、关系、糖代谢及其产物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了解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的基本代谢过程及其在运动中的意义。第三章脂代谢与运动1 .教学内容:第一节脂质概述一、脂质的概念二、脂质的分类三、脂质在运动中的生物学功能第二节脂肪的分解代谢一、脂肪的动员与水解二、甘油代谢及其生物学意义三、脂肪酸的分解代谢四、酮体代谢第三节运动时脂代谢的特点一、运动时的脂肪代谢二、运动时脂肪酸的利用三、影响脂代谢的因素与运动能力四、脂肪分解代谢与运动适应第四节运动、血脂代谢与健康一、血脂的概念、分类及功能二、运动对血脂代谢的影响掌握脂质的概念与功能、脂肪酸分解代谢的过程、运动时脂肪利用的特点与规律;了解酮体的生成和利用及运动中

6、酮体代谢的意义;理解运动、脂代谢与健康的关系。第四章蛋白质代谢与运动2 .教学内容:第一节蛋白质概述一、蛋白质的概念与功能二、蛋白质的分子组成三、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第二节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过程一、相关概念二、蛋白质的代谢过程三、氨基酸分解代谢的基本过程第三节运动时蛋白质代谢一、蛋白质代谢与运动适应二、外源性蛋白质与蛋白质代谢第四节运动时氨基酸代谢一、骨骼肌的氨基酸代谢与运动二、个别氨基酸代谢与运动3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蛋白质的概念、分子组成和基本代谢过程,以及运动时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变化的一般规律;理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了解运动与蛋白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的适应。第五章运动时骨骼肌

7、的代谢调节与能量利用1 .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时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一、氧化分解的共同规律二、能量供应的相互联系三、糖、脂肪、蛋白质代谢之间的联系第二节运动时骨骼肌的能量利用一、磷酸原供能系统二、糖酵解供能系统、有氧代谢供能系统四、运动中三大供能系统的相互关系第三节运动时物质代谢的调节一、运动时无氧代谢的调节二、运动时有氧代谢的调节2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运动时物质代谢调节的基本方式、骨骼肌三大供能系统的供能特点和过程;了解运动过程中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进一步理解代谢能力、供能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关系。第六章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1 .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性疲劳概述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二、

8、运动性疲劳的分类第二节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生化特点一、脑内代谢变化二、神经递质的变化三、其他因素第三节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一、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二、耐力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第四节运动性疲劳的机制一、疲劳链二、突变理论三、运动性疲劳与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和代谢调节网络第五节运动后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一、运动后恢复过程的生化规律二、运动后物质代谢的恢复三、过度训练四、运动能力提高的代谢适应机制2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分类及其与运动训练的关系,理解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运动后不同物质的代谢恢复规律和代谢适应机制,并学会应用这些知识指导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

9、第七章运动与适应的分子调控1 .教学内容:第一节分子生物学基础一、核酸二、基因与基因组三、真核生物基因表达和调控第二节急性运动的分子事件一、非力竭运动的分子事件二、力竭运动的分子事件第三节慢性运动的分子事件一、慢性运动诱导的遗传物质变化二、慢性运动诱导的代谢物质变化三、基因芯片技术在运动员选材研究中的应用第四节运动适应的分子调控一、细胞信号转导二、运动与细胞信号转导通路2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DNA勺双螺旋结构模型、DNA的自我复制过程,RNA勺生物合成及功能、了解与运动关系较密切的细胞信号传导通路,急性力竭运动与非力竭性运动对生物分子变化的异同作用。第八章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评定1 .教学内

10、容:第一节运动人体机能评定的生化原则与意义一、运动人体机能评定的生化原则二、运动人体机能生化评定的意义第二节评定运动人体机能生化指标分析一、血乳酸二、血尿素三、血红蛋白四、尿蛋白五、血睾酮六、血清肌酸激酶七、尿肌酎第三节运动训练效果的生化评定一、磷酸原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评定二、糖酵解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评定三、有氧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评定第四节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综合评定一、运动人体机能综合评定的意义二、运动人体机能生化综合评定的方法2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评定运动人体机能和训练效果的生化指标,评定原理与方法及实际运用中的注意事项;学会根据所学生化指标和评定方法,结合实际对运动人体的机能状态及其运

11、动适应能力做出综合评定。第九章儿童少年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1 .教学内容:第一节儿童少年的化学组成与代谢特点一、儿童少年的化学组成特点二、儿童少年的代谢特点三、儿童少年代谢调节的特点第二节科学安排儿童少年体育教学与业余训练的生化依据一、体育教学和训练原则的生化依据二、适宜运动负荷的生物化学分析第三节儿童少年体育锻炼效果的生化评定一、无氧代谢能力的生化评定二、有氧代谢能力的生化评定三、身体机能状态的生化评定2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儿童少年的代谢及代谢调节的特点、合理安排适宜运动负荷的生化依据;熟悉儿童少年进行体育教学与训练原则的生化依据,了解儿童少年运动器官的化学组成。第十章女子体育锻炼的

12、生化特点与评定1 .教学内容:第一节女子身体的化学组成与代谢特点、女子身体化学组成特点二、女子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特点第二节女子不同生理时期的生化特点与体育锻炼一、女子月经周期的生化特点与体育锻炼二、孕期生化特点与体育锻炼三、产后女子的生化特点与体育锻炼四、更年期女子的生化特点与体育锻炼第三节女子的特殊营养与运动一、女子在运动中普遍存在的营养问题二、女子在体育锻炼中的特殊营养2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女子身体化学组成与代谢特点以及与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熟悉女子在不同的生理时期的生化特点及合理的体育锻炼;了解女子体育锻炼中的特殊营养需求。第十一章中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1 .教学内容:第一节

13、中老年人机体化学组成与代谢特点一、中老年人机体化学组成的特点二、中老年人物质代谢的特点三、中老年人系统功能和代谢的变化四、中老年人健康状态的存在问题第二节人体衰老与体育锻炼一、人体衰老机制的主要学说二、体育锻炼的抗衰老作用第三节中老年人常见疾病的生化特点与体育锻炼一、高血脂症二、肥胖症三、糖尿病四、骨质疏松五、痛风2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中老年人的身体化学组成与代谢特点,以及体育锻炼的抗衰老作用,了解中老年人健康状态存在的问题、衰老机理的主要学说。第十二章提高运动能力方法的生化分析1 .教学内容:第一节影响运动能力的生化因素一、影响磷酸原供能系统的生化因素二、影响糖酵解供能系统的生化因素三、

14、影响有氧代谢供能系统的生化因素第二节提高机体代谢能力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一、发展磷酸原代谢能力的训练二、发展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三、发展有氧代谢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第三节提高运动能力的物质手段及生化基础一、补糖与运动能力二、补液与运动能力三、补充蛋白质与氨基酸与运动能力四、补充维生素与运动能力五、无机盐代谢与运动能力六、中药与运动能力2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影响人体运动能力的生化因素,掌握提高机体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方法,能够将提高运动能力的科学手段运用到实际运动训练中。三、课程教学时数分配教学早绪论弟早弟早弟早第四早弟五早第六早第七早第八早第九早第十早第十早第十早合计学时244242224222436四、成绩评定(一)考核内容、方式:1、考核内容:考核内容包括大纲规定的各个教学章节。2、考核方式:考试(二)总评成绩构成:综合成绩二末考成绩X80%+平时成绩X20%注:末考成绩为闭卷考试卷面成绩;平时成绩=(作业1+#业2+#业3+作业4)/4五、教材与参考书1张蕴琨主编.运动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2张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